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是怎么死的?

秦桧:(1090~1155) 中国南宋权奸,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金军攻占开封后,欲立张邦昌为帝,秦桧进议状,主张另立宋宗室为帝,遂被金军驱掳北去,旋即降敌在金廷大倡和议,故于建炎四年(1130)被放回南宋。秦桧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罢相闲居。绍兴七年(1137),秦桧任枢密使,与宰相张浚劝说宋高宗收回由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招致淮西军的哗变投敌,八年,秦桧重新拜相,力主和议,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十年,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领兵南侵,岳飞等军大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迫令班师。十一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军权,诬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与金朝再次签订屈辱的和约。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金规定宋高宗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再次任相18年,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篡改官史。他还任用李椿年等推行经界法,丈量土地,重定两税等税额,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税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贫民下户因横征暴敛而家破人亡。

岳飞:南宋时期, 岳飞出世于汤阴县, 由岳母悉心教导成人, 并得周侗传授一身好武艺. 适逢国家多难, 飞立志从戎, 岳母遂在其背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作为训诫. 飞为徽宗效力, 遇上金靼子出师入寇. 奸臣张邦昌媚敌求和, 飞上书直谏皇上, 但反被斥责. 其时, 金兀术再度进攻, 并把康王二帝掳走, 飞再次被召出征. 岳军勇猛非常, 在朱仙镇迫得金兵走投无路. 汉奸秦桧被金人收买, 下十二道金牌召飞回国, 更将飞困在狱中, 迫使飞含冤而死.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说的厚实基础。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封泰山,司马谈以职任太史公而不能从行,愤懋而死。临终前他难过地对司马迁说:「我死以后,你必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遗愿。今大汉兴盛,海内一统,上有明主贤君,下有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而未能记载,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一年一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甲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后,他秉父遗志看手准备编写《太史公记》(《史记》)。

秦桧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秦桧早期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但是,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到金国后被放回南宋整个人就变了。

话说,自秦桧回国后辅佐宋高宗赵构官至宰相,辅助宋高宗治理内政,但背地里却与金人勾结,残害大宋的忠臣。

金人打败大宋后,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而这个时候秦桧身为宰相不想方设法维护大宋的利益,而是为了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并且还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文武百官。

到了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自从秦桧遭遇刺杀被惊吓到以后,他的身体就变得很不好了,病情有时轻、有时重,像快要死的人一样。即使身体再虚弱,秦桧还是一直念念不忘使诡计陷害别人。

有一天,有人递给了秦桧一封密报,说是发现了赵鼎的公子赵汾的行踪。

于是,秦桧当即找了人替自己去弹劾赵汾,上书奏报皇帝说赵汾心怀鬼胎,然后,向皇帝请了一道圣旨去逮捕赵汾,再交给大理寺审理刑讯。即使这样,秦桧仍不满意,他在赵汾进入狱牢后,买通狱吏,并且,唆使狱吏用酷刑严加拷问,威胁和迫使赵汾承认自己结党营私和他人一起共谋不轨之事。

秦桧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用谋逆的罪名把与自己见解不同的人除去。都知道,在中国古代,谋逆可是砍头的大罪。赵汾又不是傻子,怎么会愿意承担谋反这样的罪名呢?尽管,狱吏对赵汾用尽了各种酷刑和手段,但是,赵汾却始终不低头屈服,宁愿承受痛苦也不认罪。

可是,狱吏如果不办好这件事,就没办法向秦桧交代。

那么,这怎么办呢?

于是,狱吏想了个办法,自行捏造了一份假的供词给秦桧,这样一来,也算是交差了。

历史上的秦桧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秦桧死得最荣贵,皇帝把他当恩人!

传统的因果报应说,是最糊弄老百姓的意淫快餐!实际上,坏人常常有好报,好人常常多薄命。正因为坏人不讲规矩,则好处尽得。好人循法守正,则落魄经年。对于岳飞和秦桧而言,更是如此。

1142年1月,岳飞被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于大理寺狱中,年仅三十九岁,好人带着他的千古奇冤离开了人世,后人只有叹息!13年后的1155年,秦桧享受了一生的荣贵后,安然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而秦桧所受的荣贵,还远远不止于此。他死前,宋高宗赵构多次到秦桧位于临安望仙桥附近的相府探看问疾。秦桧死后,赵构又赠他“申王”,谥号“忠献”。《谥法》云:“危身奉上曰忠,知质有圣曰献”,到秦桧去世时止,两宋二百年间谥号“忠献”者仅三人,分别是赵普、韩琦、张浚。赵构还为秦桧墓题写神道碑额:“决策元功,精忠全德”,把秦桧目为大功大忠之臣。对于秦桧来说,真可谓生受崇敬,死备哀荣,他在南宋朝廷的地位之高和赵构心目中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在秦桧死后的数时年时间内,虽然朝野对其生前作为有过一些争议,但官方并未明文否定赵构的评价,民间议论也没有一边倒形成甚嚣尘上的舆论风潮。屡次北伐,力图恢复旧山河的宋孝宗,甚至在赵构还未去世就为岳飞评了反,但他对秦桧的评论也未作颠覆性改变。

官方给秦桧作定性更改,是在秦桧死去五十多年后的事了。宋宁宗时,宰相韩侂胄筹备北伐,为了鼓舞全民的抗金斗志,朝廷追封岳飞为“鄂王”,又为韩世忠建庙,崇尚抗金英雄一下成了时尚。崇尚英雄可以同仇敌忾,批判汉奸当然也可以同仇敌忾,因此,朝廷把秦桧列为与金国屈辱和议的罪魁祸首,追夺王爵,改其谥号为“谬丑”,所谓“名与实爽曰谬,怙威肆行曰丑”,一时人心大快。

然而,韩侂胄的北伐几个月就大败而归,皇帝为保江山、大臣为保权位,又只得向金乞和。为体现诚意,他们合谋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快马加鞭送给金国。同时,恢复了秦桧的“申王”封号和“忠献”谥号。一个国家就这样儿戏般地朝令夕改、苍黄翻复,十分好笑。不过,恢复了秦桧的荣誉,如同向金人抛了个媚眼、弯了一下膝盖,说不定立马改变朝运。所以,对于南宋小朝廷的当政者来说,秦桧尽管生前无功,但死后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