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以“互联网+”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更需要关注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表述:“发展壮大新动能”。为此,旅游产业要推进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互联网+旅游业”产业融合,提高旅游创新能力。
旅游业增长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且发展潜力巨大。当地时间3月7日,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行业展会ITB Berlin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会议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旅游业已经连续六年领跑世界经济增长率,发展潜力巨大。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增长超过我国经济增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同比增长3.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增长15.1%。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产业近年来之所以得以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搭上了互联网发展的快车。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线旅游交易覆盖总人数和市场总规模将翻两番,有望突破6亿人和1万亿元。据专家预测,我国旅游产业的需求远没有充分挖掘及释放,相比邻国韩国和日本,至少还有成倍的上涨空间。
互联网与传统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相关数据显示,当下90%的出游游客通过网络和手机客户端进行相关数据搜索,50%以上的游客通过在线及手机客户端正式预订旅游产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转为80、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在线旅游的市场渗透率会进一步提升。
现代旅游产业已经高度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满足大规模旅游迁徙的需求。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 正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8年“发展壮大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之一。要让“互联网+旅游业”成为经济新动能的关键落脚点之一,各级政府应努力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互联网企业放开手脚,创新服务,公平竞争,尽快把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我们要清晰地看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旅游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这种变革才刚刚开始,我们唯有拥抱这场互联网带给旅游业的更全面、更深刻的革命,才能赢得旅游产业的未来。
二、中国旅游业未来十年将迎来什么样的前景?
1、旅游产业,资本逐鹿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7.4%,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 “ 走出去 ” 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2、“旅游+”,跨界融合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3、“+互联网”,全产业链渗透去年9月,“旅游+互联网”大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会上,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 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联盟发布了《促进“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常州共识》。大会还提出,未来5年,中国“旅游+互联网”有望创造“3个1万亿红利”:我国旅游业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未来5年将创造1万亿元的需求红利;我国在线旅游交易未来5年将创造1万亿元的市场红利;“旅游+互联网”未来5年所催生的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将创造1万亿元的增值红利。国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出台,正在破解旅游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配置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土地、资金、体制、机制、组织、技术、人力资源、品牌等。同时,引导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教育、医疗、 金融业互相促进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4、产品供给,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目前的旅游产品中。
三、“互联网”是如何带火旅游业的?
2018年“五一”假期,一款名叫“抖音”的短视频社交软件带火了一大批“网红景区”。携程旅游近日发布了“‘五一’十大网红旅游景点”,重庆洪崖洞、西安永兴坊、济南宽厚里等“新面孔”上榜,部分景区游客量最高增长超过300%。“互联网+”逐渐成为旅游行业增长新动能。
4月30日,游客在重庆洪崖洞景区游览。
“网红景区”引来慕名者
坐落在重庆嘉陵江畔、仿巴渝传统建筑吊脚楼依山而建的洪崖洞是重庆市的一条仿古商业街。夜幕降临,依山临水的吊脚楼灯火通明,远远望去,神似日本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的奇幻城堡。
前段时间,“抖音”平台上涌现了大量关于“洪崖洞夜景”的短视频。这些视频来自游客的直观体验,配上动感的音乐,极富感染力,获赞无数。“五一”3天,洪崖洞吸引了超14万游客前来“打卡”。马蜂窝旅游网推出的“2018五一小长假境内热门景点top10(前十)”中,重庆洪崖洞跃居第二,仅次于北京故宫。
“排队2小时,摔碗5秒钟”是今年“五一”假期陕西西安永兴坊景区的写照。一碗酒喝干,“咣当”一声砸下去,烦恼烟消云散。在“抖音”上,以欢快质朴的《西安人的歌》为背景音乐,配合着“摔酒碗”的画面,西安永兴坊也成为今年人气爆棚的景点。当地店员称,一天能摔掉两万个碗。
“网红景区”催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重庆日报、携程集团联合发布的《重庆五一假期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五一”期间,重庆接待境内外游客1735.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6%、30.5%。另一座“网红城市”西安在今年“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1014.56万人次,同比增长69.05%,旅游业总收入为45.05亿元,同比增长139.12%。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五一”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47亿人次,同比增长9.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71.6亿元,同比增长10.2%。
在线旅游成为新风尚
“网红景区”背后是新一代旅游爱好者的崛起。携程大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出游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达到35%,同比提升8%。这一群体热衷“抖音”等新生社交媒体,消费更加随性自由,也是在线旅游平台的忠实拥趸。
在线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底,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到3.76亿,在线旅行预订软件使用比例达到48.7%。
“看攻略、订酒店、搜路线都可以在线完成,旅行可以说走就走。”“五一”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鲍倩尝试了一次自由行,游玩了西安和成都两个城市。鲍倩对记者说:“通过在线旅行软件,日程完全由自己规划,可以在喜欢的地方多逗留一段时间,好好地享受美景与美食。”
通过豆瓣、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组队旅游的方式也受到许多年轻人青睐。“五一”假期前,就读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钟雪文通过豆瓣上一个“求去西北组队旅游”的帖子,联系到4位女生。她们一起沿着青甘大环线,游玩了西北的6座城市。
“带100个胃都装不下的美食之都”“超详细海南骑行纪实”“二月到羊城过个冬吧”……每次旅游结束后,钟雪文都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分享自己的游记和攻略。“写游记和攻略本身就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以后可以整合出一本书,把青春都放在里面。” 钟雪文表示。
智慧景区助力优质游
“网络热度并不能让一个景区长红不衰,只有坚持后续开发才能留住游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表示,“被网红”之后,景区想要“保鲜”还需完善相应配套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智能信息化正在不断提升景区的服务能力。《“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努力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免费无线网络、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
今年“五一”假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开展了“微信支付旅游狂欢节”活动,推行方便快捷的刷脸入园、微信购票。陕西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为来陕游客提供了行前、行中、行后全方位信息服务,平台用户点击量达3.8万次。
在做旅游攻略时,借助虚拟现实全景,即可迅速了解景区全貌;游览景区时,开启智能导游系统后,自动语音讲解伴随全程;线上景区导览图可以让游客随时了解商店、厕所及服务设施的具体位置……这些智能化服务均来自智能旅游平台“有品位旅游”。
“我们目前已经和全国2000家景区进行了深层次合作,未来将继续帮助更多的景区做智能化改造。”有品位旅游首席执行官刘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刘洋看来,景区的后续发展需要融合周边产业,多元化盈利将成为发展方向。文创、交互等二次消费的设施和产品会增加,而互联网在提高园区管理效率、改善用户服务体验上,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旅中和旅后的服务板块,互联网一定会更深层次发力,提供纵深化的旅游服务。未来的旅游业将是智能化、多元化和全域化的组合。”刘洋说。
内容来源 人民网
四、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旅行社数量持续增长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尽管2020年以来疫情对于旅游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旅行社数量从2019年的不到3.9万家,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4.24万家,较2020年增长4.3%。
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
和旅行社数量不断增长不同,2019-2021年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不断下降,从2019年的41.59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27.88万人,2021年较2020年下降13.55%。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12.8%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但是依然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59.01亿,仅恢复至2019年的54.0%。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23.42亿人次,增长13.4%;农村居民国内旅游9.04亿人次,增长11.1%。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31%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收入为2.9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0%,但是远低于2019年的5.73万亿元。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消费2.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总消费0.5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8.4%。
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交易额达1.47万亿元
根据Fastdata极数数据,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开始复苏,2021年全年交易额为1.4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4.9%,但是依然没有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综上所述,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旅行社数量不降反增,但是旅行社从业人员持续下降。从202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总消费等数据看,行业出现复苏迹象。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旅游总消费达到2.92万亿,同比增长31.0%;在线旅游交易额达到1.47万亿,同比增长34.9%。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五、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旅游产业现在受到巨大冲击,国内旅游在经受巨大冲击后仍仅呈现缓慢恢复的态势。
旅游业将迎来快速增长的重要机遇期,前景还是很不错的,面向未来,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旅游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旅游业存在巨大投资机会: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全国旅游投资继续保持逆势上扬的态势,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
来旅游业发展将向跨界融合方向迈进,以传统观光游览为主要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