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开国五大功臣后人
1、瓜尔佳信男公费英东
瓜尔佳·费英东(1562年—1620年)清初开国功臣,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子,以骁勇善战著称。
公元1588年(万历十六年),随父率部归顺清太祖努尔哈赤,授一等大臣。公元1616年(天命元年),与额亦都、扈尔汉、安费扬古、何和礼,同为理政五大臣。
后有跟随努尔哈赤攻取明抚顺,被誉为“万人敌”,费英东跟随努尔哈赤三十余年,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授一等总兵官世职。
公元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三月,费英东结束了其戎马倥偬的一生,终年五十七岁。公元1632年(天聪六年),清太宗皇太极追封费英东为直义公。后清廷建立太庙,让费英东配享太庙。
2、纽祜禄宏毅公额亦都
钮祜禄·额亦都(1562年-1621年),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后金)开国名将。
额亦都早年随姑姑生活,后归附努尔哈赤。他骁勇善战,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深受信赖,赐号巴图鲁。八旗确立,额亦都隶属镶黄旗。后金建立后,额亦都为五大臣之一,后参与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官至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
天命六年(1621年),额亦都病逝,后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庙。
3、董鄂温顺公何和理
董鄂·何和礼(1561年-1624年),明朝文献记载为好好里,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后金)开国名将。
何和礼原为栋鄂部首领,后归附清太祖努尔哈赤,随其统一女真各部,并娶其女为妻,被尊称为栋鄂额驸。后金建立后,何和礼为五大臣之一,后参与萨尔浒之战、沈阳辽阳之战,官至三等总兵官。
天命九年(1624年),何和礼病逝,后追封勇勤公,谥号温顺。
4、佟忠烈公扈尔汉
佟佳·扈尔汉(1576~1623年)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隶满洲正白旗人。世居雅尔古寨,从其父归顺建州。努尔哈赤收为养子,赐号觉罗氏。每战必为前锋,从灭乌喇,多有战功。后金开国后,执掌镶白旗,赐号达尔汉。
天命四年,参加萨尔浒之战,败明军抚顺、开原二路。旋又设伏,与诸贝勒尽歼明将刘綎所部五万人。五年,在沈阳败明总兵贺世贤,历加世职至一等总兵官。
八年,去世,终年四十八。太祖亲临其丧,以吊其功勋!诸子:浑塔袭三等总兵官,准塔别有传,阿拉密袭准塔世职。
5、觉罗公安费扬古
觉尔察·安费扬古(1559—1622)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隶满洲镶蓝旗。完布禄子,世居瑚济寨,后。少随父归太祖努尔哈赤。1621年,攻取辽沈,战功卓著。天命七年七月,卒。顺治十六年,追谥敏壮,立碑纪其功。康熙五十二年,追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明朝亡国时,开国功臣的那些后代们都在干嘛?
明朝亡国之时,统治者的后代们都在碌碌无为,都在享乐游玩,亦或者坐以待毙!
碌碌无为的子孙们
应该这样说,明朝的灭亡主要源于明朝的后代子孙们碌碌无为,因为从明朝崇祯皇帝一直到明朝的朱由检等人,他们的后代基本上在明朝都没有任何的官职,换句话说他们更加崇尚于想着享福,并不想去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清兵入侵知识或者说在农民起义战争之时,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纵情享乐的子孙
其实在明朝的皇帝,明朝统治者的后代们有相当一部分在明朝灭亡,大部分无为的子孙都在外地游玩,换句话说,当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之前,他们还在外面游玩,丝毫不知甚至明知朝中有事情发生,却只顾自己享乐贪玩儿。最终历史就像我们所知道的一样,1644年闯王李自成一举攻占北京,将明朝的江山拿下!当然闯王李自成在攻进北京不久之后便退出了北京城,因为后金的清朝也在对北京窥视已久!
坐以待毙的公子哥
其实据民间野史所记载,明朝在灭亡之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军力和国力的,但是由于明朝统治者的子孙们都碌碌无为,最终导致他们根本就对暂时无能为力,他们有的只是恐惧害怕以及坐以待毙的形态,因此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前,他们都每天焦急如焚,每天都期望着边疆的军事能够回来就煮,但是事实上明朝已经没有那些真正的边疆的军队了!
开国功臣后裔 先朝良将玄孙他是谁
开国功臣后裔 先朝良将玄孙,指的是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呼延灼。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水浒传》第五十四回《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原文如下:
当日高俅正在殿帅府坐衙,门吏报道:“汝宁州宣到呼延灼,见在门外。”高太尉大喜,叫唤进来参见了。看那呼延灼一表非俗,正是:开国功臣后裔,先朝良将玄孙。家传鞭法最通神,英武惯经战阵。仗剑能探虎穴,弯弓解射雕群。将军出世定乾坤,呼延灼威名大振。
呼延灼简介:
呼延灼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宋朝开国名将铁鞭王呼延赞嫡派子孙,祖籍并州太原(今属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武艺高强,杀伐骁勇,有万夫不当之勇。因其善使两条水磨八棱钢鞭,故人称"双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时,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应"天威星",为梁山第八名好汉,又被封为"马军五虎将"之第四员。梁山受招安后,随宋江征讨辽国、王庆、田虎、方腊,多建功勋。班师回朝后,呼延灼被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后来率领大军,打败了金兀术四太子,大军一直杀至淮西,呼延灼阵亡。
开国元勋后代有什么特别?
开国元勋的后代,其实他们也是素质比较高的,因为他们从小受到元帅他们的熏陶,所以见识和胆量都和平时不一样。
在明朝灭亡后,哪位开国功臣的后代率领大军降清?
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开国功臣,不过后来许多人都遭到屠戮。然而,还是有一些人活了下来,他们的爵位也延续了下来。这些开国功臣的后裔就是勋贵集团,可以说他们的命运和明朝的统治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当清军入关时,这些人有着怎么样的表现呢?
明朝勋贵集团成分很复杂,除了开国功臣后裔外,还有靖难功臣的后裔,以及因战功被授予世袭爵位的人。不过在这里,咱们主要说说那些明朝开国功臣的后裔。由于朱元璋的杀戮,到明朝灭亡时,依然拥有爵位的开国功臣家族已经不多了。
主要有魏国公徐达的后裔,鄂国公常遇春的后裔,曹国公李文忠的后裔,卫国公邓愈的后裔,信国公汤和的后裔,武定侯郭英的后裔,诚意伯刘伯温的后裔。靖难之役结束后,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虽然反对朱棣,但他毕竟是朱棣的妻弟,所以魏国公的爵位没被废黜。
爵位先后由徐钦、徐俌、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承袭,另外由于徐家身份特殊,所以还一直掌握着南京附近的军队,“皆守备南京,领军府事”。常遇春家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他的儿子常茂、常升先后丢掉爵位。朱棣即位后,因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妻子,也没给恢复。
直到弘治五年,明孝宗下旨,“太庙配享诸功臣,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于是,常遇春的玄孙常复被封为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
到嘉靖年间,常复的孙子常玄振被封为怀远侯,至此常遇春的后裔才算恢复了勋贵的身份。之后怀远侯的爵位得到传承,最后一位怀远侯名叫常延龄。与常遇春家族类似的,还有李文忠的后裔,邓愈的后裔,汤和的后裔,刘伯温的后裔。他们都曾丢掉爵位,后来才重新成为勋贵。
此时南明在南京附近拥有二十多万军队,主要掌握在这些勋贵手中,然而他们却不做任何抵抗,主动开城投降。这些投降的勋贵包括魏国公徐文爵、临淮侯李祖述、灵壁侯汤国祚、定远侯邓文囿。当年他们的祖先跟随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如今他们却向清军开城投降。
其实并不意外,因为这些开国功臣的后裔,和那些明朝宗室一样,大多是纨绔子弟,已经完全没有祖先的血性与才能。不过也有两个人是例外,一个是怀远侯常延龄,这个人品行还算不错,“南都诸勋戚多恣睢自肆,独延龄以守职称”。他眼见南明腐朽,辞职而去,隐居乡里。
另外一个就是诚意伯刘孔昭,此人品行不太好,热衷于权力,在南明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风波。当时负责长江江防的就是刘孔昭,他根本没有抵抗,不过他却没投降清军,一直率军坚持抗清。1656年,清朝攻打舟山,刘孔昭全军覆没,此后他就不知所终了。总体而言,这些开国功臣后裔的表现令人失望。
大唐哪位开国功臣的后裔,以凶残方式亲手把大唐灭亡?
一:“凶手”竟是忠良之后
中国历代王朝的谢幕里,大唐王朝的灭亡,最能让人生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叹:这个承载着中华文明骄傲的强大王朝,拥有秒杀突厥的强大武力与远播欧亚的文化影响。近三个世纪的时段里,都是东亚大陆巨人般的存在。却在公元907年,被穷出身的后梁节度使军阀朱温,拿着刀枪赶下了皇位。狼狈到凄惨的景象,引得后世多少文人哀叹。
而亲手帮助当时的后梁军阀,接下来的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导演这一切的,更有他麾下一位手腕心机堪称当时顶级的强大谋士,有着“鸱枭”称号的李振。以宋代以后诸多学者的狠踩怒骂说:比起亲手做恶人的后梁军阀朱温,这位李振先生才是亲手灭亡唐朝,甚至开启五代战乱时代的“幕后凶手”。
不过,最叫许多后人唏嘘不已的是,比起与唐王朝苦大仇深的穷草根朱温,一直鞍前马后为朱温出坏主意,活活把唐朝往死里坑的李振,却是根正苗红的大唐开国功臣后裔。倘要论起家族功业来,唐末好些名门重臣,恐怕都要乖乖靠边站。
李振,字兴绪。原本姓安,祖上是大唐开国功臣“凉国公”安兴贵。自唐高祖李渊起,安氏家族就忠良辈出。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里,李振的曾祖父安抱真不但慷慨赴国难,更因耻于和叛贼安禄山同姓,愤然请求改名,然后被感动的泪哗哗的唐朝赐名“李抱真”。这以后更多次率兵为大唐扫除叛逆。接着从李振的祖父到父亲,也都是浴血奋战的好汉。忠勇护国的家风,一直传承到李振这一代。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家风熏陶长大的李振,怎么会瞪圆了眼要毁唐朝?其实,在满怀理想的青春岁月里,青年李振也曾有颗报效大唐的雄心。更兼一身不凡的天赋,典籍韬略全都无师自通。接着信心满满参加科考,满以为可以大展宏图,却接连被泼了满头凉水:报效大唐?你有钱吗?
此时的唐王朝,已经腐败到不可救药,就连素来号称“净土”的科考,也是常年金钱开路。满以为能用才华征服考官的李振,连续好几次落了榜。唐朝的腐败被他看了个透,大好年华也被白白耽搁。但即使这样,当时李振还是没放弃,又一跺脚从了军。好不容易屡建战功升任台州刺史,还没到任就赶上董昌在台州叛乱。“刺史”当然也就黄了。可怜赴任的李振正走到郓、汴之地,半生立志报国,此时却走投无路。
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人笑眯眯的站在李振面前:兄弟,报效唐朝你是没指望了,不如就来报效我吧。
这个改变李振命运的人,就是此时野心勃勃的晚唐军阀,未来大唐王朝的“终结者”:朱温。
二:吃饭睡觉坑大唐
李振与朱温的相识,被后世史学家加了很多形容词,诸如“臭气相投”“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恶词一堆。但有一条却是事实:李振得遇朱温,确实如鱼得水。
自从做了朱温的幕僚,深受朱温信任的李振,从此也彻底放轻松。当年的雄心壮志全成了浮云,反而一心一意,为朱温的扩张大业努力。在朱温兼任郓州节度使的时候,李振就做了节度副使,成为朱温控制区域下当之无愧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憋屈大半辈子的他,此时人生算是翻了手。而他一如既往精准的战略目光,更死死盯住一个新目标:大唐都城长安。
身为名门后人,李振常叫朱温及其麾下众将叹服的,就是他不凡的口才气度。无论多么凶险的场面,他常是一派淡定,甚至面对敌方相加,他也能轻松高谈阔论。好几次朱温生死一线的恶战,全是李振轻松踏入敌营,一番纵论天下,就说得敌方跪倒一片。乖乖跟着李振跑来投降。类似神奇场面见多了,朱温也就坚定了信心:有李振做我使者,改朝换代这事,那是相当靠谱。
于是,满怀着朱温的期待,李振轻松踏入了这个曾给他无数屈辱的长安城。一到就被唐朝的宦官们热情围住:此时唐末宦官专权,执掌神策军的宦官刘季述,正图谋废黜唐昭宗,因此也猴急着要争取朱温的支持。但万没想到,刘季述刚打开这话茬,接着就被李振骂了个狗血淋头: “以百岁之奴侍奉三岁主,此乃不义之举。”
如此义正辞严的场面,叫李振俨然成了一副忠臣形象。甚至长安城里好些心怀唐朝的官员们,说起这事也偷偷叫好。可他们哪里想得到:李振恨这些祸国殃民的宦官不假,但他同样恨的,更有这烂透了的大唐王朝。之所以发这句豪言壮语,就为给唐朝设计个“连环坑”。
果然,不出李振所料,被李振明确拒绝的刘季述狗急跳墙,反而提前发动了政变。先囚禁唐昭帝,立李裕为皇帝。而此时的宦官依旧不忘争取朱温,并表示愿将唐朝政权让与朱温。幸福来的这么突然,以至于朱温和麾下将领们,一度也花了眼。差点就晕乎乎跟刘季述手拉手掌权。关键时刻,却又是李振一声怒吼:“行正道则大功勋可立!”
晕乎乎的朱温总算猛醒了:对啊,长安经此内耗,已经毫无抵抗,大唐江山唾手可得。一旦和这帮宦官合作,那可就是吃相难看,没准就成了全天下的讨伐对象。于是在李振的活动下,朱温拉拢了唐朝宰相崔胤,里应外合杀进长安,先把刘季述等宦官们一勺烩,做了拥立唐昭宗复位的大功臣。然后李振又亲自奔赴青州,一番巧舌如簧,骗的忠诚唐朝的节度使王师范向朱温投降(后来王师范全家被朱温杀害)。几乎是手把手,把朱温捧上权力巅峰。
也正是在李振这番卖力活动下,唐王朝的末日终于到来了:沦为傀儡的唐昭宗先被朱温迁到洛阳,随后又被残忍杀害。而在朱温废唐自立的前夜,曾受够唐朝窝囊气的李振,积攒半生的愤怒也终于爆发:当朱温为怎么处置唐朝官员而纠结时,李振恶狠狠 “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河,永为浊流。”这种事因为丝毫没有损害到朱温的利益,便“许而笑之”。
这“一笑”的后果,就是唐朝高层三十多名官员,被朱温在河南滑县白马驿杀害,然后全数投尸到黄河中。近三个世纪的唐朝历史,就以这血腥的方式,划上了句号。
而李振,这位为唐朝“选择死法”的谋士,也以这毒辣一幕,有了“鸱枭”的称号。此时的李振可谓荡平当年心中郁结。
三:叛国身死
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之后,李振一度升至户部尚书,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后梁灭亡后,后唐虽赦免后梁旧官僚,但横遭小人构陷,曾经叱咤的风云人物为求生却选择屈膝认罪。但此举并没有为他赢得一线生机,第二日连带族人全被处死。
说起李振的结局,北宋以来的好些士大夫们,也多次感慨“小人枉做小人”。李振反复无常的一生,固然叫人唏嘘。但这样一位忠良之后,却在腐败的晚唐,活活沦为了唐朝的敌人。如此唐朝,不亡才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