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2、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3、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4、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5、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扩展资料: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五常指的是

五常出自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一种社会、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用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

仁:就是仁慈、仁爱之心,是恻隐之心,是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情大爱。是对亲人,对天下人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爱。

义:有正义和符合公益之意,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天理,符合家国天下的长远利益。义,要求我们在进行决策前多思考一下“应不应该”的问题。合于义,则为之;不合于义,则不为。孔子说“行义以达其道”,孟子则视义为“人之正路”。

礼:其本质是“理”,即天理。礼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得以具体落实和安排的制度规范,是一种天秩天序,也是人间秩序。遵礼,循礼,就是守人伦大道,循天道天理。礼,就是儒教的礼仪规范。只要按照礼仪规范立身处事,就能明人道事理,就能循天道天理。

智:就是对天道天理及人道事理的明辨能力,是明道明理的功夫。智则不惑,智则能穷事物之理,明辨是非,知善知恶。所以孟子把是非之心视为“智之端”。只有明是非,才能为善去恶,使自己的道德生命日趋完善。

信:就是诚实无欺,无妄无伪。守信用,重信誉,不背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是信。孔子说:“信近于义”、“民无信不立”。守信就能合于大义,不守信,就无以立身做人。

早幼教

幼儿园

学前教育

“五常”是什么意思?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扩展资料

朱熹“三纲五常”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

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做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常 (儒家五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指的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二战的五大战胜国,自二战来保留最强军事实力,在联合国有一票否决权。成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俄罗斯联邦(俄罗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法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美国)。

成为常任理事国,不仅需得到所有联合国会员国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且现任的所有常任理事国的赞成票亦是必要条件。

作用: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截止到2002年,安理会总共批准执行了约55项维持和平行动,有力阻止和减缓了地区冲突的发展和扩大。

五常是哪五常

1、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书·泰誓下》:“今 商王 受 ,狎侮五常。” 孔颖达 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2、谓金、木、水、火、土五.行。

《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 郑玄 注:“五常,五.行也。”《云笈七签》卷三五:“夫禀五常之气,有静有燥。”

3、谓仁、义、礼、智、信。

汉 董仲舒 《贤良策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水浒传》第一一○回:“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

4、即五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

5、指 三国 蜀 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都有‘常’字,故称。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马良 字 季常 , 襄阳 宜城 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 马 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唐 黄滔 《祭司勋孙郎中》:“ 刘家 则三嘏扬芳, 马氏 则五常擅美。”

五常是哪五常?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扩展资料: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