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釜沉舟的意思是什么?

破釜沉舟的意思是: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类似的故事:

背水一战,《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济河焚舟,《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灭此朝食,《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背城借一,《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二、破釜沉舟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最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这样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这个故事说的是秦朝末年,即公元前207年,各地反对秦王朝的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秦将章邯带领30万大军,将位于巨鹿的一支起义军包围起来;章邯本人亲自带领一支精兵驻扎在巨鹿城南,并扬言,谁救巨鹿他就打谁。

起义军为解巨鹿之围,派上将军宋义和副将项羽带领一支部队前去救援。由于宋义惧战,起义军到达安阳后,46天按兵不动,加上寒雨绵绵,士兵纷纷抱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杀了宋义,自代上将军进军解救巨鹿。

项羽先派英布带着3万人马渡过漳河。英布过河后,很快肃清了巨鹿外围的秦军,占领了漳河对岸。接着,项羽指挥大队人马渡过漳河。等部队全部到了对岸,项羽命令把渡河的船只统统凿沉。不但如此,项羽还让士兵只带三天干粮。然后,将做饭的锅、罐统统砸碎,表示誓死一战的决心。

秦将王离听说项羽破釜沉舟,暗笑他不懂兵法,连退路都不留一条,于是带着一支秦兵来应战。他们哪里想到,项羽正是下定了决心,带领起义军拼死一战。

秦军与起义军刚一交手,秦军就败下阵来。秦将王离一看不妙,掉转马头逃回章邯营中。章邯立即把秦军分为九路,将项羽团团围拢起来。一时,战鼓雷鸣,杀声震天。起义军以一当十,将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王离被活捉当了俘虏。章邯一看大势已去,只好收拾残兵败将逃跑了。

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决定派陈赓兵团南渡黄河,以策应西北野战军作战和协助刘邓大军逐鹿中原。毛泽东召来陈赓,对挺进豫、西、陕、鄂的行动作进一步的交待。毛泽东对陈赓说:"你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吧?项羽跟秦国打仗,过河以后就把锅砸了,把船沉了,激励将士们不打胜仗决不生还!说来很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们将要渡河的地方。"陈赓说:"主席,那我更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到豫西去!"毛泽东幽默地说:"只是锅别砸了,船也别沉了。"引得在场的人都会心地大笑起来。

后来,陈赓挺进豫西,3个月歼敌5万,解放了十余座县城,成功地配合了刘邓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实践证明了毛主席战略决策的英明正确,同时,也证明了陈赓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决心。

三、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该成语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也写作”破釜沉船”、”沉舟破釜”。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人由“皆沉船,破釜甑”提炼出成语“破釜沉舟”。

联合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四、破釜沉舟什么意思?

破釜沉舟,汉语成语,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