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权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小
应该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大约出自孟子,一句古训。
意思是两种利益同时放面前,当然是选择利益较大的那种,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一言以蔽,利弊权衡,自然选利重害轻
请问有个成语叫“两什么取起轻,两什么取其重”完整的一句是什么?
“两什么取起轻,两什么取其重”完整的句子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古代俗语,似无出处可考,其意与趋利避获略同意思是两种利益同时放面前,当然是选择利益较大的那种,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一言以蔽,利弊权衡,自然选利重害轻的。
英文表示:The two powers gain their weight, and the two power takes the light of them.
扩展资料:
“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两种危害同时出现时选择危害小的。壁虎在正常生活时不会断尾,但如果遇到危险就会断尾,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是选择放弃掉自己的尾巴还是失去生命,壁虎当然选择放弃尾巴。
“两利相权取其重”就是两种利益同时出现时选择利益大的。这次考试考得特别好奖励二选一,要么周末看电影,要么去附近水库玩。有些人就在水库里长大,觉得没意思看电影倒有趣,有些人经常看电影,出去玩玩更好。
两者取其轻,下一句是什么?
二者取其轻没有下一句,前面一句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指把两项祸事进行比较,选取其中较轻的一项。即趋利避害,权衡轻重,权衡利害。出自章炳麟的《答某书》。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因为变化的历程相当繁复,依其《菿汉微言》中的自述,是以“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十二字予以归结。
大抵而言可以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著成《齐物论释》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习朴学、诸子学以及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在因苏报案入狱之后,则改习法相宗,而后思想便以唯识学为尚,认为先秦诸子之学皆不足比拟,固可谓“转俗成真”。
章太炎
自《齐物论释》著成之后,章太炎因齐物思想的启示,不再仅以唯识为唯一标准,转而认为凡“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之学皆有价值,开始对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进行重估。
即进入“回真向俗”的境界。形成章太炎思想的背景主要来自四个渊源:
一为受乾嘉学派考证学的影响,讲求客观实证。
二为跟随晚清诸子学兴起的潮流,对荀子、庄子、老子三家思想加以揄扬,尊子贬孔。
三为受到严复的影响,在其早年的文章中尤其多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架构。
四为佛学,尤其是佛学中的唯识论,是章氏后期思想的支柱,使其思想体系中充满个体主义、相对主义的色彩。除了这四大渊源外,顾炎武、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学诚、戴震、孙诒让等人的思想也对章太炎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两权相害取其轻”下句是什么?
“两权相害取其轻”下句是:两权相利取其重。
解释:“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的意思是:如果你遇到难处,你就选择其中危害轻的事情。如果两件事情都对你有好处,你就做其中好处最大的事情。
出处:“两权相害取其轻”出处:章炳麟《答某书》:“盖闻两害相较,则取其轻,与其使察、绥两省,同为日有,不如以一省付之共党之为害轻也。”
扩展资料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国学大师,也是学者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学术与政治毕竟不同,政治方面,章太炎确有他的局限,这些局限在辛亥革命及民国初年表现得很明显。章太炎的一些主张与孙中山不同,但他仍是一位有功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宣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