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凤郡公主高妙仪墓志是怎么回事?

扶风郡公主(高妙仪)墓志(宣政元年四月廿三日)

【志盖】雍州扶”风郡公”主之铭

【铭文】扶风郡公主墓志”讳妙仪,冀州勃海人也构趾寿丘,”开源若水,门有十德之号,家传万”石之荣。祖假黄钺左丞相太尉公”冀州刺史贞平王。父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领军大将军赵郡王。四”辅莫不合仪,接下温仁。奉上恭萧,”四德六行,海内称之。” 宣政元年薨于都邑,春秋十八。其”年四月廿三日葬于邺城西北五”里。左侠清池,右带名路,南通上苑,” 北据林华。于是鸾镜为土,翠帐成”尘,勒芳猷于贞石,扬清风于后人。

北齐文穆帝女,扶风公主高妙仪,既是北齐高氏皇帝的后代,又是北周扶风郡王公主。

全唐文补遗的《全唐文补遗》总目录

武德八年封李凤为豳王诏书刻石1

贞观十二年封虢王李凤为虢州刺史诏书刻石1

贞观十五年封临川郡公主诏刻石书1

永徽元年封临川郡公主为长公主诏书刻石2

显庆三年封虢王李凤为宋州判史诏书刻石2

麟德元年封虢王李凤为青州刺史诏书刻石2

唐中宗下髪入塔铭2

白居易3

与运使郎中状3

与刘禹锡书3

书札4

达奚珣4

东渭桥记4

僧贞干5

大唐开元庆山之寺上方舍利塔记5

李德裕5

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5

罗佳胤6

???灯台赞并序6

孟诜6

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6

令狐楚8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8

沙门玄应9

兴国寺故大德上座号宪超塔铭并序9

董?9

咸阳平城乡张白龙村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铭记并序9

僧澈11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11

明濬12

大唐灵化寺故大德智该法师之碑12

杨晋14

大唐帝陵光业寺在佛堂之碑14

释善感17

大唐故上柱国内给事李君(愍)之碑17

许敬宗20

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上柱国嘉川襄公周君(护)碑文并序20

程知节碑22

大唐越国故太妃燕氏(下缺) 24

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户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君(俭)墓志铭并序27

李安期30

大唐故右威卫大将军上柱国汉东郡开国公李公(孟常)碑铭并序(附碑阴) 30

姜晞33

(上阙)姜府君(遐)??并序33

韩炎35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并序35

郑璘37

唐重修内侍省碑37

吴胤39

唐故吴府君(素)墓志铭并序39

上官仪40

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土贵)墓志铭并序40

王大娘43

大唐故王郎将君(力士)墓志铭并序43

贺纪43

大唐故上护军朝议郎行邛州蒲江县令萧府君(慎)墓志铭并序43

张思讷44

大唐故郑州荥阳县令上骑都尉张府君(楚贤)志铭并序44

崔行功45

大唐故刑部郎中定州司马辛君(骥)墓志铭并序45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司刑大常伯李公(爽)墓志铭并序46

大唐故使持节歙州诸军事歙州刺史驸马都尉王君(大礼)墓志名并序48

唐故右骁卫大将军兼检校羽林军赠镇军大将军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薛国公阿史那贞公墓志铭并序50

大唐故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虢庄王(李凤)墓志铭并序53

刘祎之55

大唐故司空太师赠太尉扬州大都督上柱国英国公(李)绩墓志铭并序55

樊望之58

唐故处士上官府君(义)墓志铭并序58

郎馀令59

唐故尚书吏部郎中张府君(仁祎)墓志铭并序59

大唐慈州???元善妻公孙氏暮志60

王德真61

大唐故特进行右卫大将军兼检校右羽林军仗内供奉上柱国卞国公赠并州大都督泉君(男生)墓志铭并序61

崔悬黎64

唐故曹州离狐县丞盖府君(蕃)墓志铭64

卢献65

大唐故巫州龙标县令崔君(志道)墓志铭并序65

郭正一66

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李孟姜)墓志铭并序66

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安府君(元寿)墓志铭并序67

崔融69

大唐故中书令兼检校太子左庶子户部尚书汾阴男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薛公(元超)墓志铭并序69

韦承庆72

唐故右金吾卫胄曹参军沈君(齐文)墓志铭72

史宝定74

大周朝议大夫使持节伊州诸军事伊州刺史上柱国衡府君(义整)墓志铭并序74

郭颖74

唐故东宫细引太原郭府君(皓)墓铭志并序74

谢士良75

大周故石翊卫清庙台齐郎天官常选王豫墓志铭75

吴扬吾76

大周故陈州溵水县主簿周府君(善持)墓志铭并序76

卢俌77

大周岐州雍县尉太原王君(庆祚)墓志铭并序77

姚?77

大周故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77

薛稷78

大周故瀛州文安县令王府君(德表)墓志铭并序78

苏?79

大周故朝请大夫行鼎州三原县令卢府君(行毅)墓志铭并序79

狄仁杰80

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公瑜)墓志铭并序80

张秀81

大唐故文林郎王府君(贞)墓志铭并序81

卢粲82

大周故蒲州猗氏县令?府君(隆基)墓志铭并序82

徐彦伯83

大唐永泰公主志石文83

韩筠84

大唐故处士陈君(泰)墓志铭并序84

韩覃85

大唐故蜀王府记室参军蔡行基墓志铭并序85

张迦罗86

唐故朝议大夫苏州司马上柱国张公(利肩)志序86

刘宪86

大唐赠卫尉卿并州大都督淮阳郡王京兆韦府君(泂)墓志铭并序86

高几88

大唐婺州义乌县主簿东莞臧南金安故太原白夫人(光青)墓志88

路敬?89

故右台殿中侍御史王君(齐丘)墓志铭并序89

梁载言89

大唐故朝议大夫行洋州长史上国王府君(震)墓志铭并序89

司马光道90

唐故处士陇西李君(延祯)墓志铭并序90

寇溆91

大唐故梓州铜山县尉弘农杨府君(承福)墓志铭并序91

何茂92

大唐故朝议郎行卫尉寺丞柳府君(顺)墓志铭并序92

卢藏用93

大唐故万泉县主薛氏墓志铭并序93

王绍望93

大唐故中散大夫守荆州大都督大司马上柱国南阳邓府君(森)墓志铭并序93

陈贞节95

大唐故殿中省尚乘局直长清河张君(游恪)墓志铭并序95

裴翰95

大唐故右卫率府亲府亲卫上骑都尉王府君(杰)墓志铭95

赵云虬96

唐故蜀王府记室蔡府君妻张夫人墓志铭并序96

王丘97

冠军大将军行右卫将军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杨君亡妻新城郡夫人独孤氏志铭并序97

欧阳植98

大唐故信安县主元府君(思忠)墓志铭并序98

大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武州诸军事行武州刺史上柱国公孙府君(思观)墓志99

苏晋100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扶阳县开国公护军韦公(顼)墓志铭并序100

蒋洌101

魏州参军裴回故夫人李氏墓志铭101

李稹102

唐故处士李君(强友)墓志铭并序102

孙浩然102

唐故正议大夫上柱国巢县开国男邕府长史周君(利贞)墓志铭并序102

李升期104

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相州诸军事守相州刺史上柱国河南贺兰公(务温)墓志铭并序104

袁晖105

大圣真观杨法师(曜)生墓铭并序105

毋煛106

大唐河南府河阳县丞上柱国庞夷远妻李氏墓志铭并序106

崔沔106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工部尚书赠荆州大都督清河郡开国公上柱国崔公(泰之)墓志铭并序106

有唐卢夫人(梵儿)墓志108

宋务静109

故京兆府宣化府折艟摄右卫郎将横野军副使樊公(庭观)墓志铭并序109

徐大亨110

大唐故冀州堂阳县尉杨(琼)墓志铭并序110

韦良嗣110

唐故朝议郎德州司仓郑君(元璲)墓志铭并序110

寇泚111

大唐前国子进士上谷寇堮墓志111

裴漼111

大唐故成王妃慕容氏(真如海)墓志铭并序111

李系112

唐故大理寺评事梁郡乔公(崇隐)墓志铭并序112

唐大理乔正府君夫人长乐冯氏(诚)墓志铭并序113

郑虔113

大唐故汾州崇儒府折艟荥阳郑府君(仁颖)墓志铭并序113

贺知章114

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行鄜州刺史赠户部尚书上柱国河东忠公杨府君(执一)墓志铭并序114

大唐故中散大夫尚书比部郎中郑公(绩)墓志铭并序116

姚景山117

大唐故兴州司马王君(游艺)墓志铭117

崔岑117

巨唐故朝议郎上柱国豪州定远县令杨府君(高仁)墓志铭并序117

韦隐之118

大唐崔府君(守约)墓志铭并序118

康尧臣118

大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司动郎中吉公(浑)墓志铭并序118

王进120

大唐故十学士太子中舍人上柱国河间县开国男赠更令刘府君(濬)墓志120

马光淑121

大唐故栢府君(虔玉)墓志铭并序121

周敬友122

大唐故宣义郎行泾州阴盘县尉骑都尉周君(义)墓志铭并序122

崔珪璋123

唐故左领军卫执戟李公(侃侃)墓志铭并序123

张修文123

大唐故薛王傅上柱国司马府君(铨)墓志铭并序123

陈利见124

大唐故朝议郎前行薛王府兵曹参军上柱国太原王府君(令)墓志铭并序124

郑稷125

唐故括州遂昌县令张府君(先)墓志铭并序125

王仲丘126

大唐故右领军卫将军上柱国新城县开国伯薛府君(璇)墓志铭并序126

唐故徐州滕县主簿王君(慎疑)夫人吴郡张氏墓志铭并叙127

源惠津127

大唐故郑州刺史源公(光俗)故夫郑氏志铭127

郑乾128

大唐故益州都督户曹参军姚君(迁)墓志铭并序128

苗延嗣129

唐故泗州司马叔苗善物墓志铭并序129

张翃130

唐故京兆府渭南县尉张府君(时誉)墓志铭并序130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司天监瞿云公(撰)墓志130

郭虚己131

唐故朝散大夫国子司业上柱国开君(休元)墓志铭并序131

万俟馀庆132

大唐故清夷军仓曹兼本军总管张君(休光)墓志铭并序132

宗杞133

唐故吏部常选谯郡夏侯昣墓志铭并序133

徐占133

大唐兖州瑕丘县主簿马君夫人天水董氏墓志铭并序133

彭炎134

唐故左武卫鄜州大同府折艟都尉公孙府君(孝迁)墓志铭并序134

杨仲昌135

大唐故陇州刺史薛府君妻弘农杨夫人(祁丽)墓志铭并序135

徐峤135

大唐故金仙长公主(无上道)志石铭并序135

徐易136

大唐故德州安陵县宰徐府君(令名)墓志铭并序136

独孤乘137

大唐我府君故汉州刺史独孤公(炫)墓志铭并序137

崔愿138

程公(冬笋)墓志并序138

胡象139

大唐故姚府君(处琎)墓志铭并序139

权澈139

唐故朝散大夫寿州长史安阳邵府君(承)墓志铭并序139

裴汯140

唐故河南府兵曹何府君(最)墓志铭并序140

蒋溢141

大唐故济州司户参军事郑府君(撝)墓志铭并序141

张令晖141

室人太原王氏(仁淑)墓志铭141

郑长裕142

大唐故通议大夫鄂州刺史上柱图卢府君夫人清河郡君(房丽娘)墓志铭并序142

郑日成143

大唐故右骁卫仓曹参军荥阳郑府君(齐闵)墓志铭并序143

向迁乔143

唐故孝廉李府君(泉)墓志铭并序143

马巽144

大唐故南齐随郡王曾孙兰陵萧君(绍远)墓志铭并序144

徐安贞145

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公(张九龄)阴堂志铭并序145

张谔145

唐故颍王府录事参军郜君(崇烈)墓志铭并序145

邢璹146

唐故骠骑大将军兼左骁卫大将军知内侍事上柱国虢国公杨公(思勖)墓志铭并序146

陈众甫147

唐故朝议郎行郴州义章县尉上柱国张府君(守珍)墓志铭并序147

翁伟148

大唐故蔚州刺史王府君(元琰)夫人南阳郡君樊氏墓志铭并序148

赵翌149

唐故亳州临涣县丞赵府君(琼琰)墓志铭并并149

李华149

唐故大洞法师齐国田仙寮墓志149

刘锽150

唐故壮武将军判左威卫将军上柱国平陵县开国男??留守苏公(咸)墓志铭并序150

阎琪151

大唐河南府洛阳县录事乐安蒋敏故妻清河张氏墓志并序151

王弼151

大唐故朝议郎行相州临河县令上柱国贾公(令琬)墓志铭并序151

郭眺152

大唐故宁远将军左龙武军中郎将赐紫金鱼代上柱国张公(状?)墓志铭并序152

王端152

大唐故右金吾卫胄曹参军陇西李府君(符彩)墓志铭并序152

靳能153

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之涣)墓志铭并序153

马慎言154

大唐故王夫人墓志铭并序154

张楚金154

唐故朝请郎行河南府河清县主簿左府君(光胤)墓志铭并序154

王寰155

大唐故上谷郡司功参军张府君(肃珪)墓志铭并序155

杨坦156

大唐故云麾将军行左龙武军翊府中郎将赵郡李公(怀)墓志铭并序156

阳陵157

大唐故河南府偃师县令王府君(季随)妻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并序157

毛肃然158

唐故中大夫使持节江华郡诸军事江华郡太守上柱国和府君(守阳)墓志铭并序158

宝兰159

大唐故宣德郎通事舍人高君(俌)墓志铭并序159

梁德裕159

大唐故朝议郎行相州临河县令贾公(令琬)墓志铭并序159

孙贾怤160

大唐故杜府君墓志铭并序160

赵推161

大唐故广陵郡海陵县丞张府君(俊)墓志铭并序161

蒋思之161

大唐故汝阴郡汝阴县令裴府君(琨)之墓志并序161

薛蓁162

唐故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任城县开国男息彭城刘君(颖)墓志铭并序162

王焘162

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贤妃王氏(芳媚)墓志铭并序162

张万封163

唐朝议郎行太府寺南市令朱公故夫人太原王氏(心自在)墓志铭并序163

崔潜164

故河内郡武德县令杨公(岌)墓志铭并序164

柳芳165

唐故通议大夫守太子詹事上柱国源府君(光乘)墓志铭并序165

崔至166

唐御史大夫太原府少尹上柱国范阳卢君(明远)墓志铭并序166

段国华167

唐故上柱国处士段君(仲垣)墓志铭并序167

宋鼎168

唐故上党郡大都督府长史宋公(遥)墓志铭并序168

薛咸168

唐故宣义郎行?seperator州文安县尉广平郡程府君(思庆)墓志铭并序168

张阶撰序169

韩液撰铭169

唐故河南府洛阳县尉顿丘李公(琚)墓志铭并序169

郭怀琰170

大唐故宁远将军行左威卫左司阶上柱国太原王府君(元泰)墓志铭并序170

唐故朝散大夫使持节龙溪郡诸军事守龙溪郡太守上柱国梁君(令直)墓志铭并序171

王缙172

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夫人勃海李氏墓志铭并序172

贺兰弼172

唐故广平郡太守恒王府长史上谷寇府君(洋)墓志铭并序172

邢宙173

唐故南充郡府君(琛)墓志铭并序173

周颀174

唐故将作监左校丞吴公(福将)墓志铭并序174

刘去奢175

唐故国子监丞李公(济)墓志铭并序175

张恒175

唐故夫人博陵崔氏墓志铭并序175

高盖176

大唐故汝州刺史李府君夫人邓国夫人韦氏(小孩)墓志铭并序176

王伯伦176

唐故邺郡司仓参军张公(贞慎)墓志铭并序176

杜镇177

故济南郡禹城县令李府君(庭训)墓志铭并序177

郑蓁178

故邺郡安阳县宰赵府君(佺)墓志铭并序178

张瑷178

唐故榆林郡都督府长史太原王府君(承裕)墓志铭并序178

张之绪179

顺节夫人(李氏)墓志铭并序179

赵楚宾180

大唐赠南川县主墓志铭并序180

车谔180

亡妻侯氏墓志铭并序180

崔众甫181

唐荥阳郑夫人(进)墓志铭并序181

郑詧181

唐吴兴郡长城县尉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铭并序181

崔泉182

唐故东平郡寿张县令卢公(含)墓志铭并序182

萧颖士183

唐故沂州丞县令贾君(钦惠)墓志铭并序183

王邕184

唐故汝阴郡司法参军姚公(希直)墓志铭并序184

辛稷184

唐故左清道率府录事参军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铭并序184

赵向185

唐故彭城郡蕲县令安邑卫府君(凭)墓志铭并序185

李翼186

唐太子左赞善大夫裴公(遘)故夫人陇酉县君李氏墓志铭并序186

李渐186

唐故左龙武军将军彭城刘公(玄豹)夫人渤海高氏墓志铭并序186

萧伦187

唐故信王府士曹崔君(杰)墓志铭并序187

孔崇道188

大唐故朝请大夫行晋陵郡长史护军段府君(承宗)墓志铭并序188

房由189

大唐故永王府录事参军卢府君(自省)墓志铭并序189

宇文暹撰序190

包何撰铭190

大唐故信都郡武强县尉朱府君墓志190

阳浚191

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赞善大夫陇西李府君(昢)墓志铭并序191

徐察192

唐右武卫将军高府君(钦德)墓志铭并序192

李史鱼192

大燕圣武观故女道士马凌虚墓志铭192

陈亢193

唐故左威卫左中侯内闲厩长上上骑都尉陈府君(牟少)墓志193

杨谔193

唐故河南府寿安县尉明府君(希晋)志文并序193

徐琨194

唐故兖州邹县尉卢君(仲容)墓志铭并序194

裴颖195

大唐宣义郎行左卫骑曹参军摄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四镇节度崔君(敻)墓志铭195

吴通微195

大唐朝散大夫守扬州大都督府司马吴贲故夫人颍川县君韩氏墓志铭并序195

韦应物196

大唐故东平郡钜野县令顿丘李府君(璀)墓志铭并序196

张彧197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秦州刺史李府君夫人渤海郡太夫人高氏墓志铭并序197

李昂198

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墓志铭并序198

崔元阳198

大唐故李公(津)墓志铭并序198

唐李处子(琰)墓志铭并序199

李华199

前汝州司马李华亡妻太原郭夫人墓志铭并序199

邵说199

唐故瀛州乐寿县丞陇西李公(湍)墓志铭并序199

崔儒200

唐故大理评事王府君(晋俗)墓志铭并序200

李击200

唐故河南府新安县令张公(炅)墓志200

唐故相州成安县主簿张府君(倜)墓志铭并序201

张造202

唐故衢州别驾王府君(守质)墓志202

赵植202

唐故吏部常选中山张府君(颜)墓志铭并序202

独孤及203

皇五从叔祖故衢州司士参军府君(李涛)墓志铭并序203

刘启204

唐故连州桂阳县主簿杜府君(佚)之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204

裴遵鸿205

唐故汝州司法参军裴府君(涓)墓志铭并序205

崔祐甫205

有唐朝散大夫行秘书省著作佐郎嗣安平县开国男崔公(众甫)墓志铭并序205

有唐朝议郎守尚书工部郎中寇公(锡)墓志铭并序206

张讽207

大唐故朝议大夫行晋陵郡长史段府君(承宗)志铭并序207

梁肃208

唐故衢州司士参军府君李公(涛)墓志铭并序208

令名209

唐故游击将军守左领军卫翊府郎将上柱国曹府君(惠琳)墓版文209

赵华210

唐故朝散大夫苏州别驾知东都将作监事赵公(益)墓志铭并序210

张士源210

唐故郴州刺史赠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洪州刺史张府君(翃)墓志铭并序210

独孤良弼211

大唐故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安定张府君(翔)墓志铭并序211

徐濯212

大唐故明威将军高府君夫人顿丘李氏墓志212

陈维212

唐故云麾将军左龙武军将军知军事兼试光禄卿上柱国谯郡开国公赠扬州大都督曹府君(景林)墓志铭并序212

蒋鉥213

唐故朝议郎守楚州长史赐绯鱼袋源公(溥)墓志铭并序213

张劝214

唐梁州城固县令渤海封君(揆)墓志铭并序214

刘震215

唐故汝州鲁山县丞司马府君(齐卿)墓志铭并序215

邢倨215

大唐河南府汜水县丞邢倨夫人景氏墓志铭并序215

陶戴216

唐故源夫人墓志铭216

孙公辅217

大唐故詹事府司直孙公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217

孙绛217

唐故中大夫守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州本管都防御经略招讨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乐安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孙府君(成)墓志铭并序217

李汇219

唐故魏州贵乡县尉陇西李府君(峦)墓志铭并序219

李再220

大唐故瀛州司马兼待御史太原王府君(郅)墓志铭并序220

张惟俭221

唐赠泾州司马李府君(庭玉)改葬墓铭并序221

皇甫翰221

唐故左千牛京兆府折艟右率府郎将李府君(萼)夫人杨氏墓志铭并序221

王颜222

唐齐州丰齐县令程府君(俊)墓志铭并序222

乔融222

唐故宋州宋城县尉河南阎公(士熊)墓志铭并序222

李宰223

大唐故朝议郎前行曹州司法参军上柱国李府君(宏)墓志铭并序223

樊宗师223

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赞善大夫南阳樊府君(涚)墓志铭并序223

源晋225

唐故楚州长史源公夫人乐安蒋氏(婉)墓志铭225

陈讽225

故绵州西昌县令河内常府君(承)夫人河南史氏墓志铭并序225

郑易226

唐试大理评事郑公故夫人范阳卢氏墓志铭并序226

唐金州刺史郑公故夫人范阳卢氏墓志铭并序226

唐故朝散大夫绛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郑公(敬)墓志铭并序226

唐故郑氏嫡长殇墓记228

张传礼228

唐故守左金吾卫大将军试太常卿上柱国彭城刘府君(希阳)南阳韩夫人合祔墓志铭并序228

刘长儒229

唐故鸿胪少卿贬明州司马北平阳府君(济)墓志铭并序229

杨遂230

唐故朔方节度十将游击将军左内率府率臧府君(晔)墓志铭并序230

侯造231

有唐太原王公妻上谷侯氏(僧娘)墓志铭并序231

有唐故东平吕府君(秀)夫人霍氏合袝墓志铭并序231

房次卿232

唐故特进行虔王傅扶风县开国伯上柱国兼英武军右厢兵马使苏公(日荣)墓志铭并序232

樊泽233

有唐山南东道节度使赠尚书右仆射嗣曹王(李皋)墓志铭并序233

李道古234

唐故嗣曹王(李皋)妃清河崔氏(旡生忍)墓志并序234

卢珙236

唐太常寺奉礼郎卢赡故妻清河崔氏夫人墓志236

温雅236

唐故太原王府君(平)墓志铭并序236

李灞237

唐故中大夫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清河张公(滂)墓志铭并序237

杜密238

唐故河南府密县丞河东薛府君(迅)墓志铭并序238

大唐故河南府密县丞薛府君(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并序239

灵沼239

唐故左卫率府兵曹参军李府君(进荣)墓志铭并序239

杨必复240

唐故处士河南元公(襄)墓志铭并序240

孙保衡240

唐故宣义郎京兆府蓝田县尉乐安孙府君(婴)墓志铭并序240

唐故蓝田县尉孙府君(婴)幼女墓志铭并序241

唐许州长葛县尉郑君(炼)亡室光安孙氏墓志铭并序242

李师稷243

唐故朝散大夫试大理司直兼曹州考城县令柳府君(均)灵表243

赵南华244

有唐李氏故夫人彭城刘氏墓志铭并序244

有唐前睦州建德县尉蔡公浩故夫人段氏墓志铭并序244

有唐故李氏故陈留解夫人墓志245

崔恕245

唐故登仕郎常州司士参军袭武城县开国伯崔府君(千里)墓志铭并序245

李羽246

唐故左威卫和州香林府折艟都尉朝义大夫兼试大理评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陶府君(英)夫人清河张氏墓志铭并序246

崔芃247

唐故中散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颍川陈公(皆)墓志铭并序247

吕周任249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范阳郡开国子兼监察御史卢公(翊)墓志铭249

韦少辑250

有唐左武卫翊中郎将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兼试殿中监陇西李君夫人玉田荣氏(修)墓志铭并序250

钱徽250

(上阙)大理司直兼殿中待御史赐绯鱼袋弘农杨公(下阙)志铭并序250

唐故朝议大夫守国子祭酒致仕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散骑常侍杨府君(宁)墓志铭并序251

元京253

唐故处士河南元公(濬)墓志铭并序253

裴垍253

唐故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孙府君(成)故夫人范阳郡君卢氏墓志铭并序253

柏章甫254

唐故南阳范府君(颜)墓志铭并序254

萧策255

唐故天德军摄团练判官太原府参军萧府君(炼)墓志铭并序255

张莒256

唐故左屯营进奏判官游骑军守左武卫中郎将赐紫金鱼袋左龙武军宿卫弘农郡杨府君(择文)墓志铭并序256

朱谠言256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苏州长史上柱国陇西郡董府君(楹)墓志铭并序256

李据257

唐故大理评事博陵崔府君(倚)墓志铭并序257

韦谟258

有唐故抚州法曹参军员外置陇西李府君(汇)墓志铭并序258

苗让259

亡妣尊夫人(杨氏) 259

裴次元259

唐故崇陵挽郎荥阳郑府君(绍方)墓志铭并序259

韦参260

清朝公主的册文、祭文、墓志铭(有一个也算)

1、固伦雍穆长公主墓志铭:

固伦雍穆长公主,太宗文皇帝之女、世宗章皇帝之姊、朕之姑也,生于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午时,薨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未时,春秋五十。卜以十八年十二月初五日,窆于东边腾额里克界夸绰儿和地方。呜呼!朕缵鸿绪,念系皇族之女,皇考同气之亲,方期骈集繁祗,永享大年,何意遽尔薨逝。朕怀震悼,曷其有极,为卜兆域,并设垣宇,窀穸之文,式从古制,祭享之仪,悉循典章,勒之贞珉,用制生薨之年月,惟灵其永妥于是焉。

2、固伦荣宪公主墓志铭:

大清圣祖仁皇帝次女也,康熙三十年厘降于巴林,初封和硕荣宪公主。四十八年圣躬不豫,公主亲膳问安晨昏不辍,四十余辰未尝少懈。迨即安之后乃优旨褒奖,谓公主克诚克孝竭力事亲,诸公主中尔宽为最,是用厚其典礼晋封荣宪国公主。方享期硕之佑遽符星变之祥,遂于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享年五十六岁而薨。

驸马吴尔衮系元室之胄,世为巴林多罗郡王办理旗务,乃我太宗文皇帝第四女,淑慧固伦公主之嫡孙也。康熙四十三年嗣封王爵,使统理十一旗事。五十五年董督属国二十三旗戎务,北讨测旺妖星犹炽未酬慨之心,梁木忽摧转甚英雄之痛。遂于康熙六十年二月十三日,薨于军享年五十一。男一人女一人,男霖布袭封王爵,女为显亲王元妃。

嗣王孝子霖布谨则巴林境内,巴彦陶拜山阳修建亭殿筑治地宫。吉卜雍正七年八月十九日辛丑,合葬先公主先王于兆域礼也。呜呼!寝园轮奂同符千里山河,子姓振绳永锡九天雨露,爰志幽邃永垂不朽。

大清雍正七年八月十九日书。

3、固伦恪靖公主册文

(1)康熙时,册和硕恪靖公主文

典崇鳌降,帝女戒以钦哉,诗美肃雍,王姬咏其礼矣。既娴内治,宜被殊荣,咨尔和硕公主,乃联之女,敬慎居心柔嘉维则,母仪克奉,教夙禀于在宫,妇德无违,誉尤彰于筑馆,出银潢之贵派,作配高闳,备玉碟之懿亲,共襄宗国凤古允协,象服攸宜,是用封尔为恪靖公主,锡(赐)之金册,谦以持盈,益笃兴门之枯,贵而能俭,永垂宜室之声,勿替令仪,尚缓厚禄,钦此。

(2)雍正时,晋封固伦恪靖公主册文

雍正元年岁次癸卯七月戊寅朔越八日乙酉皇帝制曰:

弯书申锡,恩必厚于本支,象服增崇,谊每殷于同气,载籍今典,用贲殊荣。咨尔恪靖公主乃圣祖仁皇帝之第六女也,毓秀紫薇,分辉银汉,承深宫之至训,无怠遵循,缅女史之芳规,宜怀龟勉。联攒承大宝,仰体鸿慈,聿弘锡类之仁,特沛丝纶之命,是用封尔为恪靖固伦公主,锡之金册。谦以持盈,弥励儆慕之节,贵而能俭,尚昭柔顺之风,克树令仪,永膺多福,钦哉。

4、固伦恪靖公主墓志铭

礼娴内明,夙肃彤管之达,谊笃宗亲,X恤X纶之贞,XX备举,遴范永昭。尔恪靖固伦公主,XXX沛,辉分玉叶,柔嘉成性,奉X苹藻以流徽,淑慎X躬,协珩璜儿著誉。念沦祖之巳八岁,岂题X驸典礼之宜崇,X方载汤既颖,X品更勒贞珉,于戏,马鬣云疑,长抱缌帷之衫,龙文日丽,弥增XX之光,尔子孙美哉承哉。

乾隆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ps:上面的碑文是从蒙古共和国恪靖公主墓碑上拓下来的,很多文字看不清,XX的地方就是文字无法识别的地方。

这问题是有两个,还是我第一次提交没成功???

山东省禹城市 沈氏辈分排序

以下为搜集的部分辈分60余条,大家相互佐证补充。可以注册跟帖,也可以在qq群发言提供更新更全的资料。补充说明时请说明是哪一条相关,并说明情况。

1.湖州竹墩村有树德堂,有家谱,字辈从第三世起为:龙启维芳,保永善庆,世家令德,宜尔克昌;

2.徐州古邳镇原(下邳):(前有时代不详)宏,光,恒,衍,庆.端,佐,寿,延,长;

3.河南省获嘉县沈庄村:培、金、法、植、熙、增、锡、泳、桂

4.慈溪师桥沈氏:光,允,亦.../...道.../...品,云

5.苏州吴县尚德堂:卿,佩

6.江苏徐州市新沂市新安镇:长怀庆向洪明乐善永昌

7.山西应县南马庄镇:正元珠到,存日山

8.江西迁居到湖南湘乡,后到韶山.排辈是:孝,祖,玉,门,芳(音译)

9.某地::......文,三,万,天,国(或永或正).....

10.湖北省枣市阳七方镇沈大房村: 孟一希宏,正大光明,朝治家齐,永世兴隆,道德恒同。

11.浙江绍兴沈姓一支字行辈份::“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修字行为:“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12.湖北省大悟县沈氏:开国祖德,宗功立志,光明正大

某地:志,广、印、传、爱

13.汝南沈氏浙江裔白湖世系(荷荫堂)字派:

统一字派:若应世之宏允朝光显相金玉联芳体仁和义..七房字派: 建邦桢孝友传世德;十房字派:元恩德大;大房字派:学乃纯人大本儒为;江西字派:泽瑞汝英媛;四房字派:国正天心顺官智民居安;八方字派:光宗耀祖振家声日月星14.山东临沂:玉,卿,昌,凤

15.合肥沈福集沈氏,明朝洪武年间自浙江奉化县洗马池斗笠巷徙居而来的。谱共十八部,并以“浙水绍家声,同流分派;淝滨绵世泽,尊祖敬宗”为谱号。并立有“先正其心,继训克家,孝友忠义,为国之华”16字的辈分。

16.湖南湘乡:新、烈、永、孝、祖、裕、明、方

17.山东济宁:文,广,培,凤,家,。。汝。。明

18.重庆奉节:维,益,正,学

19.宁波镇海:老辈份:步继善, 崇上德;新辈份:尚可大有成尧天行舜日永世尚升平.

20.重庆大足县:宗、祖、光

21.浙江绍兴,堂名为文肃堂:有嘉廷成

22.河南商丘:圣,义,中

23.滨海沈氏其先祖是在明初自吴(苏州)阊门迁来:序:...可益凤广,韦玉宝长,学孝古贤,同步殿宇,延谋嘉杰,居宪建安。新增:祥云曙开恩泽世盛浩峰俊秀道科锦程

24.辽宁省海城市腾鳌堡乡西开河城村:福、广、文、德、庆、忠

25.四川省武胜县沈家垄,同四川岳池县沈氏一支,于明末从湖北省麻城市牵入四川:...文、意、熙、嗣、正、纪、西、朝、世、代、隆、昌、忠、公、祖、德、永、定、家、帮...。

26.某地:梦,大,文,清,荣,林,传,立,宗。

27.山东临沂平邑县保太镇大三阳村:杏,传,立,宏

28.湖北某地沈姓,自浙江吴兴(湖州)迁来:孝、友、传。家、宝

29.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自金华来:光少必世希,文才定显奇,图书宗祖训

30.湖北十堰:昌沈良心永开传守正仕

31.黑龙江某支,自云南迁至,途经山东,今葫芦岛,后又迁至黑龙江至今:凤,万,文,喜

32.江苏准安:乃,维/为,凤,玉

33.河南光山:培荣正百世立德显长春正大尚开泰光明永继新

34.安徽省寿县姓沈的很多辈份是:年昌为国瑞鸿运敬家声

35.山东荣城俚岛镇,从云南迁来的,近几辈的辈分是:锡、福、延(淑)、庆

36.河南信阳某支字辈为:万、友、国、正(男)俊(女)、德.....

37. 辽宁某支:大振家声应国显

38.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沈塘村:秉礼遵家训;敦伦克象贤;金帮生祖德;佐国耀忠先.

39. 安徽六安沈大庄:凤先思孝、显怀忠良、洪来列祖、宰习之广(全部为读音,祖辈口传)

40.广东潮州潮安彩塘镇华美村:一志应明元,永世学圣经,清时观茂象,宝玉发辉光.

41. 泰安 新泰市旁边的一个沈家庄乡:玉庆之家曰惟孝友乃敬以和安而可久

42. 广西桂林临桂:从我们这代龙,上去是兰桂汝源秉~

43. 河南罗山龙山曹堰张畈沈氏字辈:继述仁忠本光佰世克少先业大家立志

44. 我们这一支辈份只记得一句:克嘉维孝友

45. 合肥的,但是辈分却不和合肥沈福集一样,不知道怎么回事,合肥肥西有一个村里面全都是姓沈的,用的辈分全部都是国,真,传,家!

46. 广东省阳春:第十一代下是:以,旗.标.鸿.犹.大,吉.昌

47. 安徽凤阳:志阳继怀德,仁道传新善

48. 海南省海口市的沈氏子孙。我的渡琼公讳沈翥,浙江省绍兴县人。南宋会元,端宗二年(1278年)授予广东省琼州府尹,帝昺二年(1279年)天朝溃散未能回乡,居琼山县龙井村入籍西郎一图也。堂名:世德堂。沈翥制定之派序:翥光贤存子,居以必受德,阳道之廷辉,开国义显越,宗文明世运,振诗礼家传,河海洪潮涨,沾润满汉江。

49. 江苏兴化,殿启兆,后不明

50. 山东省鄄城县张志门乡沈楼村:传家德圣恩

51. 福建永定:寿清旺 传23代到清字辈

52.辽宁宽甸:德\庭\殿\雁.

53. 河北省沧州肃宁县尚村镇许和村,95%姓沈,而且周遍100里之内再没有相应姓氏。请知情宗亲补充。

54. 湖南某支族谱是:日红永光,尔继学成,君启茂定。

55. 苏州沈氏:奉天成立勇 纯良奕世昌 宏光恒衍庆 .端佐寿延长

56. 江苏如皋如城北门外有一生产队有80%的人姓沈,其家谱仅记得这样几个字:玉逢显达恒际安良

57. 湖北省麻城市,先哲飞洪庆,祥光启世荣

58.福建泉州沈氏一支:文国正翰墨林诵诗

59. 湖北监利:正大光明启世昌 懋绍先烈景微芳 自有哲士应朝选 常承隆运振洪纲 这是咸丰年间的旧谱辈份仅供参考 有原谱保存。

60. 湖北省来凤县沈家:之国 大必通文正 上世永在朝 光祖宗天子 万代远吉昌 200多年前从贵州铜仁府迁来的二家人如今发展到了上千人。

61四川金堂:传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中,正,克,家,维;孝、友、传。家、宝"(音)

62.安徽某支:一元尚世士,正大启鸿文,志学存诚本,中和德懋先,道高崇继善,建业永留传

63. 河南商丘:德法其祥钦明文思

64.合肥的瑶海区补充两支:文思华国,德友传家;另一支:时逢景运,增大光荣

65.辽宁盘锦沈家卜、黑龙江大庆市沈家堡:.............,凤、尚、宪、洪最后四代,当前洪字辈!

66.湖南湘乡沈氏宗祠:启,词,先,烈,永,绍、祖、裕,民,方.当前祖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