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01
大熊猫是喜湿性动物,气候温润潮湿,通常湿度在80%以上,他们活动多在一些河谷洼地等缓坡地形,温度在20°左右。这些地方的土质肥沃,森林繁茂,最爱吃的当然是竹子。
02
大熊猫不害怕寒冷,也不会冬眠,哪怕气温只有几度或者零下几度,他们也爱在被积雪压住的竹林中生活,他们喜欢潮湿的地方,所以爱在阴湿天地里生活。
03
其实大熊猫的生活除了吃就是睡觉,但是他们的食量相当大,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吃,剩下的时间就是在休息。而他们休息的姿势也是很多很可爱,这也是这么多人喜爱的原因。
04
大熊猫因为身体胖嘟嘟和走路慢吞吞的样子是其可爱的特点,也是因为在大熊猫的生活环境里有足够的食物,没有天敌,他们是没有必要行动那么快,又爱吃又不运动当然会胖嘟嘟啊。
出自于《动物百科全书》
二、大熊猫生活环境的特点
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行为特点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繁殖习性
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
成年雌雄大熊猫相互间主要通过气味嗅觉的通讯方式逐渐聚集在一个地方并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到发情高潮时相互间通过连续不断的咩叫和鸟叫声以及待配姿势等听觉、视觉通讯方式表达爱意并达成配对交配。
大熊猫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过去的温顺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宝贝。
扩展资料: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领导的团队与西华师范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保山博物馆、广西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系统分析比较了历史上和现生大熊猫的食性及其生活环境特征。
通过测定现生大熊猫及其同域分布的食肉、食草动物骨骼中胶原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确定了现生大熊猫在其目前栖息地中的同位素营养生态位。
结果表明,食肉、食草动物和大熊猫明显处于不同的三个生态位,大熊猫的最低(δ15N=-0.3‰),这极有可能是由于现生大熊猫专食竹子造成的。
在云南的两个全新世中期遗址(塘子沟和小水井)出土了一批包含食肉、食草动物及大熊猫的哺乳动物骨骼,这给测定历史时期大熊猫的同位素营养生态位提供了机会。
通过分析比较这些出土骨骼胶原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得到两个明显分开的生态位——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大熊猫。生活在云南(5000-8000BP)的大熊猫与当时的食草动物处于同一个营养生态位,其氮稳定同位素值(δ15N=4.2‰)与现生大熊猫(δ15N=-0.3‰)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化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食物的变化;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线变化。
接下来,研究人员以同样的方法测定了来自云南两个遗址附近区域的现生哺乳动物样品,结果表明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其稳定同位素值与全新世中期的样品都没有差异,这表明了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基线并无变化。
因此,大熊猫在当时的食性很可能并不是专食竹子。此后,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全国七个不同化石点的大熊猫骨骼样品,结果发现它们的稳定同位素值与现生大熊猫的差异显著,且变异系数较大,这预示着大熊猫食性的复杂。
通过SIBER模型模拟历史时期和现生大熊猫的同位素营养生态位宽度大小,发现大熊猫在历史时期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是现生的接近3倍,并有部分重合。这充分说明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除了以竹子为食以外,还食用大量其它种类的植物,其专食食性直至全新世中期都还未形成。
由于埋藏条件的限制,以及骨骼中有效生物成分的保存期限,更长时期的样品无法得到有效数据。
研究人员选择了具有强抗降解能力的牙齿样品,测定其中牙釉质部分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碳同位素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大熊猫(包括小种大熊猫、巴氏大熊猫等)生活在什么年代(上新世晚期到现在),都是以C3植物为食。
不同的是历史上大熊猫的碳同位素值变异系数更大,表明其食性较现生更为多样,而不仅仅是现生所食用的这些竹子。
同时,氧同位素的结果通常作为反映古气候环境的指标,其值越大表明环境越冷干,越小则表明越湿热。
该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在历史上的栖息地比现今的生活环境复杂得多,其既能适应相对较干旱寒冷的气候,也能在温暖湿润多水的环境中生存,比如云南全新世中期的两个化石点据文献说明其当时应是亚热带森林地带。
通过模型计算比较历史时期与现生大熊猫同位素生境生态位宽度大小,两者相差悬殊,历史时期的是现生的3倍多,有意思的是现生大熊猫的椭圆完全被历史时期的覆盖。
这与考古研究中,大熊猫化石出土地点的分布区特点相符,其北至北京周口店,南到中南半岛。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不仅生活在包含当前所栖息的高山森林地带,也栖息在一些亚热带森林、森林边缘,即森林与开阔地的结合处、甚至森林的开阔地,只是在演化历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才逐渐退缩到四川、陕西和甘肃的现生分布区。
由以上结果,该研究作者推测大熊猫食性的转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肉食(或杂食)到植食的转变以及从植食到专食的转变。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距今两百万年左右大熊猫就已经特化为专食竹子了。然而,该文章的发现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稳定同位素证据显示大熊猫从植食到专食的特化至少在距今五千年左右还未发生。同样地,大熊猫历史上也不只是生活在竹林里,而是栖息于各类环境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大熊猫食性演化及栖息地退缩研究取得进展
三、大熊猫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大熊猫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扩展资料:
野生熊猫生活在人迹罕见的高山深谷密林之中,并且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
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虽然食物很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大熊猫的身影。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