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人口多少?
截至2018年末,上海市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3.78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47.5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6.21万人。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7.4万人,出生率为7.2‰;死亡13万人,死亡率为5.4‰;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9.6万人,出生率为6.6‰;死亡12.2万人,死亡率为8.4‰;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
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3岁。其中,男性81.25岁,女性86.08岁。
民国时期,上海人口增长格局基本不变。1914年,上海华界人口1173653人。1930年,上海市人口3144805人,1936年3814315人,1945年3370230人。1946年~1949年3月,因外地人口大量涌入上海,上海人口增长61.86%,年递增率23.9%。1949年,全市人口5029160人。
1949~1958年,全市户籍人口高速增长。1949年502.92万人,1958年750.80万人,净增247.88万人,合计增长49.29%,年均增长率4.55%。1958年,江苏省10县划归上海市,全市人口大幅度增加。
1959~1968年,因严格控制外省市人口迁入上海市,精简城市职工回原籍农村,知识青年赴新疆参加兵团生产,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等,人口缓慢增长。
1977~1989年,因大批“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返沪 、50年代高峰期出生人口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增长迅速。
1977年1086.47万人,1989年1276.45万人,净增189.98万人,合计增长17.49%,年均增长1.35%。1990~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人口迁入始终大于迁出,人口稳定增长。1990年1283.35万人,1995年1301.37万人,净增18.02万人,年均增长2.79%。
解放后,进行4次全国人口普查,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1953年7月1日,上海市常住人口620.44万人,江苏省10县常住人口285.97万人;1964年7月1日,上海市常住人口1081.7万人,1982年7月1日1185.97万人,1990年7月1日1334.19万人,1995年10月1日1%抽样调查推断1373.58万人。
二、20世纪初上海有多少人口
1880年,上海境内人口约为430万
20世纪初,应该不会超过500万
三、静安区的人口
静安区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每平方公里达6.4万余人,居全市各区的首位。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江苏、浙江两省居多数。民族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22个,其中回族人数较集中。
境域早先属上海县的西北郊,原是一片农田,人口稀少。鸦片战争以后,殖民主义者在上海侵占土地设立租界,19世纪末叶,境域大部分被划为租界范围。20世纪初,境域内道路相继筑通,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曹家渡一带市面渐兴。工商业者陆续开店办厂,吸引大批外地人来上海谋生,加以历史上战乱频仍,农村连年遭灾,迫使不少人背井离乡拥来上海,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据有关资料测算,静安区境域范围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人口约有3万余人,至民国9年(1920年)人口已增加到15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静安区时,全区人口为16.8万人;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增加到18.8万人。1955年底,人口增到20.7万人。
1956年2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静安区建制。1960年1月又重新建立静安区。由于区划范围扩大,全区人口增加到56万人。以后区划范围虽无变动,但人口逐渐减少,至1992年底,全区人口下降到44万余人。33年中,人口减少近12万人。
上海解放以来,静安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1951年,高中文化程度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5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62%。至1990年,全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30.05%,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13.2%。
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1951年为3.63%,1964年为7.37%,1982年为15.59%,1992年为22.23%,人口老化程度为全市最高的区。
50年代,人口再生产处于无计划发展状态,平均人口出生率为33.72‰,自然增长率为26.98‰。其中1954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42.31‰和35.8‰。自1963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下降为13.36‰,自然增长率为7.73‰;7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为7.36‰,自然增长率为0.77‰;80年代前期,全区生育出现小高峰,1983年平均人口出生率回升到15.67‰,自然增长率回升到7.72‰;至199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为9.52‰,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6‰。1991、1992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12‰和-3.49‰。全区人口已进入有计划发展轨道。
2013年静安区常住人口24.99万人,户籍人口29.61万人,常住外来人口6.03万人。静安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在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9.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30.6%。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96岁。
2014年末,静安区户籍总户数9.99万户。其中:家庭户9.97万户。户籍总人口29.31万人,同比下降1.02%。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9.48万人,同比增长4.63%,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32.34%。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2.02万人,同比增长1.0%,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6.89%。百岁以上168人,同比增长2.43%。户籍人口出生率8.6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1‰。年末常住人口24.86万人,同比下降0.5%。其中:外来常住人口5.89万人。
四、民国时期的城市有哪些是排名靠前的?
军阀混战的民国,正是中国城市发展最为畸形的时期。一方面,最广大的农村地区,官僚、地主、土匪、地痞、军阀部队横行,普通农民食不果腹,民不聊生。
而另一方面,少数几个大城市却因为流民的涌入、列强的租界等种种原因,畸形的繁荣起来。这其中能够被称为大城市的城市有:上海、广州、沈阳、北平、南京、武汉、沈阳等。
民国地图
民国第一大城市,毋庸置疑,当然是大上海。同时,上海也是中国诸多大城市中最年轻的一个。一直到近代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凭借着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才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
到民国时期,“十里洋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遍布全境的各国列强租界,更成为列强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地,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对人口的虹吸作用。
军阀割据的民国
被称为“西方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是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工业和教育中心。它几乎聚集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工厂、最完善的教育、最优秀的文化作者和最齐全的金融机构。
单以人口计算,上海也是名副其实的民国第一大城市。1910年,上海人口已经高达106万,到1920年时,上海的人口已经暴增至248万。这其中,仅租界内外国人就高达23307人,租界内的中国人更有76万人之多。而到了30年代初期,经过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繁荣时期之后,上海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50万。
民国上海
如果以人口计算的话,那么,民国的第二大城市,这是位于华南的广州。1919年,根据基督教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统计的中国城市人口,广州以160万的数量牢牢占据第二名,仅次于大上海。
当然,限于调研能力,这个数字可能并不准确,但广州市人口超过百万却是铁的事实。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也曾统计广州人口,得出的数字为105万。
民国广州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作为十三行的所在地,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商业最活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得益于先发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广州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而民国时期,广州也一直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国民政府正是从广东誓师北伐,取得成功,并在名义上统一全国。
广州大元帅府
民国的第三大城市,则是沈阳。位于东北地区的沈阳,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一直位于“东北王”张作霖的统治之下,在全国的名声似乎并不大。但实际上,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除了上海,就是张作霖统治下到东北了。
而沈阳作为东北的行政、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当仁不让的成为东北最大城市。最为难得的是,沈阳还是中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张作霖在沈阳兴建的沈阳兵工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
沈阳兵工厂
正是凭借这个兵工厂,张作霖的东北军才能成为当时中国装备最齐全、武器最先进、后勤最完善的军阀部队。可惜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接受了完整的沈阳,并利用沈阳的工业体系,制造了大量枪支弹药,而这些枪支弹药最终也成为屠杀中国人的武器。
除了这三大城市,中国当时的其他几个大城市发展也十分迅猛,例如,位于平津地区的天津,在19世纪30年代初人口达到150万;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人口为75万;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武汉,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加起来,人口也早已超过了百万。
五、民国时期上海有多辉煌?
很辉煌,号称东方巴黎。可以通过数据就能看出当时的上海有多辉煌:
在城市人口及硬件规模方面:1931年,上海市人口311万,全国第一,全球第五;1949年武汉解放时,武汉三镇人口仅有102万,这时候的上海是500万。1937年,上海发电量为11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5.5%。
与城市规模同样夸张的还有上海的经济实力:1933年,上海工业产值7.3亿,约占全国12大工业城市产值的66%;排名第二的天津仅为7400万。30年代上海还是亚洲最大的黄金交易中心,世界第三大证券交易市场。
同时,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也是由上海明星公司拍摄,这一时期,上海发行的电影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
详细介绍:
这一时期的上海,处于中西方文明交汇的最前线,人们衣着时尚,男士西装革履,女士旗袍长裙丝袜等屡见不鲜。飞机、汽车、电车方便着上海市民的出行。泸州老窖、“华生牌”电风扇、“骆驼牌”香烟,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任何商品你都可以在上海买到。
随着大量西方人在上海经商及定居,英国式、希腊式、哥特式、俄国式。各种风格迥异的西式建筑在上海拔地而起,构成了全中国独一无二的风采。到解放前上海的城区建筑面积已经达到了86平方公里。
六、杜月笙巅峰时期的家产放到现在,能在上海买几套房?
笙最早杜月发家是在上海,由陈世昌将他带到黄金荣公馆,就这样杜月笙开始帮黄金荣看一些他名下的厂子,后来杜月笙被称为上海的土皇帝,当时在巅峰时期,杜月笙的家产相当于上海三家银行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1920年时,上海人口有249万,而上海的经济占了全国的总经济的一半以上,加上杜月笙平时拥有的一些不动产和国定资产,他的个人资产是非常雄厚的。
上个世纪人均收入大概是每月10银元,杜月笙名下有4套豪宅,每套每年的开销在200万,4套一年下来就是800万,现在上海的人均收入每月8000左右,杜月笙达到后别人来香他借钱,都是来着不拒,打个欠条就可以了,有人曾欠了他500根金条,在杜月笙死后,他把所有的欠条烧掉了,给后人也只留了11万美元。
由此可见,巅峰时期的杜月笙是家财万贯,通过比例换算,他的四套豪宅,在今天的上海可以买十几套别墅,加上他在银行存的钱,别人欠的钱,可以在上海靠租房过上富翁的生活,而且不会降低他当时的生活质量。
后来杜月笙带着全家一起了去了香港定居,因为去香港比较紧急,很多固定资产没有打理好,损失一大笔钱,据说当时损失了7个亿,杜月笙带着自己剩下的家产在香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丝毫没任何问题,由此可见,杜月笙的财产是非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