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图片?

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包括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大约2.4~2.7万光年的位置(银河系的恒星数量约在1000亿到4000亿之间,太阳只是其中之一 )。

太阳系和银河系是什么样子?(图解)

 太阳系太阳系(Solar System)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3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

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太阳圈和依然属于假设的奥尔特云。

银河系是地球和太阳所属的星系。因其主体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带被我国称为银河而得名。银河系约有2000多亿个恒星。银河系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整个圆盘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太阳位于距银河中心2.3万光年处。鼓起处为银心是恒心密集区,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这个漩涡有四个旋臂组成。太阳系位于其中一个旋臂(猎户座臂),逆时针旋转(太阳绕银心旋转一周需要2.5亿年)。

银河系银河系呈旋涡状,有4条螺旋状的旋臂从银河系中心均匀对称地延伸出来。银河系中心和4条旋臂都是恒星密集的地方。有9460800000亿公里。中间最厚的部分约12000光年。太阳位于一条叫做猎户臂的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3万光年。

依照至太阳的距离,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8 颗中的6颗有天然的卫星环绕着,这些星习惯上因为地球的卫星被称为月球而都被视为月球。在外侧的行星都有由尘埃和许多小颗粒构成的行星环环绕着,而除了地球之外,肉眼可见的行星以五行为名,在西方则全都以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为名。3颗矮行星是:冥王星,柯伊伯带内最大的天体之一;谷神星,小行星带内最大的天体;和属于黄道离散天体的阋神星。

宇宙中的太阳系究竟长什么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绘制的?

根据目前的认知,太阳的引力可以影响到1-2光年之外,这就是科学家们认为的太阳系半径范围。不过,除了通过引力定义的范围之外,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另一个“太阳系范围”,那就是日球层。

我们对日球层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了,虽然称之为是日“球”层,但它并不是一个球形。甚至,在最近的研究中,有科学家描绘了一个更加诡异的日球层形状,令人惊讶不已。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太阳系的日球层。

我们知道,太阳会释放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形成辐射性极强的太阳风。太阳风能够影响的区域,就叫做日球层。在日球层的边缘,就是宇宙辐射和太阳风基本平衡的位置。可是,日球层边缘距离我们实在太远,而且我们又身处日球层以内,所以观测起来有些难度。

(图片说明:日球层示意图)

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有2个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穿破了日球层,进入了星际空间。通过它们的数据,我们知道日球层边缘大概距离我们160亿公里。同时,NASA的星际边界探索者(IBEX)的项目,也在不断检测着星际介质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获得这些数据后,科学家们可以将其输入到计算机模型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球层的边界和数据。

此前,科学家认为的日球层形状,就大概像上面那张图一样。当太阳带着所有太阳系天体在银河系的星际介质中穿行时,会像彗星在太阳辐射中穿行时一样,形成一个彗尾的形状。

波士顿大学天文学教授Merav Opher介绍说:“60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着日球层的形状。自从Baranov和Malama开创性的工作开始,人们始终对日球层的彗星状外形坚信不疑。”

但是,他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这个形状不是日球层真正的外形,日球层至少还有两个喷射状的结构,是以前任何人都不曾意识到的。除了重点参考了IBEX的数据之外,他和他的同事们还借鉴了卡西尼号探测器以及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的数据。你可能会想:卡西尼号不是专门研究土星的吗?没错,但它也观测到了一些关于太阳系整体的数据,这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要借鉴。

研究人员表示:在日球层边缘,太阳风和星际介质会碰撞产生一些中性原子。但是,通过卡西尼号对这些中性原子的观测,他们并没有发现日光层有类似于彗星那样的尾巴。

(图片说明:pick-up ions,是描绘

日球

层形状的关键)

同时,新地平线号对一种叫做pick-up ions的粒子的观测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它们是由部分电离介质与太阳风交换电荷所产生的,温度与太阳风中的离子不同。当旅行者2号探测器突破日球层的时候,证明了日鞘处的压力与它们息息相关,但当时没有分析它们对日球层形状的影响。而这一次,Opher等人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最终也借此绘制了最新的太阳日球层形状。

Opher介绍说:pick-up ions比其他的粒子温度要高,这是检测它们以及日球层形状的关键。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它们与其他太阳风粒子分开,然后建立起一个3D模型来。结果令人震惊,他们绘制的日球层形状十分诡异,甚至有点不伦不类,但他们相信,这就是太阳系的真实模样。我们很难形容它到底是什么形状,Opher等人也只是近似地描述它是羊角包的形状。

(图片说明:更新后的日球层形状,白线是太阳磁场,红色为星际介质的磁场)

Opher指出,由于pick-up ions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原本的形状几乎是完美的球形。但是,由于它们很快就脱离了这个系统,所以导致瘪了下去。

这个太阳系日球层的模样不仅仅是形状令人惊讶,而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存在对于太阳系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宇宙中,到处都充斥着高能粒子。它们有一些是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有一些是其他宇宙特殊事件或者特殊天体产生的。这些质子或者是原子核等粒子都以相对论性的速度在宇宙中穿梭,无处不在,破坏性极强。

(图片说明:左图为太阳风的密度,右图为太阳风和pick-up ions两种粒子的密度)

而太阳风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地球来说有时候的确比较麻烦,但却保护了我们,使我们免受这些宇宙射线的伤害。科学家告诉我们,日球层能够抵御大约75%的宇宙射线,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们。但是,剩余的射线对我们来说,同样是巨大的威胁。

好在除了日球层外,地球的磁场起到了第二道屏障,保护了我们。可是,对于那些脱离了大气层的航天器、探测器及宇航员来说,这些射线就成了大麻烦。这些射线损坏电子设备已经足够让我们头疼,甚至有可能增加宇航员患癌症的风险。对于航天事业的人们来说,如何抵御这些辐射始终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图片说明:超新星爆发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来源之一)

即使是地球大气层和磁场保护下的生物,也未必能幸免于高能宇宙辐射之中。虽然现在的我们暂时还安全,但科学家认为,地球也曾经有一段无法庇护生物的历史。

不过,这也不能怪地球,其主要原因在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所处的位置。持这个观点的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不同位置的辐射可能会有所不同,或者某个时期有超新星爆发,就有可能导致地球的灭绝事件出现。有些人认为,地球上出现过的海洋巨型动物灭绝事件,可能就与此有关,不过目前尚无定论。

(图片说明:强大的宇宙射线足以在数亿光年外杀死地球生物)

不仅对于地球生物,日球层也影响着我们在太阳系以外寻找生命的参照标准。对于那些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来说,它们也同样面临着宇宙辐射的问题。因此,它们的宿主恒星所产生的日球层,也可以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我们需要参考这个数据,来约束其宜居带,也许有些系外行星虽然温度合适,却并不在日球层内,同样不太可能孕育生命。

所以说,继续深入了解太阳系的日球层,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虽然Opher描绘了新的日球层形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只是我们认识日球层的一个新阶段,距离完善相关理论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这就有赖于更多专门的探测器出现。

(图片说明:IMAP艺术图)

根据计划,NASA的最新探测器星际测绘和加速探测器(IMAP)将会专门研究从日球层边缘来到地球附近的粒子,从而实现对日球层形状的绘制。大约在2024年,IMAP就会发射升空,验证Opher的理论到底是否准确。

总之,我们必须要清楚日球层到底是如何保护我们免受宇宙射线伤害的。如果日球层的保护能力真的会随着太阳系的运动而变化,甚至过去的大灭绝事件真的与日球层的保护能力减弱有关,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提高警惕。我们要知道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如何才能自我保护。就算过去真的有生物因此被灭绝,相信在科技的作用下,人类能够避免这样的灾难。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什么位置?(要有图为证)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银河系第三旋臂——猎户旋臂上

大致就是图上的位置,具体在哪,谁都说不清,因为没有人真正得了解宇宙,宇宙的大也远远超越了任何一个人大脑的理解范围。

求一张图,有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的,非常紧急

这样的图不存在,您想想,假如银河系的尺寸缩小到1000mm(10万光年),太阳系顶层连0.01mm都不到,地月系恐怕小到用显微镜都无法看见。

这有一张合成图,您凑合着对付一下吧,呵呵。^_^

太阳系长什么样子呢?太阳系真正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在广袤无边的宇宙之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区域就是太阳系了,因为太阳系就是我们的家园。

太阳系是一个单恒星系统,在太阳系之中有着唯一的恒星太阳,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之下,八大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小行星以及其它的宇宙天体都在有序的运行。我们所在的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的一员,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在地球的内侧还有着金星和水星两颗岩质行星,而在地球的外侧则有着火星一颗岩质行星以及四颗气态行星,它们分别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而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还存在着一条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小行星的密集区域,迄今为止在这里已经被编号的小行星就多达12万颗以上。除了行星与小行星以外,太阳系中还有着大量的天然卫星。

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和金星是没有天然卫星的,而地球则拥有唯一的天然卫星,也就是月球。

地球外侧的火星拥有两颗天然卫星,而木星的卫星数量则多达79颗,土星有62颗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卫星数量分别为27颗和14颗。其实,对于太阳系的大致样子并不需要赘述,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毕竟我们经常会看到描绘太阳系的图片。

可事实上问题就出在这些图片之上,请注意,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系大致样子是基于图片,而并不是照片,而图片是认为绘制的,而绘制这些图片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人们对太阳系的样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实际上这些图片是失真的,而且是严重失真的,真正的太阳系样貌与图片上所描绘的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真实的太阳系与图片上的太阳系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小,另一个是距离。

先说大小,图片上所见的太阳系天体有大有小,但是基本上相差不大,但实际上太阳系不同天体的个头差异是极为巨大的。先说太阳吧,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它自己就占据了太阳系物质总量的99.86%,也就是说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再加上小行星、行星的卫星以及其它宇宙物质,总共才占0.14%,所以太阳之大可想而知。

从一般的太阳系图片上来看,太阳的个头也就比地球大上五六倍而已,但实际上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如果我们要在一张图片上画一个太阳,那么最多只能是轻轻的点上一个小点来表示地球,想画出一个能够显示出海洋陆地的地球是绝对不可能的。

除去太阳不说,太阳系中其它天体的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

就拿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和地球来进行比较吧,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18倍,这基本上就是西瓜和葡萄的比例,如果我们在一幅图片上画个木星,那么只能画一个小圈圈来表示地球,想要画出一个显示海洋陆地的地球仍然是不可能的。当然地球也不总是小弟,和水星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成为大哥了,地球的体积可以达到水星的20倍左右。

说完了大小,我们再来说说距离,图片上的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带围绕太阳有序运行,每一颗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差异并不明显,甚至在很多图片上基本没有差异,这就与事实极不相符了。真实的太阳系继承了宇宙的基本特点,那就是空旷。

如果我们在一幅图上画一个直径为一厘米的太阳,那么地球真正的位置应该在哪呢?应该画在一米开外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太阳直径的108倍。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公里,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也就是太阳直径的108倍。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就已经非常惊人了,那么太阳系最外侧的行星海王星距离太阳有多远呢?还是用刚才这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吧,如果在一幅图上画一个直径为一厘米的太阳,那么海王星的真实位置应该画在距离这个太阳30米以外的位置上。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想要画一个真实的太阳系图片,又想在这幅图上展现出所有星体的样貌,那么我们需要一张很大很大的纸,这张纸的大小至少要在10000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