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伯奔吴发生在无锡还是苏州

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今天无锡一带泰伯,也称太伯,死后葬在了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后来其故居改建为祠堂,便是现在的泰伯墓。泰伯墓,又称吴王墩、皇陵,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泰伯奔吴发生在无锡还是苏州

泰伯墓是江苏省无锡市唯一的一个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于一身的旅游景点。

泰伯是商末周国人,是周太王的儿子,还有弟弟仲雍和季历,周太王想立季历继承王位,以便传给季历的儿子昌,泰伯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于是带着弟弟仲雍避奔梅里,并在那里拓荒耕地,传播中原文化。

二、吴太伯世家发生在哪里?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今天(无锡)一带。

公元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

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泰伯把弟弟中永从中原带到了无锡郊区的梅村(又名美丽)。他开发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吴国。因此,梅村也被称为江南第一古镇。后来,姬昌继位,成为著名的周文王。从此,中国进入了延续了800年的周朝。

简介

《吴太伯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本篇为其中的第一篇。

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至吴王夫差亡国(前473),长达700年的一部兴亡史。

通过本篇,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吴国由弱而强、又由盛而衰的完整历程。篇中再现了吴楚、吴越以及吴与中原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也反映了吴国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王室斗争和君臣龃龉。

三、秦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如今哪一带

秦伯奔吴应为“泰伯奔吴”,故事发生在如今的无锡。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开发了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

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有弟仲雍和季历二人。泰伯其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不称焉。至此,泰伯被后人奉为“至德”。而泰伯所居的梅里,即为被人称为泰伯乡的“礼义之乡”。

四、吴太伯世家发生在哪里一带?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今天(无锡)一带。

公元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

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泰伯把弟弟中永从中原带到了无锡郊区的梅村(又名美丽)。他开发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吴国。因此,梅村也被称为江南第一古镇。后来,姬昌继位,成为著名的周文王。从此,中国进入了延续了800年的周朝。

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吴氏,名泰。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立勾吴。

太伯,亦作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迁居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据说途中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更名为吴王山。

五、吴太伯世家发生在今天的哪里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今天的无锡。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译文: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均为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具有圣德的儿子昌,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荆蛮,象当地蛮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

季历果然继位,就是王季,昌后来也成为文王。太伯逃至荆蛮后,自称“句吴”。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尊立他为吴太伯。

后世影响

江南地区的马桥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吴太伯的来到带来了先进中原文化而加速进入文明社会和建立国家。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出现了一个显赫的国家,它就是始建于无锡梅里(今梅村一带)的吴国。吴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是整个先秦时代公认的资历最深的姬姓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