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八节是指哪四时哪八节
四时八节指的是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和八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这八个节气,但是通常四时八节用来泛指一年四季中的各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通常用四时八节概括了。也有一说,说民俗盛行的四时八节指的分别是:上元节、花朝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上元节,指农历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一过,就代表着新年的假期要过完了。正月十五一般各地都有观灯的习俗,而且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富的酒宴,吃汤圆,蕴含着团圆的意思。农村还有偷灯盏的习俗。小的时候,老人家会用粗糙的面团揉成烛台的形状,倒上煤油,点亮之后放在院子里,等着成群结队的小孩子们来偷走,象征着愉快祥和之意。
俗语中的四时八节指的是什么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民俗盛行的四时八节,指上元节、花朝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时八节,汉语成语,拼音是sì shí bā jié,意思是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出自《短歌行赠四兄》、《意林》卷一引《隋巢子》。
扩展资料
八节中,上元节吃元宵和玩龙灯,端午节吃糯米粽,中元节烧纸钱祭祖宗,家家做米糍,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较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家家户户备有较丰盛的酒筵,要吃“汤圆”,富有团圆之意。晚上有观灯的习俗,有龙灯、扛灯、兔子灯等几十种,县内农村还有打甑盖的习俗,晚上由各村年轻人组成的甑盖队,到头年结婚的新妇家,敲锣打鼓,一人手提甑盖,口唱祝词,热闹一番,完后由主家端出酒菜黄糍犒劳甑盖队员。
阴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节,农村妇女围坐吃擂茶,互相庆贺节日。县内南部农村还有烧花灯的习俗,凡是头年结婚的新妇,由娘家和内亲送来麒麟灯与观音送子灯,在花朝节当天晚上烧去麒麟灯。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秋季景色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