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古今研究:山茱萸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长年。”

2、《药性论》:“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鸣。”

3、《得配本草》:“酸,温。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收少阳之火,滋厥阴之液,补肾温肝,固精秘气。暖腰膝,缩小便,敛内风,涩阴汗,除面疱,止遗泄。”

4、《药性歌括四百味》:“山茱萸温,涩精益髓。肾虚耳鸣,腰膝痛止。(酒蒸,去核取肉。其核勿用为要,恐其滑精难治。)”

5、《本草崇原》:“气味酸平,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6、《本草新编》:“山茱萸,味酸涩,气平、微温,无毒。入肾、肝二经。温肝经之血,补肾脏之精,兴阳道以长阴茎,暖腰膝而助阳气,经候可调,小便能缩,通水窍,去三虫,强力延年,轻身明目。”

7、《药性本草》:“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

8、《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藏。”

9、《汤液本草》:“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神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也。”

10、《饮片新参》王一仁:“色紫红,形如枣肉。酸温。补肝肾,固精气,强阴敛汗,缩小便。”

11、《长沙药解》黄元御:“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温乙木而止疏泄,敛精液而缩小便。”

12、《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13、《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酸,平、微温,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轻身,明目,强力,长年。”

14、《医学衷中参西录》: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

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

15、《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酸,微温无毒,入肝、肾二经。主通邪气,逐风痹,破症结,通九窍,除鼻塞,疗耳聋,杀三虫,安五脏,壮元阳,固精髓,利小便。

山茱萸大补精血,故入少阴、厥阴。六味丸用之,取其补肾而不伤于热耳。若舍是而别求热剂,以为淫欲助,犹弃贤良而搜佞幸也,愚乎哉?

16、《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味酸,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去核)

山萸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心下脾之分也,脾之邪,肝木之邪也,肝木血少气亢,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矣;山萸味酸入肝,益肝血而敛肝气,则心下之寒热自除也。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所以温中。

山萸气平益肺,肺主皮毛而司水道,水道通调,则皮毛疏理,而寒湿之痹瘳矣。三虫者湿热所化也。湿热从水道下行,则虫亦去也,久服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肝者敢也,生气生血之脏也,所以身轻也。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马钱苷、山茱萸裂苷、莫罗忍冬苷、山茱萸苷、熊果酸、鞣质、没食子酸等,还含有挥发油等。《中国药典》规定:含马钱苷不得少于0.60%,酒萸肉不得少于0.50%。

2、作用:本品有免疫调节、降血糖、抗心律失常、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认知能力、防治骨质疏松等作用。

3、药理:有利尿、降压作用;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堇色毛癣菌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此外,体外试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于因化疗及放疗所致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

二、中药内容

没用,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

【植物形态】山茱萸

落叶小乔木,高4米左右。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窄,长锐尖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近光滑,偶被极细毛,下面被白色伏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侧脉5~7对,弧形平行排列;叶柄长1厘米左右。花先叶开放,成伞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其下具数片芽鳞状苞片;花小;花萼4,不显著;花瓣4,黄色;雄蕊4;于房下位。核果长椭圆形,长1.2~1.5厘米,直径7毫米左右,无毛,成熟后红色;果柄长1.5~2厘米。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有栽培。分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采集】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药材】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简状,长约1.5厘米,宽约o.5厘米。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者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四形宿萼痕迹。质柔润不易碎。无臭,味酸而涩苦。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

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炮制】山萸肉:洗净,除去果核及杂质,晒干。酒山萸:取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密封容器内,置水锅中,隔水加热,炖至酒吸尽,取出,晾干(山萸肉每100斤,用黄酒20~25斤)。蒸山萸:取净山萸肉,置笼屉内加热蒸黑为度,取出,晒干。

【化学成份】: 含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7-0-甲基莫罗忍冬甙(7-0-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鳖甙(Ioganin)、山茱萸鞣质1、2、3、(cornus-tannin 1,2,3)等。

【性味】酸,微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

③《别录》:"微温,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辛,大热。"

【归经】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少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肾三经。"

⑧《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皶。"

⑥《珍珠囊》:"温肝。"

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宜忌】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选方】①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②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扶寿精方》草还丹)

③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

④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刮白: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服,温水化下三丸。(《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⑤治老人小水不节,或自遗不禁:山茱萸肉二两,益智子一两,人参、白才L各八钱,分作十剂,水煎服。(《方龙潭家秘》)

⑥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差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萸肉二两(去净核),生龙骨一两(捣细),生牡蛎一两(捣细),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三钱(蜜炙)。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来复汤)

三、这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个比较好玩  小时候经常用他扔女孩子长头发上

苍耳(拉丁学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尔雅)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全株都有其毒(贝壳杉烯毒苷),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较大。原产于美洲和东亚,广布欧洲大部和北美部分地区;野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等,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经济价值

茎皮制成的纤维可作麻袋、麻绳。

苍耳子油是一种高级香料的原料,并可作油漆、油墨及肥皂硬化油等,还可代替桐油。

苍耳子悬浮液可防治蚜虫,如加入樟脑,杀虫率更高,苍耳子石灰合液可杀蚜虫。

苍耳子可做猪的精饲料。

医学价值

苍耳属(Xanthium)植物

苍耳根:用于疔疮、痈疽、缠喉风、丹毒、高血压症、痢疾。

苍耳茎、叶:苦、辛,凉。有小毒。祛风散热,解毒杀虫。用于头风、头晕、湿痹拘挛、目赤目翳、疔疮毒肿、崩漏、麻风。

苍耳花:用于白癞顽癣、白痢。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散风湿、通鼻窍、止痛杀虫。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癣、瘙痒。[2]

入药治麻风,种子利尿、发汗。

茎叶捣烂后涂敷,治疥癣,虫咬伤等。

性味

苦辛、寒、有毒。

①《别录》:"苦辛,微寒,有小毒。"

②《药性论》:"味甘,无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微寒涩,有小毒。"

禁忌

1.忌与猪肉、马肉、米泔水同服。

2.血虚头痛不宜服用。

中毒预防

①不可与猪肉、马肉、米泔水共食。

②不宜做苍耳饼吃,更不得随意生食嫩叶或果实。

③严格掌握剂量,按医嘱服用。

各家论述

《别录》:"治膝痛,溪毒。"

《药性论》:"主肝家热,明目。"

《唐本草》:"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除诸毒螫,杀疳湿匿,主腰膝中风毒。亦主猘狗毒。"

《本草拾遗》:"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

《履巉岩本草》:"去风活血。"

《纲目》:"善通顶门连脑。"

《天宝本草》:"去风解毒。治肚大青筋,皮肤瘙痒,风湿症。"

《广东中药》II:"治红云血癣,痰火核,感冒,鼻渊。"

《本经》:“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迹”

《要药分剂》:“治鼻渊鼻首,断不可缺,能使清阳之气上行巅顶也。[3]

临床应用编辑

治疗麻风

对改善症状有较好作用,用药后能使患者结节消失,恢复正常皮肤,或红斑颜色变淡、范围缩小,面部、耳垂浸润性损害减轻,胀大的尺神经变细变软,手足活动灵活,部分恢复知觉。麻风杆菌也有减少趋势。病理浸润亦稍有进步。但上述疗效多发生在用药后3~4月之间,以后进步便不明显,且有部分病人发生新生损害,少数病人继续用药至12~15个月又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不及初期效果明显。因此认为苍耳草宜与砜类药或氨硫脲同时服用或交替服用,以期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剂量及用法:尚无统一的剂量标准。一般采用新鲜苍耳草制成浸膏丸或片内服。浸膏丸每粒相当于生药1~2两或4两。开始用4两,每日1次,3日后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病情轻重逐渐增加用量,最多每日16两,2次分服;有的每日用8~24两,连服3个月,休息两周;也有主张每日用12两,3次分服,若出现副作用可酌量减少,如无不良反应而见效迟缓者,可酌情渐增剂量。副作用有食欲减退、便秘,及发热、神经症状等,但均较轻微。有人指出:在服用大剂量时,应注意安全,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治疗慢性鼻炎

据50余例临床观察,有效率在50%以上。具有抗过敏作用。对急性副鼻窦炎也有效果。用法:苍耳全草注射液,每支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苍耳草2两(干的1两),煎服,每日1剂。轻者3~5天,重者7~10天即可见效。

治疗早期血吸虫病

用苍耳全草2两,槟榔1.5两,煎成6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食前服,连服10天。治疗32例,患者食欲增加,体力增强,一般体征均见好转;3个月后28例曾复查大便,血吸虫卵阴转率为78.6%。常见的药物反应有腹痛、腹泻、头晕和恶心等。[4]

民族用药

【白药】脂:果实治风湿头痛,鼻炎,牙痛,胃痛,风湿痛,疮痈;全草治麻风,腮腺炎,荨麻疹,湿疹,疮痈热痛。根治痢疾,肠炎《大理药志》。书我果:果实、全草治感冒,头痛,慢性鼻窦炎,疟疾,风湿性关节炎,子宫出血,深部脓肿,麻风,皮肤湿疹《滇药录》。

【傣药】牙西温,雅其闻(西傣):果实、根治肾炎,睾丸炎,尿中夹砂石《版纳傣药》。带总苞的果实治风寒头痛,过敏性鼻炎,风湿疼痛,四肢拘挛,湿疹,虫伤《滇省志》。芽希温(西傣):全草治肾炎,睾丸炎,尿痛《傣医药》。

【哈尼药】折嘎:全草治肝炎,小儿脑震荡《滇药录》。

【瑶药】美农米:根、叶、果实、全草水煎服治尿道感染;叶研粉冲米酒服治麻风,研末吹人患耳治中耳炎;果实水煎服治慢性鼻炎;全草水煎主治牙痛,耳痛,水煎洗患处治皮肤瘙痒,疥疮《桂药编》。

【仫佬药】咯嘎:功用同瑶族《桂药编》。

【壮药】棵威伦(柳城):功用同瑶族《桂药编》。

【侗药】念把甲:功用同瑶族《桂药编》。Piudt doux:果实及全草主治燔耿(着热),耿耳卡(腮腺炎)《侗医学》。

【水药】牛虱子,独供:种子及全草治鼻炎头痛,麻风病《水医药》。

【僳僳药】他他能:果实治风寒头痛,慢性鼻窦炎,疟疾,风湿性关节炎;全草治子宫出血,深部脓肿,麻风病,皮肤湿疹《怒江药》。

【阿昌药】苍耳:种子治慢性鼻窦炎,副鼻窦炎;全草治子宫出血,深部脓肿《德宏药录》。

【彝药】红刺树尖:枝尖治风寒湿痹,关节肿痛,伤风头痛,喉痛声哑《哀牢》。尼布什:根或果实主治麻风,疮痒,鼻痛,风湿,风丹,具敛疮生肌,怯风止痒之功《彝植药》。

【苗药】Bid ghuangd ghunb(比广棍),Jab ved(加欧),Zendj ax dlierb(整家修),Traob ghat yaox(挑嘎摆):果实治筋骨疼痛,鼻炎,皮肤瘙痒,治脚翻经《苗医药》。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用于鼻炎,皮肤瘙痒,风湿痹痛《湘蓝考》。

【藏药】切才尔:地上部分主治瘟病时疫,脏腑之热症,风热,菌痢腹泻,腹痛。全草治肾炎《中国藏药》、《青藏药鉴》。地上部分清热解毒,除风。治瘟病时疫,肾病高烧,郁热,风湿痹痛,风疹《藏本草》。

【蒙药】浩尼-獐古,纳德玛:果实用于鼻炎,鼻窦炎,头痛,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风湿痹痛《蒙药》。好您一掌古:治疮疡,外伤《蒙植药志》。

【维药】苍耳叶:治风寒感冒。

【朝药】止痛、治感冒、风湿性关节痛《朝药录》。

【畲药】苍耳草,羊带来,粘肉葵,道人头,野茄子:全草果实治风寒头痛,四肢酸麻,遍身发疹,手足拘挛,瘰疬疥疮《畲医药》。

【土家药】羊屎果( yan shi guo):果实和全草治头痛,顽癣,皮肤痒疹;全草切碎,倒人厕所可杀蛆《土家药》。苍耳虫(植物上生长一种昆虫)主治疔疮。[2]

四、中医中。《药性论》当归的记载:恶热面。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服用当归应忌食热的面食。《本草纲目》云:恶湿面。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五、道法自然,药性论浅说

#重返自然  道法自然之与中医药之个人习得……

夫天地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金石土虫鸟兽草木,莫不禀天地之一气以生。

一气者,金木水火土是也,风寒湿燥火热亦是也。盖人得天地之全耳,特物得一气之偏也。

其如是,则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宜以借药物一气之偏而纠之。

夫如是,法治则自然成矣:或汗而散之,或吐而出之,或泄而下之,或温之,或清之,或消之,或补之,或调而和之。

此其中,识药物之一气偏性,其为一难也!天地之间,万物杂然,其形繁杂,各有其态,而当今之分子原子等成分化学未出,放大镜显微镜扫描仪色谱仪辈皆未有,何以知之?

有神农氏出焉,察天观地,本阴阳及五运六气之机,定出形、色、气、味,尝百草以验之,施以众生,喻以众民。

及至厨圣伊尹,弘扬而尽显光大。取鼎调羹,极尽温凉寒热、酸苦甘辛咸之妙,更得君臣佐使调和之机,厨灶间尽得水火乾坤。

而后,医圣仲景出焉,辨之人事,遣方施药,甚验之。其用药,尽得神农与伊尹氏之妙,水火阴阳,形色气(温凉寒热平)味(酸苦甘辛咸),君臣佐使,调和而用之。

呜呼!后世之用药,渐离其本,形色气味之辨渐远!

天地之间,万物本天地之气生,物各有性,而其所以成此性者,皆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

不问所由生,不知其生境与习性,何以言其性?

盖秉阳之气而生者其性阳,秉阴之气而生者其性阴,或秉阴中之阳,或秉阳中之阴,总视其生与成,可以为区别。

其如此,盖必究一物之始终,原其所生,与其形色气味之差分,而后能知其性矣!

原其所生,当为察药性之“地”因也!

药又有以其天时而成者,此为“天”因。

故凡论药,又当论其生之季与成之候,虽不尽拘于时,而亦有以时为治者。如夏枯草、夏至草、半夏、冬虫夏草,如款冬花,如麦冬、天冬、忍冬、冬青等,其性无不与其生或成之季候关联,得其天时之性。

原药物之所生,察其天时,得药物其性之大体也!

又药有用根、用芽、用苗、用茎、用枝、用叶、用花、用果、用种子者,有用首、用尾、用身者,又有用节、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筋、用瓤者,或身为一物,但其用又不同,当详以辨之。

又,药物有其原性,又有人为炮制而改变者,如《雷公炮炙》则大成,自是又成一系,皆当察之!

如此,则药物非小事,其性显露于形、色、气、味之中,而造就于地、天、人三才之力。人其用之,当深入而细辨之!

此数者,自神农氏至于今,验及千年而屡效者,及至于时下进化变异之新冠亦效验之,盖自得天地之道,自成一体。

阴阳如日月,万物自明,则不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矣!

虽未有西方所谓科学之名,未有分子原子之说,未有显微镜放大镜扫描仪色谱仪,又何妨哉?!

所以然者,却并非言中医中药者囿于时代,故步自封也!

本文,老夏只在梳理特定时空条件下诞生之中药经验智慧要旨,其验证千年而不衰,有人以为经验之学,实更为实实在在之“循证医药学”。今日浅陋梳理,以帮助我及众多后学者追本溯源而修习之,参悟之,用验之。

至于“与时俱进”的事,亦应是在真正传承的基础上,再言创新的事。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2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