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慎独什么意思其来源是什么

慎独,意思是指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引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其它出处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宋 彭乘《续墨客挥犀·陶谷使江南》:“熙载使歌姬秦蒻兰衣弊衣为驿卒女,谷见之而喜,遂犯慎独之戒。”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二、什么是慎独?

慎独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èn dú,意思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

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扩展资料:

慎独在儒家的应用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而言其深。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

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儒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仁义礼智圣”为其五,也就是儒家风范的重中之重,通称为“儒风五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独

三、慎独的意思和来源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 《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

四、慎独什么意思其来源是什么?

1、意思:

指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2、来源:

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3、反义词:

轻率:

意思:言行随便;不慎重,不严肃。

出处:南朝宋明帝《文章志》:尚性轻率,不拘细行。意思是谢尚行为洒脱,不拘细节。

近义词:

1、审慎:

意思:指周密而慎重。

出处:《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意思是他在断案执法时,力求照顾鳏夫寡妇,有不能决断的疑惑处就从轻(处理),(时刻)保持着谨慎的心。

2、慎重:

意思:谨慎持重,谨慎认真。

出处:宋代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意思是谨慎从事,事情就必然成功;轻举妄动,事情多半会失败。

五、慎独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1、“慎独”是一个汉语词语,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释义: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2、“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