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越王朱瞻墉
越靖王朱瞻墉: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三子,母为诚孝张皇后,是宣宗朱瞻基同父同母的弟弟。
史料未记载他的出生年月,死于正统四年(1439年)。永乐二十二年越王,封地衢州,但未之藩即死,谥“靖”,无后,王妃吴氏殉。
一般藩王在成年(以结婚为准,大婚之后即算成年)后不久就要到封地去,否则就算皇帝答应,诸大臣也会以有违制度而非议。从他未就藩就死而且无后来看,应该是刚刚结婚不久但还没来得及到封地就死,很可能在十八岁左右。
宣宗以仁孝著称,越王更是他的同母弟,宣宗时被赐以昌平庄田,因此看来,宣宗对这个弟弟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因为朱瞻墉在历史上的影响、地位十分有限,他的身份也仅仅是因为皇子而被史册所记录,因此文字相当少。
----------------------------------
越靖王瞻墉,仁宗第三子。永乐二十二年封衢州。未之籓,宣宗赐以昌平庄田。正统四年薨。妃吴氏殉,谥贞惠。无后。
——《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襄宪王朱瞻墡:一生三次无限接近皇位的亲王,如何做到全身而退呢?
朱瞻墡,生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3月16日,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仁宗一共有三个嫡子,分别是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墡(热门小说《两京十五日》中就提到了宣宗对于两个弟弟微妙的心理变化。但私以为以作者的历史功底,在称呼朱瞻墡时一口一个襄宪王,有一些令人难以理解,毕竟襄王还没死,怎么就把他死后的谥号给说出来了呢?)。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19岁的朱瞻墡被册为襄王。对于这位襄王,《明史》给出的评价是“庄警有令誉”。由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就不幸驾崩,长兄朱瞻基继位后,襄王这位亲弟弟也成了皇帝的得力助手。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为了不重蹈当年建文帝朱允炆的覆辙,朱瞻基御驾亲征前往乐安州平定汉王之乱。大军在外,京城的防务尤为重要。宣宗留下姑父广平侯袁容和靖难功臣武安侯郑亨留守北京,而襄王朱瞻墡则和庶兄郑王朱瞻埈一起奉命居守,总督诸官。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10月6日,宣宗派太师、英国公张辅为正使,行在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东城兵马指挥靖安之女为襄王妃。看得出来宣宗对于这位亲弟弟的婚事还是非常重视的,两位正副使一个是第一公爵,另一个则是三朝元老。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五月,宣宗下令工部和湖广三司(都司、布政司、按察司)于长沙修治谷庶人旧居宫室以俟襄王之国。八月,襄王朱瞻墡正式之国长沙。
说实话,笔者对宣宗为何让襄王之国长沙一直都很不解。襄王,顾名思义,其封国就应该是襄阳。而且彼时的长沙,已经折损了两位亲王,真的不是一个吉利的封国。
最早分封于此的是太祖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朱梓在长沙宫殿内自焚而死。随后在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十月,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穗改封长沙。
但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二月,朱穗以谋反被废为庶人。
因此笔者大胆推测长沙只是襄王的暂居之地,目的在于就近监视封国武昌、实力强大的楚王。在《明宣宗实录》中还有一个小细节也可以证明无论是宣宗还是襄王,都没有把长沙当作襄王府的最终之地。
越靖王朱瞻墉,为什么一直不就藩?
朱瞻墉作为宣宗皇帝的亲弟弟,一直未就藩的原因,史书上并未记载,而且关于这位王爷的记载很少,猜测,要么他是犯了什么大错,但宣宗念在一母同胞,网开一面,要么猜测应该是宣宗皇帝留作身边最后的“底牌”,万一有什么事,可作为是最后一道防线。
越靖王朱瞻墉,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三个儿子,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弟,母亲诚孝张皇后,生于公元1405年,于1424年受封越王,封地在浙江省衢州府。在仁宗朱高炽的十个儿子中,他是唯一一个终生未就藩的成年亲王,一直待在京城,但好像终身也未受重用
一、明仁宗的十个儿子情况一览:
朱瞻基,仁宗长子,明宣宗,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朱瞻埈,仁宗次子,母贤妃李氏,生于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封郑王,1428年就藩凤翔府。
朱瞻墉,仁宗三子,母诚孝昭皇后张氏,生于公元1405年,公元1424年封越王,死于公元1439年,终身未就藩
朱瞻垠,仁宗四子,母贤妃李氏,生于公元1406年,公元1421年早夭,年仅15岁。
朱瞻墡,仁宗五子,母诚孝昭皇后张氏,生于公元1406年,公元1424年封襄王,公元1429年就藩长沙府。
朱瞻堈,仁宗六子,母顺妃张氏,生于公元1406年,公元1424年封荆王,公元1429年就藩建昌府。
朱瞻墺,仁宗七子,母贤妃李氏,生于公元1409年,公元1424年封淮王,公元1429年就藩广东韶关。
朱瞻垲,仁宗八子,母贵妃郭氏,生于公元1409年,公元1425年早夭,年仅16岁。
朱瞻垍,仁宗九子,母贵妃郭氏,生于公元1411年,公元1424年封梁王,公元1429年就藩安陆。
朱瞻埏,仁宗十子,母贵妃郭氏,生于公元1417年,公元1424年封卫王,因常年多病,死于公元1439年,年仅22岁,终身未就藩。
从上面可以看出,仁宗的十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和多病的小儿子朱瞻埏没有就藩,其他都正常就藩了,唯独宣宗的同母亲弟弟朱瞻墉终身待在京城。
二、越靖王朱瞻墉一直留京城的猜想
公元1425年5月,明仁宗突然驾崩,此时的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张皇后让朱瞻墉和朱瞻埈同时监国,稳定朝局,等待太子朱瞻基回京继位,这是朱瞻墉唯一被重用的一次。后来朱瞻基亲征汉王朱高煦叛乱,留守京城的重任交给了朱瞻埈和朱瞻墡,“舍弃”了亲弟弟朱瞻墉。至此,在史料上,很少看到关于朱瞻墉的记载,却也一直没让他就藩。
但是史料上没有即没有任何关于他体弱的证据,也没有关于他不守规矩有异心的记载。能力上既然能监国,也不会太差。为什么一直没就藩,却也没受到重用,这就值得人玩味了。要么是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但宣宗念在一母同胞,网开一面,但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没有任何史料有这方面的记载。哪怕是皇帝下令不准记录,但若朱瞻墉真犯了什么错,不可能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记录下来。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作为宣宗皇帝的亲弟弟,时宣宗留作身边最后的“底牌”,轻易不用。但到了关键时刻,他必然是最后一道防线。
明越靖王朱瞻墉,为什么一直不就藩,朱瞻基留他在京城做什么呢?
越靖王朱瞻墉,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三个儿子,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弟,母亲诚孝张皇后,生于公元1405年,于1424年受封越王,封地在浙江省衢州府。
在仁宗朱高炽的十个儿子中,他是唯一一个终生未就藩的成年亲王,一直呆在京城,但好像终身也未受重用,那么朱瞻基一直把这个三弟留在京城做什么呢?
仁宗朱高炽
我们先来看看明仁宗十个儿子的情况:
朱瞻基,仁宗长子,明宣宗,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朱瞻埈,仁宗次子,母贤妃李氏,生于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封郑王,1428年就藩凤翔府。
朱瞻墉,仁宗三子,母诚孝昭皇后张氏,生于公元1405年,公元1424年封越王,死于公元1439年,终身未就藩。
朱瞻垠,仁宗四子,母贤妃李氏,生于公元1406年,公元1421年早夭,年仅15岁。
朱瞻墡,仁宗五子,母诚孝昭皇后张氏,生于公元1406年,公元1424年封襄王,公元1429年就藩长沙府。
朱瞻堈,仁宗六子,母顺妃张氏,生于公元1406年,公元1424年封荆王,公元1429年就藩建昌府。
朱瞻墺,仁宗七子,母贤妃李氏,生于公元1409年,公元1424年封淮王,公元1429年就藩广东韶关。
朱瞻垲,仁宗八子,母贵妃郭氏,生于公元1409年,公元1425年早夭,年仅16岁。
朱瞻垍,仁宗九子,母贵妃郭氏,生于公元1411年,公元1424年封梁王,公元1429年就藩安陆。
朱瞻埏,仁宗十子,母贵妃郭氏,生于公元1417年,公元1424年封卫王,因常年多病,死于公元1439年,年仅22岁,终身未就藩。
从上面可以看出,仁宗的十个儿子除了早夭和多病的小儿子朱瞻埏没有就藩,其他都正常就藩了,唯独宣宗的亲弟弟朱瞻墉终身呆在京城。
大哥宣宗一直把他留在京城,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或者说他是不是在京城担任重要职责,不方便就藩?我们一起来重温下历史:
公元1425年5月,明仁宗突然驾崩,此时的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张皇后让朱瞻墉和朱瞻埈同时监国,稳定朝局,等待太子朱瞻基回京继位,这是朱瞻墉唯一被重用的一次。
后来朱瞻基亲征汉王朱高煦叛乱,留守京城的重任交给了朱瞻埈和朱瞻墡,“舍弃”了亲弟弟朱瞻墉。至此,在史料上,很少看到关于朱瞻墉的记载,却也一直没让他就藩。
朱瞻墉被封为越王,为何却一生未就藩,且又不受重用?
明仁宗朱高炽,是历史上口碑很好的一位皇帝。他一生有十个儿子,其中长子朱瞻基、三子朱瞻墉、五子朱瞻墡都是诚孝昭皇后张氏所生。最后朱瞻基继承了皇位,朱瞻墉被封为越王,朱瞻墡被封为湘王,后改襄王。
朱高炽的十个儿子中,朱瞻基继承了皇位,还有三位因早逝未就藩。也就是说,剩下的六个儿子,都应该在一定时间顺利就藩才对。但奇怪的是,最终只有五个正常就藩,而越王朱瞻墉,虽然有了自己的封地衢州府,可他却一生未就藩。
朱瞻墉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要说朱瞻基将他留在京城,可能是想重用他,希望得到自己兄弟的帮助也说得过去。但问题是,根据史料证明,朱瞻墉其实并不受重用。
就好比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这时候如果他重视弟弟朱瞻墉,就应该让其监国才对。可是朱瞻基却将监国的重任,交给了二弟朱瞻埈和五弟朱瞻墡,要知道,朱瞻埈并非朱瞻基同母弟,可见朱瞻墉并不受兄长重用。
既然朱瞻基又不重用朱瞻墉,而后者也不会对皇位造成威胁,为何朱瞻基还将其留在京城,不让他去就藩呢?再说放朱瞻墉去就藩,派人监视他,这样不是更加安全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看朱瞻墉的一段经历了。
众所周知,朱棣登基后决定迁都北京,可是朱高炽即位后,又打算迁回南京,于是命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准备。谁知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突然驾崩了,当时朱瞻基还在南京,准备迁都事宜。
为了稳定朝局,张皇后一面派人去南京接回太子,一面就让朱瞻埈和朱瞻墉同时监国。后来朱瞻基顺利赶回来,继承了皇位,朱瞻墉这次的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在此之后,他再没有得到重用。
既然朱瞻基已经顺利即位,且又不打算重用朱瞻墉,为何还不放他去就藩呢?其实朱瞻基这样做,才是为了顾全大局,怎么说呢?
当时朱高炽驾崩,张皇后派人去接回太子朱瞻基,可汉王朱高煦得知消息后,就想在路上截杀朱瞻基。虽然最后被朱瞻基识破,但试想一下,如果太子在路上真遇到什么危险,难道张皇后就会让朱高煦登基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她让朱瞻埈和朱瞻墉同时监国,其中朱瞻墉还是她的亲儿子,万一太子有什么差池,那么她就可以扶持朱瞻墉登基。到时候不仅群臣会支持,而且朱高煦的阴谋也不能得逞。
同样,朱瞻基即位后,也是这样打算的。他自己多次亲征,加上朱高煦蠢蠢欲动,万一出现问题,都能保证京城有位亲王在。可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何朱瞻基不选择另一个亲弟弟朱瞻墡呢?
其一,明朝是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的,朱瞻墡虽然是嫡子,但他不是最年长的。朱瞻墉虽然是朱高炽第三子,但同时又是嫡次子,如果朱瞻基有事,扶他上位是最合适的。
其二,朱瞻墡“庄重警觉,颇有令誉”,在朝中有很好的口碑,加上他也是嫡子,所以对朱瞻基是有威胁的。就好比后来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后,群臣就提议拥立襄王朱瞻墡为帝。
只不过他坚持不肯,大家才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可见襄王在朝中的威望。虽说在宣宗时期,朱瞻墡的威望还没有那么高,但让他去就藩,总比让他留在京城安全。
而朱瞻墉就没什么威胁了,加上朱瞻基没有重用他,这样既防住了他,又变相保护了他。朱瞻基驾崩后,由于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所以张太后决定,还是继续将儿子留在京城。
当然,朱瞻墉在京城留了一辈子,最后并没有登场的机会。正统四年,朱瞻墉去世,时年三十四岁。
明史专篇五:朱高炽皇位没做够,他的儿子却差点被皇位吓死
引言:上篇说到了朱棣的几个儿子,身为长子的朱高炽早年太子生活过得相当艰难,父亲朱棣不待见他,两个弟弟有事没事就来给他找点麻烦。
好不容易熬到1424年登基继位,可是他的皇位仅仅坐了十个月,仁宗朱高炽就一命呜呼了。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仁宗却获得了后世极高的评价,为仁宣之治打了基础。后世评价,若仁宗在位时间再长些,或许他的功绩远不止这些,仁宗朱高炽的皇位明显没坐够。
从古至今,不管做了多少年皇帝,其实历来皇位就没有人坐够的。但是朱高炽却有一个儿子,他这一辈子被皇位这 点 事吓得够呛,对于他来说,皇位不是诱惑,反而是让他寝食难安的噩梦。
此篇就来介绍下仁宗朱高炽的儿子们。
长子朱瞻基(1399-1435年)
明宣宗朱瞻基,大明第五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嫡长子,生母是诚孝昭皇后张氏。
朱瞻基出生时朱棣还是燕王,据传当这个孙儿出生时,燕王朱棣梦见父皇明太祖将一个大圭赐给了自己,这是大吉之兆,朱棣因此从小便很喜欢这个孙儿。
当朱棣赶跑侄子坐上皇位后,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屡次遭到兄弟们的构陷。在这种窘境中,朱瞻基对稳固父亲的太子位功不可没,有“好圣孙”的贤名。
公元1424年,朱高炽继位后,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子。但是仅仅几个月之后,仁宗朱高炽便驾崩了,太子朱瞻基继位为帝,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在位期间毁誉参半,他的功绩主要是仁宣之治。任用了一大批贤臣,著名的“三杨内阁”在宣宗时期达到了巅峰;民生问题在宣宗朝也得到了改善,普通百姓也能衣食无忧;经济方面得到较大的恢复。
但是宣宗朱瞻基却放弃了交趾,后期沉迷于斗蛐蛐,因此获得了“蛐蛐天子”的雅号。
明宣宗于1435年病逝,关于他的死因 历史 也没有详细记载,后世认为可能是长年的慢性中毒所致。
老二朱瞻埈(1404-1466年)
生母贤妃李氏,1424年封郑王。
仁宗朱高炽驾崩时,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张皇后令他和弟弟朱瞻墡一起监国,等待皇太子回京继位。
明宣宗御驾亲征、平汉王朱高煦叛乱时,朱瞻埈依旧受命监国,直到1429年,朱瞻埈就藩凤翔府(陕西),1443年改封怀庆府(河南)。
朱瞻埈个性暴躁,屡次打死人命。英宗朝时期,明英宗派御史周瑛做他的长史,他的暴躁性格才有所收敛。
朱瞻埈一直活到了成化年间,于成化二年(1466年)病逝,死后谥号靖,故称郑靖王。
老三朱瞻墉(1405-1439年)
宣宗同母弟,1424年受封越王,但他却是宣宗朝唯一没就藩的成年亲王,一直待在京城。
史书上关于朱瞻墉的记载很少,好像宣宗也没有重用这个年长的亲弟弟,但却一直没让他就藩。
后世分析,可能他被当作“底牌”留守京城了。宣宗早年无子,加上仁宗驾崩时汉王与宣宗的明争暗斗。这些都让宣宗皇帝有了“留底牌”的心思。宣宗驾崩后,太子朱祁镇年幼,身为太皇太后的张氏继续留个亲儿子在身边也无可厚非。
朱瞻墉病逝于1439年,死后谥号靖,故称越靖王。
老四朱瞻垠(1406-1421年)
郑靖王朱瞻埈同母弟,母贤妃李氏。生前无封号,15岁夭折,死后追封蕲献王。
老五朱瞻墡(1406-1478年)
宣宗同母弟,1424年封襄王,1429年就藩长沙府,1436年迁襄阳府。
朱瞻墡是仁宗皇帝儿子中最长寿的皇子,一直活到了成化十四年。本来他可以做个逍遥的闲散王爷、他本人也无意于皇位,但他这一辈子却三次卷入皇储风波,差点让皇位这事给吓死。
第一次是宣宗驾崩的1435年,太子朱祁镇年幼,于是风传将立襄王朱瞻墡为帝;幸好母亲张太后英明果断,册立太子朱祁镇为帝,流言得以平息。
第二次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后成了瓦剌俘虏,大明没了皇帝,孙太后经过一番权衡,决定让小叔子朱瞻墡进京主持大局。最后经过于谦等大臣的轮番劝说,孙太后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风波再次平息。
朱瞻墡第三次卷入皇储风波最为凶险,明代宗继位后,废原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朱见济在坐上太子位一年后就夭折了。关于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宫中又传将迎立外藩之子,而谣传的对象正是朱瞻墡的长子朱祁镛。
好在朱瞻墡这些年经历储位风波有经验了,最后他依旧平稳的化解这场风波。
朱瞻墡最后得以善终,病逝于1478年,享年73岁,死后谥号宪。
老六朱瞻堈(1406-1453年)
生母顺妃张氏,1424年封荆王,1429年就藩建昌府(江西),1445年迁湖北荆州,死后谥号宪王。
老七朱瞻墺(1409-1446年)
生母贤妃李氏,郑靖王朱瞻埈同母弟。1424年封淮王,1429年就藩广东韶关,1436年迁饶州府,1446年病逝,死后谥号靖王。
老八朱瞻垲(1409-1425年)
生母郭贵妃,1424年封滕王,未就藩,1425年病逝,谥号怀。
老九朱瞻垍(1411-1441年)
生母郭贵妃,1424年封梁王,1429年就藩安陆,1441年年病逝,谥号庄。
老十朱瞻埏(1417-1439年)
生母郭贵妃,1424年封卫王,因自幼体弱多病,未就藩,1439年病逝,死后谥号卫恭王。
说完了仁宗朱高炽的十个儿子,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再介绍下。
一是仁宗朱高炽死后,有5位嫔妃殉葬, 其他4位殉葬的嫔妃都是地位不高且没有生下子嗣的,而出身高贵的郭贵妃成了殉葬品一直为后人所不解。
恭肃贵妃郭氏,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而且她还为仁宗生了老八老九老十三个儿子,按例不该殉葬。
后世史家认为,郭贵妃之所以被逼殉葬,正是因为她受宠于仁宗皇帝,加上她身份显赫、又留有三个皇子,威胁到了张皇后的地位,才被逼殉葬。
二是宣宗皇帝的兄弟们,在后期基本上都更改了藩地,后世分析这与宣宗朱瞻基监视远支藩王的国策有关。
朱瞻基从小生活在藩王叛乱不断的环境下,他登基之后,为了能更好地监视其他藩王,便将自己的兄弟都派往重要地方就藩。而这些地方大多是苦寒之地,到宣宗驾崩后,这些皇叔们纷纷请调挪窝,迁往了富庶安逸的地方就藩。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