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颇族有什么习俗?

景颇族习俗:

1、村寨内房屋建盖分散,户与户之间相距几十米甚至百米,一幢幢楼宅隐现在苍林翠竹丛中房屋多建盖在山坡平整出来的台地上,同姓氏家户的住宅分布相对集中,从一个老家分出的各个小家都在老家住宅旁建房,除非老家附近已经没有建盖地点才另择新址建盖。

2、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著称,品种除园地中种植的瓜、豆、芋头、青白菜之外,从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

3、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人喝酒十分注重礼节,主人递上酒筒,客人要用双手托住酒筒的底部,不能只用一只手抓住酒筒的上部。饮酒时,不能抬着酒筒喝,只能用酒筒盖盛酒喝。

扩展资料:

景颇族节日: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祭典活动。“木代”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能够给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拥有祭祀权力的神。景颇族各个支系的人们都把木脑纵歌奉为最神圣、最庄严的节日,把参加目脑纵歌盛会视为莫大的幸福和乐趣。

节日期间,除传统的目脑纵歌舞会之外,主办者还会举办各类文艺演出,组织商品展销、科普知识宣传和召开各种类型的招商引资会议。一年一度的目脑纵歌,已成为景颇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景颇族

二、景颇族的风俗是什么?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那么景颇族的风俗是什么呢?

1、 礼节方面,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族老人喜好嚼烟,他们把草烟和适量的熟石灰膏、干芦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脑、防龋固齿的功效,见面时会互递烟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2、 家庭方面,过去传统的景颇族的家庭,是包括夫妻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在内的扩展家庭。在家庭内部,父亲是家长,子女皆从父姓,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男性继承。传统上实行幼子继承,由幼子同父母同住并继承老家的房屋,其他儿子成家后便分出老家另立门户。

3、 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4、 婚恋,景颇族婚姻实行丈人种(景颇语称“木育”,载瓦语称“勐”)与姑爷种(景颇语称“达玛”,载瓦语称“墨”)单向联姻的婚姻形式。两个家庭一旦缔结婚姻,不仅产生“姑爷”(女婿)和“丈人”(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种与姑爷种关系。

5、 丧葬,景颇族的丧葬习俗独特。凶死行火葬,幼殇行天葬,正常死亡行土葬。在家中自然死亡视为善死,在外意外死亡、刀枪致死、上吊、投河自杀以及难产死亡均视为凶死。凶死者,尸体不能进寨。善死者亡,家人立即朝天鸣枪报丧,亲朋村邻闻讯带着礼物前来奔丧、帮忙。

以上就是对于景颇族的风俗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三、景颇族的民族风俗

景颇族的民族风俗如下:

新米节又称“尝新节”、“吃新谷”,是景颇族于每年农历八、九月间谷物成熟收割之前举行的祭鬼吃新的一种聚会形式。没有固定日期,谁家的谷子先熟,谁家先过节。届时主人要请全寨的男女老少到家里作客,共尝新谷。

采草节。云南省景颇族民间节日。“采草”即采集酿制药酒的草药。每年9、10月间,当山上的四种草(苦草、甜草、辣草、酸草)成熟的时候,景颇人便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采草仪式。

景颇山寨的老人要挑出一对人品好又美貌,全寨出类拔萃的男女青年,由“董萨”以及德高望众的老人带领,携带米酒、糯米饭、鸡蛋等物品,到山上一个选择好的空地上,聆听“董萨”吟唱关于药酒的传说。唱毕,人们便开始四处采集草药。景颇人认为:采草的仪式越隆重,酿出的药酒质量就越好。

谷魂也称“祭谷魂”、“祭谷神”或“祭五谷鬼”。是景颇族每年秋收时,将谷子运回家以前,所举行的农业祭祀节日,一般在打谷场上举行。

火把节是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一带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瓜果飘香的季节择日举行,时间为一天。

景颇族的火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当瓜果即将收获的季节,病虫害大肆侵扰,人们无奈,只得天天向天神求助,天神念景颇人心诚,便派了一位仙人下凡,教会景颇人点燃火把驱除害虫,果然效果灵验。从此,景颇人每年都要以火把驱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传统的火把节。

鬼年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的传统祭鬼节日,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择日举行。届时,人们把从沟塘里捉来的鱼及鸡蛋用绳子或麦杆串成串,与新酿造的水酒和糯米粑粑一起供在名为“南高”的鬼架上,内容主要是感激天鬼和祖先鬼带给人们的厚泽洪恩。

四、景颇族民俗特点和风俗

景颇族的风俗特色如下:

1、景颇族婚姻实行丈人种(景颇语称“木育”,载瓦语称“勐”)与姑爷种(景颇语称“达玛”,载瓦语称“墨”)单向联姻的婚姻形式。两个家庭一旦缔结婚姻,不仅产生“姑爷”(女婿)和“丈人”(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种与姑爷种关系。

2、景颇族青年男女恋爱、社交自由。过去,村寨中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公房”,青年男女到公房约会称为“赶脱总”。

3、订媳妇,当男子家看中一个女子,但她尚年少不能结婚,就把她“订下”,待女子成年后再择日讨回。已经被人“订下”的女子一般不会再被别的男子讨去。

4、景颇族实行婚后一段时间内的“不落夫家”或“望门居”。新婚之后,新娘即返回娘家,新郎不断地背酒前往丈人家拜访,白天帮助岳父家干活,晚上与新娘同居,直至新娘怀孕,才携回新郎家中。

五、景颇族文化及民风民俗

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男子服饰以黑、白色为主,妇女的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传统房屋均为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主食以大米为主,菜肴以辣为主,民歌种类繁多。

景颇族文化及民风民俗

景颇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包括纵歌、布滚歌、龙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景颇族的编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雕刻有简单的圆雕和竹木刻,丧葬习俗独特。

景颇族热情好客,喝酒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互递烟盒以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六、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2、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3、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4、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扩展资料

1、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