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时间少了十天吗?

1582年10月的日历少了十天。

1582年从10月4号开始,日历莫名其妙就跳到了15号,中间的5号到14号就这样消失不见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也并不是因为那一个月,或者是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大事,而单纯是因为历法不够严谨跟完美导致的。

扩展资料

1582年少10天的原因:

现在所使用的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法。儒略历法大概是从公元前45年的时候开始使用的。在这个历法中,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具体的时间计算方法跟现在一样,全年365天,特殊的闰年有366天。

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365天6小时9分9.5秒。如果一直按照儒略历法来计算的话,短时间内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儒略历法跟太阳年的误差会越来越大。所以到了1582年的时候,误差已经达到了十天的时间。

为了弥补这十天的误差,当时的罗马教皇决定在日历中抹去十天,于是就出现了现在看到的1582年10月的日历少了十天这种情况了。从此之后就出现了现在使用的公历,也就是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582年

为何1582年10月的日历少了10天?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如果你的手上有一份电子日历,将时间翻到1582年10月,一定会吃惊的发现,在10月4日的背后,竟然就直接是第15日,足足少了十天的时间,当年发生了啥,难道是时光倒流?

真实的故事自然不是这样,它来自于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基督世界颁布的命令,这又是怎么回事情呢?不妨让我们来好好看一下。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发现了四季交替的规律,并且学会使用星象位置和季节的变化用于纪年。而如今的公元纪年为世界通用,是古代罗马向埃及学得,并且随着罗马人和基督教兴起而传播世界的纪年法。

掌握了丰富地理知识的读者,或许会清楚,一年,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准确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然而古人们,显然无法完成这么精确的计算,但是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误差,来计算时间,因此4年一次的闰年也就诞生了,多出的一天折算掉每年多余的5个多小时。

等到了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盖厄斯·儒略·恺撒(不是凯撒大帝)在希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定了比过去更为精准的历法,并且在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史称“儒略历”,在16世纪以前,广为西方世界所应用。

《儒略历》依然是以回归年作为基本单位,和如今的阳历大致相同,它将全年分为12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数月是小月,只有30天,而2月平年是29日,闰年是30日。

相比较之下,《儒略历》每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基本算是符合地球公转的时间,但是必须注意的事情是,误差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还是相差了将近11分14秒。在罗马时期,这些误差算不了什么,然而一年接着一年,数百年过去,误差也就越来越大,比如对农民异常重要的春分时节,因此快了好几天,生产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甚至还带来了宗教上的麻烦,教会确定复活节,也成为了一个十分大的问题

为何1582年10月少了10天?被掩盖的那段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间是一往无前的,既不会暂停,也不会倒流,正如人的寿命一样,从出生之日起算,余下的时光都只不过是生命的倒计时罢了。然而,人们却意外地发现,1582年的10月却突然少了10天,日历上从4号直接跳往15号,被掩盖的那段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根据自然变换的规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太阴历。苏美尔人通过长时间的夜观天象,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将一年分为12个月,354天。然而,历法并不是苏美尔人的专属,迄今为止,古今中外诞生过多少种历法,至今都没有统计完全。不过,时代越近,历法越科学,这是毋庸置疑的。

1582年之前,欧洲人使用的历法,是凯撒大帝采纳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的建议制订的,叫“儒略历”(尤里乌斯·凯撒,旧译儒略·凯撒)。儒略历规定:一年为12个月,31天的单月是大月,30天的双月是小月,2月则是闰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可是,在凯撒大帝死后,继任者(凯撒侄子的奥古斯都)再一次修改了历法。

奥古斯都将儒略历规定的2月减去了一天,即平年29天改为28天,然后又在8月(所谓August,其实就是奥古斯都)加上了一天,即30天改为了31天,由小月改为大月。此外,他又将10、12月变为大月,9、11月改为小月,和现代的公历一模一样。奥古斯都之所以改动历法,是因为他事先经过计算。

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一个回归年)的时间为365.2422天。按照儒略历计算的话,一年则是(365+365+365+366)/4=365.25天。与回归年相比,每年都要多出0.0078天,也就是11分14秒。乍一看,误差似乎很小,可是经年累月下来,误差可不是一般的大。公元325年,罗马教廷将3月21日定为复活节,但由于那11分14秒的误差,导致复活节的时间都不准了。

复活节是重大节日,在时间的计算上,罗马人绝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可是,从325年到1582年,11分14秒的误差已经累积到10天,意味着他们要在10天之后才能过上真正的复活节。因此,教皇格里高利对原来的儒略历进行了修改,将多出来的10天抹除,这也就是1582年10月少了10天的真正原因。

1582年的10月,为什么少了10天?

1582年的10月,少了10天的原因:是“格里高利十三世”这位名人直接抹去日历上的10天造成的。

这还要从古埃及说起。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的时间间隔大约是365天,他们便把一年定为365天。又把1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庆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只相差四分之一天。

后来,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采纳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的建议,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了历法。新历法将所有的单月设置为31天,双月设置为30天,2月单独设置为29天。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加1天为30天。并于公元前45年开始推行。这便是著名的儒略历。

当时的人们一直使用儒略历,直到公元前27年,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又一次修改了历法。他从2月抽出1天加在自己出生的8月份,并将之定为奥古斯都月(August),同时又把10月、12月也改为31天,将9月、11月改为30天。这样一来各月的天数与今天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虽然当时的历法已经非常精确,但是闰年的设置和地球公转周期相比,还是有偏差,大约每128年会偏差1天。这样到了公园16世纪下半叶,偏差已经累计至10天。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再次修改历法。

闰年从之前的每400年100闰改为每400年97闰,即能被4整除的设闰年,而逢世纪年一定要被400整除才能算是闰年,这样一来3300年才会产生1天的偏差。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历。

那么,这偏差的10天,该如何修正呢?格列高利十三世使用了一个简单粗暴,那就是直接把这十天从日历中抹去,于是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便从日历中消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通令,中国以格里历为国家历法,并采用公元纪年,但不废除农历。

哪一年哪一月少了十天?

1582年以前10月少了十天。

在1582年以前,罗马帝国使用还是儒略历纪年,直到1582年任职罗马教皇的高利将儒略历的纪年方式更换为新历的纪年方式,也就是现在熟知的公历纪年。但儒略历与公历之间有十天的日期差距,当时的罗马教皇高利直接将儒略历1582年10月5日,改为了公历1582年10月15日。

两个纪年方式经过替换之后,就出现了这十天的空白期。如今有些日历为了计算方便,所以直接不记录1582年10月份的日历,这也就导致了1582年的十月消失了,实际上并不是消失了,只是因为纪年方式更换而少了十天。

扩展资料:

“儒略历法”是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目的是取代旧罗马历法,而在儒略历法”,它的日期在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单数月份31天,双数月份除2月份外30天,2月份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此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但是在我们天文学中,它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天文学家们是将地球环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才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天,周期约是365.2422天。所以说从这个时间与儒略历法相互比较之后,就存在一定的误差,通过使用儒略历法之后,每年多算了11分钟14秒。

所以这看上去是多了11分钟14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迟,这个误差就变得越来越大,到了16世纪,这个偏差已经达到了10天。于是到了1582年,直接就将10月5日至14日抹掉,于是这10天就消失了,一去不复返,这个时候历法又回到与太阳年同步,两者就不存在差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