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 达 雅 " 是指什么啊??
“信达雅”是翻译的要求 实现“信达雅”需要外语翻译和经典中文翻译。
“信”是指忠实,翻译应尽可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指的是平滑流畅的流动。 这是基于“信”,它进一步使翻译平滑顺畅,并以接近母语的自然方式表达。
“雅”优雅而优雅。 有必要使翻译和原文“神似”一样,如原文中的俏皮表达。 在翻译中,它还结合了日常用语的特点来表达这种趣味性。 “雅”是一个非常高的“译境”,因此读者在阅读翻译时应该与情绪波动保持一致。
扩展资料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信达雅
二、从翻译的信达雅说起
说到翻译,我的水平是压根不够格去点评的。幸亏本文只是以信达雅作为一个引子,可能只是抛玉引砖,让人贻笑大方。总之,说说自己的一些想说的东西。
“信”“达”“雅”是由我国清末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的,解释起来的意思分别是:“信”指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夹带私货;“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要通达;“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优雅。毕竟是文艺范畴的事情,失去了美感,就变成机翻了。
最近家中小朋友练琴练到了《北国之春》,每日反复弹唱,勾起了爷爷奶奶们美好的青春回忆,甚至带动我也不时哼唱。忽然就想到了,这首曲子的中文版本传唱最为广泛的两个版本,一个是邓丽君的,另一个是蒋大为的。
邓丽君版的译名叫《我和你》,歌词是由林煌坤先生填就,水平不算低,但是跟原作除了曲调之外,基本也就没有什么联系了。换句得罪人的话说,完全是在创作,与信达雅无关。而且歌词的格局没大意思,窃以为仅属中庸之作。
蒋大为版的《北国之春》,首先歌名就是直译日语原文《北国の春》,其内容更是一一对应,而且比起含蓄的日语更为隽永。
第一段的日语歌词写作“白桦、青空、南风”三个名词,对应的假名“しらかば,あおそら,みなみかぜ”,13个音对应的曲谱一共16拍,基本合的上。若是单纯用中文都出来,也就只有6个音,这就比较麻烦,不仅唱起来别扭,情绪也很奇怪。
如果直译,而且考虑到跟原作字说大致相同,大概只能翻译成“白桦之树,蓝色的天,南面吹的风”,瞬间有一种回车打多了就成为一首诗的感觉。
译者吕远老师毕竟技高一筹,他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既然《北国之春》表达的是思乡情感,那站在游子的角度来怀念家乡,必然是非常的美好,于是“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呼之欲出,比兴手法跃然纸上,信达雅齐备。
这些年看过不少的国外电影,读过不少的国外图书,也听过不少的国外音乐,因为自己的能力短板,必须要借助翻译、字幕等手段,才能理解大意。这其中各种莫名其妙的翻译纷至沓来,比如日剧中常常把“联系”直接用日语汉字“羁绊”来代替,看得让人一头雾水。究其原因,不是译者外语水平差,而是中文功底太薄弱。还有一首德语歌的名字《Ich liebe dich immer noch so sehr》,网上也就直译为《我仍然如此爱你》,其实翻译成《一往情深》足矣。
林少华先生翻译的村上春树的系列著作,被很多业内人士批为再创作过度,这个实在不好评价,因为原著看不懂。不过最初读《挪威的森林》后的迷茫感仍然让我觉得这部小说很美,只是后来基本无暇再去品读小说了。
转看杂书之后,也遇到过奇葩的翻译,曾经看过一本某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引进版《德国史》,翻译者应该很是努力,每个章节都给我一种梦回高中的感觉,因为在这个译本里,德国历史基本上都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甚至一些事件的主导人物的姓名,他都不肯慷慨的直接告诉我。
最后依旧是回到《北国之春》,我最爱的一段翻译是第三段:
兄贵もおやじ似で
无口な二人が
たまには酒でも
饮んでるだろうか
对应的翻译则是:
家兄酷似老父亲,
一对沉默寡言人。
可曾闲来愁沽酒,
偶尔相对饮几盅。
画面感十足,对应了日本战后重建的年代,也对应了中国80年代百业待兴的社会状态,如同我们的父辈年轻时看到高仓健板着脸那样,也如同我们现在看着自己的父亲傍晚自斟自饮那样,把含饴弄孙的和蔼留给了孙辈,把坚韧和着酒水吞入自己的生活。
三、信达雅是什么梗呢?
信达雅不是一个梗。信,是说要忠实于原文。达,是说翻译过程中要言辞要达意。雅,有两种解释。其一,文章翻译的要言辞漂亮,辞藻华丽。其二,要通顺,贴切,符合逻辑。
通俗地讲,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信”“达”“雅”不是网络用语。
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四、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谁提出的?
严复。
为大家所熟知的翻译理论原则“信、达、雅”三原则,最早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又称“三难原则”。
该原则最早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雅”的标准极难达到,严复亦将其名为“三难”,视为畏途,其曾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信雅达的解析: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就是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达”,就是译文要通顺畅达,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就是译文要优美自然,尽量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五、信达雅是谁提出的?
最早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又称“三难原则”。
该原则最早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因处于清朝救亡的危急时刻,所以严复对西方文明原典深以为然,但如果对原著的思想只是粗浅的了解,那就很难把握内在的精神精髓,故严复十分重视翻译工作。
但“信达雅”的标准极难达到,严复亦将其名为“三难”,视为畏途,其曾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翻译事“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天演论》:
林语堂的主要观点与严复的标准并无太大出入,后来傅雷提出“传神说”,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说”,标准反而显得虚幻,也未如严复标准的简约,也仍未脱离“信达雅”的窠臼。
故而有学者认为,随着翻译的昌盛,人们只会越发感到信达雅标准的兼容并包,因为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品质,历久不衰,这也是中国对于翻译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六、信达雅是什么意思
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语出严复《天演论》。
何谓“信”“达”“雅”?它是由我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背原文;“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雅”则指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