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定府的真定府直隶于京师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以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从西安调拨神武右卫到真定府,建立神武右卫指挥使司,作为真定、保定府及周围诸州包括衡水在内驻军的最高指挥机构,时真定不仅是控制5州11县的政治中心,而且是控制燕晋咽喉的交通中心,成为拱卫京师的主要城镇,在政治、军事方面,真定府的地位与顺天府(北京)十分接近。
清朝入关之初,直隶真定府仍辖领5州13县。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在北京之外的直隶地区,设立保定巡抚,驻真定。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保定巡抚为直隶巡抚,从真定徙治保定。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为避讳世宗皇帝胤禛名讳,改真定为正定,真定府和真定县从此改称正定府、正定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开始调整政区体系,将原来由各府管辖的州,升为直隶于省的直隶州,缩小了府一级政区的范围,事实上也削弱了府的行政权力,同时提高了州作为二级政区的政治地位。正定府辖领正定、获鹿、井陉、平山、藁城、行唐、灵寿、元氏、赞皇、无极、栾城、新乐、晋州等13州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直隶省除顺天府外,其他府州皆废,由省辖县,真定府的历史终结。
二、真定府是何时代为正定府的?
是在雍正年间改的。因雍正的名字叫胤禛,为避他的名讳,所以改为正定。现在在正定还是可以听到称呼正定为真定。不过这个 真 发 镇 的四声
三、真定现在叫什么,真定的历史,名人。
真定现在叫正定
真定,历史上 正定的旧称谓,正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 冀中平原,古称 常山、 真定,历史上曾与 北京、 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百岁帝王 赵佗、常胜将军 赵云故里、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 河北省会 石家庄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京广铁路、107国道、 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 石德铁路、 石太铁路、307国道、 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正定历史悠久, 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公元397年, 北魏道武帝 拓跋圭攻克后燕国都 中山(今 定州),灭掉后燕,第二年,他来到常山郡城真定(东垣),兴致勃勃地登临北望,看到隔河相对的城市,听到该城名叫“ 安乐垒”,不禁赞叹:安乐,多么美妙的名字。心中不由一动,一个念头冒出:将常山郡治移到安乐垒。
帝王一言九鼎,常山郡一下子就和做了数百年的中心城治真定(东垣)挥手告别,渡河北去了,在安乐垒安营扎寨。安乐垒不仅取代了真定城的中心地位,而且 连城名也沿袭了去。直到公元1723年,为了避清王朝皇帝 胤禛的名讳,将用了1000多年的真定改为正定。
真定府,即在今 河北 正定县以南,在石家庄崛起以前,千百年间一直是华北大平原中部最富饶最繁华的大都会。人们习惯上之所以将“锦绣太原城”与“花花真定府”联句,系出于正定和太原——这古来驰名天下的 井陉口内外两大都会,不独地理上恰恰处在一条东西平行线上,而且互为 山西高原与华北大平原往还唯一大道——今天更为石(正)太铁路的起点与终点。
在 五代十国时期,镇州(今正定南)属赵。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分辖区为15路, 河北路是其中之一, 治所 大名府(今大名东),熙宁时(1068——1077年)分为东西 两路,东路治所在大名府,西路治所在真定府,辖境约以今 白洋淀向南, 子牙河、 滏阳河为东西 分界线。
古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之说,系出于宋、元时代的北方民谚。“花花美定府”,“花花”即“华华”,《广韵·麻韵》“花,华俗,今通用”《广雅·释草》“花,华也”,全句犹言繁华的真(正)定府。
辉煌的文化造就了正定人才辈出。仅列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名人”就有7位:赵佗、赵云、 范仲淹、 李杲、苏天爵、 白朴、 梁清标。有据可谈的历史名人占148位,正定历史上曾有95位考中进士,著名学者百余人,著作500篇。
正定不光出才子还出佳人,像三国时期 薛灵芸,被 曹丕看中,15岁就纳为贵妃,派3000将士拿着聘礼浩浩荡荡到正定迎娶。周朝 杨淑妃,张贵妃,宋朝 元德 李太后, 明代神宗吴才人等。 常山真定,是三国时期五虎大将赵云的故乡。
四、真定府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真定府,石家庄市正定县古称。后唐改镇州置;宋治真定,为河北西路路治;元改为真定路;明洪武初复为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胤禛讳改为正定府。
正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都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县前身为真定县,最初为鲜虞国都城,后为中山国都城,建县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的东垣县,“真定”一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最终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正定县。县城内建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素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
五、真定府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真定府的历史由来
1、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真定属之。
2、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3、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县移至真定县(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村)。
4、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正定县城),真定为属县。
5、北齐时(550-577年)治所曾一度移回到滹沱河南的真定城(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村)。
6、北周宣政元年(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真定县直属恒州仍为州治;大业元年(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7、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真定为属县;武德四年(621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元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兴元元年(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8、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后唐长光元年(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契丹号为中京;后汉乾佑元年(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又改为镇州。宋庆历八年(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真定县均为治所。金袭之。
9、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清顺治元年(1644年)属直隶省。真定县均为治所。
10、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县为正定县。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