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州西湖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文学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楹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黄文中《孤山西湖天下景亭》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徐氏女《岳王庙》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陈曾洛《西泠桥畔慕才亭》

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处士领湖山。——林则徐《放鹤亭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俞樾《九溪十八涧》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董其昌《飞来峰下冷泉亭》

诗词(节选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江南忆》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潘阆《忆余杭》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散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白居易《冷泉亭记》

“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大见于斯泉也。”——苏轼《六一泉铭》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袁宏道《春游西湖》

“西湖尤有土产一样,名曰刺菱儿,童子以划船采取,剥而卖之。形同菱角,大如蚕豆,其味鲜美,此亦世所仅有之物也。”——范祖述《西湖探梅》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西湖就像是一位“二八佳人体似酥”的狐狸精,所以杭州决出不出好子弟来。”——郁达夫《杭州》

“论山水的秀丽,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徐志摩《丑西湖》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余秋雨《西湖梦》

小说

《西湖二集》,(明·周楫编纂)

《再生缘》,陈端生著

《茶人三部曲》,王旭烽著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警世通言》收录

戏剧

《玉禅师》,徐渭著,取材于《西湖游览志》

《雷峰塔传奇》,蕉窗居士撰

《义妖传》(弹词),著者不明

美术

两宋时期,皇家画院的发展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而作为南宋首都之杭州,也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山水画家。这些画家对于近在眼前的西湖也留下了众多名作。以下列举部分名画家及其作品: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西湖山水画卷;

夏圭:《西湖柳艇图》;

李嵩:《西湖图》;

陈清波:《断桥残雪图》、《雷峰夕照图》等;

王原祁:《西湖十景图》;

董浩:《西湖十景图》。

由于吴越国及其他各代对佛教大力尊崇,西湖周边群山中多有庙宇古刹和佛像石刻。最著名的当数飞来峰石刻群、烟霞洞造像、慈云岭造像和天龙寺造像等。

近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上,西湖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大陆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就诞生于西湖湖畔,而名画家如丰子恺、潘天寿、黄宾虹、刘海粟、林风眠、陆俨少、赵无极等都在西湖边长期生活作画。位于孤山一侧的著名金石篆刻团体西泠印社也聚集了一大批兼通金石美术书法的大师级艺术家,如吴昌硕、沙孟海、王个簃、程十发、赵朴初等。

民间传说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另外,杭州还流传岳飞、济公、乾隆下江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大量民间故事和《初阳台》、《双投桥》、《东坡肉》、《葱包桧儿》、《十八棵御茶》等传说。

二、文人下凡记||你的精神部落需要他

国画名家赵立国

这个时代还需要文人吗?

当然是需要的。

人外放很简单,

回归内心却不易。

小年轻都在调侃自己是“中年人”,

调侃里不无真心,

但,

你们人生长路充满奇迹与发现,

而真正的中年人是这样的:

“人到中年,平淡而笃定。境在眼前,即如当年王维‘兴来每独往’‘坐看云起时’者,结庐虽在人境,偶有灵境于心,此时也欲采菊东篱,或见云起南山,此中亦必有真意。

见画友立国兄一幅整壁巨制,一时竟作此感。

这件作品,是作者眼中的家乡,笔下的家乡,心里的家乡,而观乎弥漫其间的浓郁桑梓深情,即知,这也是其梦里的家乡。”

这是国画名家赵立国朋友给予巨幅山水画的评论,其间用情,热烈浓郁,情笔交融。

内行深谙中国山水画意境创造之道,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在于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景外之意”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美感,造什么样的意境,或者说表达什么样的美感,这取决于画家的境界和人格。

赵立国作品欣赏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区别于西方的“风景画”,其原因就在于山水画本质上乃是画家人格的表现,而非自然风景的简单再现。

中国画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涵养心性、修身立德的精神活动。而赵立国的山水画同这些深得画理的前辈一样,他把山山水水同他的内心追求结合起来,物我合一,借自然山水化造他心中理想的境界。

赵立国作品欣赏

赵立国,1970年生于河北省迁安县,师从孙恺、王天胜、莫晓松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北省工笔画学会理事,唐山市美协理事,迁安市美协副主席,是名副其实的国画名家。

赵立国作品欣赏

整理赵立国老师资料过程中,闻得赵立国老师非常喜欢画画,1992年参加工作后一直没有放弃画画。2010年,已达不惑之年的赵立国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很想让自己在绘画方面更进一步,于是,在工作之余,他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在绘画上面。这一过程中,他越来越渴望获得绘画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巧,经过与家人的商议,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外出求学深造之路。

期间,在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进修了两年,在北京画院进修了一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拜访各方同行、前辈,与其切磋、交流,观看国家级大型画展,这些经历让他获益匪浅。加之不懈地努力,他终于在绘画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赵立国作品欣赏

艺术成就

2014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金陵文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作品《吴歌的微笑--1》入选;同年,作品《吴歌的微笑--2》入选《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在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梦·黄山魂——201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作品《仁者乐山》入选;同年,作品《拥军小镇》在《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2015年全国中国画,油画经典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协主办)中获得优秀奖(最高奖)。

2016年,作品《青春、绽放》入选荣宝斋第二届中国画双年展。同年,作品《秋风鸟相依》获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优秀奖(中美协主办);同年,作品《红色记忆》入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中美协)。

赵立国作品欣赏

最后,给大家完整呈现赵立国老师巨幅山水画的美文赏析:

这幅画,以深远之法,作了小城迁安之全景描绘,其势大开大合,枕燕山而襟抱滦水,描述今时新貌而颇富古人意气,笔不厌细,墨不厌精,设色清静而睹之心安,然其写画点染,涉乎古法,水流云在,却正是此时。作为同乡之亲,面对此作,我心大动。有笔无情者难为此,有情无笔者难为此,情与笔交融处,必亦是画家心动时,才得此心电之图。

赵立国作品欣赏

中国山水画,发纫于隋唐,盛于两宋,荆关董巨已为垂范。迤逦而下,元明清则江南大宗高手迭起,代有名作,至近世大干居士与宾虹老人亦振高声。其间可观可游可居者,多为文人笔墨,诗画由心。唐王维之《辋川图》,以高远法写其终南辋川一段,辋川诗意心意全出。而江南亦偶有作全景之图者,宋人李嵩之《西湖图卷》,虽为手卷,却状写古代西湖全貌,使后日心中所念“行了南山却北山”有所依止。后来王原祁与董邦达都绘过《西湖十景图》,与之遥相呼应,观之恍惊岁月。

而立国兄此图,虽写塞下小城,乃孤竹故土,夷齐旧地,山水之间,曾多有先人故事,民风实朴,兴衰几多更替,如今盛世,成此升平。我自知之,画家所为,实乃临滦水而怀古,抚长城而抒情。画上所长题者,乃吾乡名宿徐公春瑞先生之《迁安赋》,开篇即日,华夏胜境,维我迁安,颇壮巨制之魂魄,亦乡人爱乡之诩也。然“北枕燕山,南瞻渤海,东临碣石,西望京都,巍巍燕岭,亿万斯年”,“黄帝胜迹,光耀千秋,先贤古韵,长传薪火”,今此美貌,乡梓丰乐,确当描绘之,歌咏之。画名曰,略~揽罢兴至,吾补句而咏之:

人间自有好情怀,

乡梓桃花随处开。

不意得观佳笔墨,

东风一夜早春来。

——大石

想知道巨幅山水画的名字,点“在看”让我看到,预知名称,下回分解啦!

喜欢我的都关注我了~

点在看变好看

三、西湖十景是哪十景?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点西湖及其周边的十处特色风景。最著名的以南宋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闻名。

1、苏堤春晓:

南宋时期,由于苏堤连接了南北山,是杭州市郊的重要交通要道,所以逐渐发展成为集市,成为杭州市民郊外踏青的必到之处。再加上苏堤两侧遍植柳树、桃树,又杂有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风景优美。苏堤春晓就成为了西湖十景之首。

2、曲院风荷:

曲院原名曲院,位于金沙涧(西湖最大天然水源)流入西湖处,南宋这里辟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荷花。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曲院风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3、平湖秋月:

杭州西湖,历来是最佳赏月之地。在白堤西端,就有一处月白风清的地方,那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景区,它背靠孤山,面临西湖的外湖,景观沿湖一排敞开,包括御碑亭、水面平台、四面厅、八角亭、湖天一碧楼等建筑。由于它伸出水面的平台非常宽广,视野十分开阔,所以成为一流赏月胜地。

4、断桥残雪:

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属于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5、柳浪闻莺:

南宋时,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园,称聚景园。当时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桥和学士桥。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6、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地处西湖西南,三面临水,一面倚山。是一个占地300余亩的大型公园。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清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故称花港。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与雷峰塔、净慈寺隔苏堤相望。

7、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湖南、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夕照山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

8、双峰插云:

双峰指的是南高峰和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相去十余里,中间的小山起伏,婉蜒盘结,春秋雨日,从湖西北眺望,浮云浓如远山,远山淡如浮云,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

9、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主峰高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山脚下是净慈寺,傍晚钟声清越悠扬。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

杭州西湖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种基因是无法复制的。西湖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有“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冬则“白堤一痕青花墨”。名自景始,景以名传,故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景名流传于世。名中有诗,名中有画,以命名艺术之美点化自然山水。

扩展资料:

西湖的文化影响

西湖是自然湖,更是人文湖。文化是西湖的灵魂和根基所在。“西湖十景”的题名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成为西湖的标识,除了美学上的价值,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景名将抽象的西湖文化具体化,以强烈的文化特色来强化人们对西湖文化的记忆。三代“西湖十景”的每一个景名都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命名者将各种文化要素进行精心的整理、选择和加工的结果。

1、体现景点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三代“西湖十景”每一景的背后都有着众多的歌谣、传说、典故,是杭州西湖千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缩影。

2、展现地域的江南文化意蕴。三代“西湖十景”景名秀雅、柔媚、温润、幽玄、舒缓,独具“花轻如梦”、“细雨如愁”的江南文化气质。这也体现出了地域文化对景观题名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湖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