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太效应”是什么意思?
01
“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等领域。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的名字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是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的启示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足以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获得了精神或物质的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如此循环,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四大定律八大效应是什么?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第四个定理是马太效应。
这四个定律要点简述如下:
墨菲定律━━怕啥来啥,帕金森定律━━官场慵懒,彼德原理━━升职瓶颈和马太效应━━两极分化。━━
第一个定律、墨菲定律━━怕啥来啥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2、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给缺乏。
3、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4、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5、“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6、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挤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基础,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它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8、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三、什么叫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四、马太效应什么意思?
马太效应,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扩展资料
避免马太效应的方法:
1、找到成功的起点和突破口,进入成功的良性循环:
无论从事着什么职业,如果周围都是马太效应中的“强者”,而自己却只是一个无名小辈,必须跨出艰难的一步,进入马太效应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必须努力积累第一个大的成功,才能进入成功孕育成功的良性轨道。
2、集中自身所有资源,专注做好一件事:
资源是形成马太效应的核心,是推动马太效应的内驱动力,所以一个人摆脱马太效应获得成功的过程也是一个整合自身资源的过程。但是弱者之所以被称为弱者,其本质含义是弱者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成功是让弱者最困扰的问题。
五、什么是皮革马利翁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六、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蝴蝶效应
木桶效应
羊群效应
鲶鱼效应
晕轮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马太效应
仰巴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