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社是什么意思? 有关的诗词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族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

古时于春耕前(周 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社。《礼记·明堂位》:“是故,夏礿、秋甞、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郑玄 注:“春田祭社。”唐 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词:“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张素《得利寺》诗:“柘柳阴浓春社罢,牛羊日夕牧童来。”

春社日的饮食

社酒,社祭用的酒,相传饮社酒可以治疗耳聋,所以大家都不醉不归。

社肉,社祭时用的肉,也称为“福肉”。祭神完毕后,分割给参加社祭的每一户人家。《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了陈平在乡里主持过分社内的工作,分肉十分公道,受到乡亲们称赞,能够分到社肉,人们认为是受到神的恩赐。所以陆游在《社肉》一诗中写到:“醉归怀余肉,沾遗遍诸孙。”他把肉带回家,分给子孙们,让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神的恩惠。

社饭,是祭祀社神所用之饭。先做好米饭,再把猪肉、羊肉、腰子、肺、肚、鸭饼、瓜、姜等切成薄片、调和五味,铺在米饭之上。用葫芦盛好,相互赠送。

春社有关的诗

《春社》

宋代:陆游

柴门西畔枕陂塘,社雨新添一尺强。

台省诸公方衮衮,故应分喜到耕桑。

《春社》

宋代:王同祖

廉纤雾雨四山昏,寂寂茅檐半掩门。

客裹不知今日社,偶过野庙见分膰。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春社的相关内容,感谢阅读。

二、春社是什么意思呀?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1]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族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汉族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三、春社是什么意思?

他是最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中国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他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而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汉族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四、农历中的春社是什么意思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中国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

扩展资料:

春社的发展历程

在汉朝初期,官方延续了战国以来里社合一的制度,控制着社的设置,传统民间不得私自立社,但后来却出现了里社分离的状况,民间开始出现游离于里社之外的私社,成为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组织,私社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受到官方的限制和打击。

当代的春社,在中国北方地区则主要与同样在二月二的龙抬头合并,但实际上春社(土地诞)和龙抬头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春社为祭土地神,龙抬头则是祭龙祈雨。

广东省连州市:在连州市星子镇清江腊上村等几个村庄有过春社节的习俗,日期为最原始的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当地春社习俗为家家户户吃鸡蛋做的各种食物,为第一次过春社节的婴儿开食,祈望孩子多福多寿。

少数民族壮族,春社又称为祭土地公节、土地婆节、保阳节,日期为二月初二。春社当天,家家户户都杀鸡煮肉派各家家长到当地土地庙祭祀神,祈求今 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