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孙氏,她的结局如何?

孙氏的出生并不太好,他的祖先都是农民,直到她父亲这一辈时,才当了个永城县主薄据说,孙氏是在田间地头出生的,当时,有数万只乌鸦围绕着她,燥叫不停,所以人们认为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小时候的孙氏,不仅长的如花似玉,而且还特别聪明。

有一次,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在回娘家永城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路边玩耍,这个小女孩正是孙氏。彭城伯夫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很不错,于是就和孙氏的母亲商量了一下,待她母亲同意后,就将十岁的孙氏带入宫中抚养。

当时明成祖和他的皇后都非常喜欢年幼的孙氏,小女孩在宫中十分受宠,因此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就这样,孙氏和朱瞻基一起长大,两人情愫渐生,难离难弃,感情相当好。1417年,明成祖为孙儿朱瞻基选妃,对济宁女子胡氏十分中意,便册为太孙正室,而孙氏只做了妃子。1425年,明仁宗病死,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在妻妾之间,朱瞻基最喜欢的还是孙氏,二人两小无猜,宣宗一心想要册封她为皇后,但胡皇后是成祖所立,母亲也十分喜欢,朱瞻基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

胡氏的皇后地位不可动摇,无奈之下,朱瞻基只好封孙氏为贵妃。在宫中,孙氏的地位同皇后不相上下,尊贵无比。朱瞻基心里也只有青梅竹马的孙氏,对她百般宠爱。在孙氏长大后,她变得更加妖娆聪慧,工于心计,善于博取他人欢心。在成祖、仁宗去世后,孙氏渐渐意识到,虽然宣宗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但军国大政仍要禀报张太后,皇帝没有实权肯定会引起朝中大臣非议,朱瞻基心里肯定也是不情愿的,而自己如果就此止步不前,恐怕也迟早会被淘汰。于是,她也开始大胆地公开争取自己的地位,不再把心思深藏起来,而是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在一个花好月圆的夜晚,孙氏向朱瞻基撒娇,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朱瞻基赐她一枚金宝,改封号为“皇贵妃”。

这一要求是有违封建社会礼制的,朱瞻基感到十分为难,但一看孙氏那千娇百媚的姿容,便立刻决定为她破例一次。此后,朱瞻基多次到清宁宫中去请示太后,张太后起先坚决不肯,但还是架不住儿子的多次请求,也只好答应。宣德元年五月,朱瞻基下诏封孙氏为皇贵妃,赐她金宝。这样,孙贵妃和皇后一样,都拥有金宝金册,称呼中都有一个“皇”,孙氏离皇后的位置又近了一步,她成为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册金宝的皇贵妃。孙氏得到金册金宝以后,虽然取得了和皇后几乎同等的地位,但是看一看拥有的这些,孙氏的心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每次看到胡皇后,孙氏都很不服气,不禁在心里做一番比较。

自己不仅比胡氏长得漂亮,为人处世也比她灵活,自己又是皇帝外婆和母亲亲自选中的,况且已经在宫中生活了多年,熟知宫中的情况和宫礼宫规,而胡皇后的出身也不比自己高多少,为什么当上皇后的却是她,而不是自己?孙氏越想越不平衡,暗下决心,一定要夺到皇后的宝座。

1428年,朱瞻基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他自己想起来也是忧心忡忡,一天,他同宠妃孙氏说起来,愁容满面,孙贵妃忙下跪,骗朱瞻基说自己怀孕了。朱瞻基大喜过望,亲手把她扶起来,激动之余,他对孙贵妃承诺道:“如若爱妃生下男儿,朕当改立爱妃为皇后!”八个多月后,孙氏竟然生下了一个皇子。朱瞻基听到喜讯后,笑逐颜开,当即为儿子取名为祁镇,并传旨大赦天下,以庆贺皇子的诞生。

不久,宣宗决定履行自己的诺言,以胡皇后无子,身体常年不适为由,逼劝她让位。而生性软弱的胡皇后也无力抗争,便强作笑脸地接受了。孙氏和宣宗一唱一和,总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废了胡皇后。宣德三年,朱瞻基正式册封孙贵妃为皇后。就这样,孙氏终于等到了自己自幼年时就在等待的皇后凤冠。

1435年,宣宗病逝,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史称明英宗。英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皇太后。1462年,在皇太后位上坐了二十八年的孙氏病死。孙太后过世后,英宗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大明朝明宣宗朱瞻基两位皇后都是谁

第一位皇后:恭让胡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胡善祥,明宣宗即位后,册立为皇后。因只生下二位公主,在宣德三年,以无子多病为由,上表辞去皇后之位,退居长安宫;明英宗天顺七年,追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附庙。

第二位皇后: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孙氏,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复位,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孙太后崩逝。全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葬于景陵。

扩展资料:

朱瞻基即位后想立贵妃孙氏为皇后,便用意开导胡皇后,让她以有病为由辞掉皇后之位。朱瞻基由此废了胡皇后而改立孙氏为皇后,胡氏居住别宫,但是朱瞻基并没有亏待她,恩御进膳如常,每到宴会,必命她居于孙氏之上。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废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逝世,朱祁镇继位为帝,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孝恭孙皇后

百度百科-胡善祥 (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

山东省邹平县西董镇皇后村出过皇后吗

在著名的北京明十三陵的景陵安葬着一位山东邹平籍的正宫皇后,这就是明宣德皇帝的孙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她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中,常常入宫说孙忠有个好女儿,遂被选入宫内,当时年仅10余岁,成祖命养在张氏宫中。后宣宗(当时为皇太孙)到了结婚年龄,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按照旧时的宫廷礼制,皇后被册封后赐金册宝(印),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孙氏入宫后,极受宣宗宠爱,宣宗遂破格于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向太后请示,制金宝赐与孙氏。此后,明代诸帝贵妃被册封,均册、宝俱备。

胡氏、孙氏,一皇后,一贵妃,虽受恩宠,却都没有生儿育女。孙贵妃暗地里将其他宫女所生的孩子(即英宗)据为己有,伪称是自己所生。从此恩宠更在胡后之上。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英宗即位后,孙氏被尊为皇太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太后命郕王监国。景泰帝(郕王)即位,尊孙氏为上圣皇太后。英宗被囚,孙太后多次派人送御寒衣裘。英宗被放回,幽居南宫,太后常去看望。后来,大官僚石亨等人导演的“夺门之变”,也是先秘密征得孙太后的同意才动手的。英宗复辟后,为孙氏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谥“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

邹平孙氏家族作为山东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值得历史学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