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鱼有剧毒,不能吃的?

有毒的鱼:黄鳝、河豚、鳗鱼、裂腹鱼亚科的鱼类、鲩鱼、鲢鱼、大头鱼、青鳞鱼、金线鱼、师鱼、鲐鱼等

类别详解

河豚:

含神经毒素的鱼,众所周知,它的卵巢、肝脏、血液和肾脏中均含有侵害神经组织的剧毒物质。仅半毫克的河豚毒素就可使人致死。

黄鳝、鳗鱼:

含血毒的鱼 这种鱼的血液中含有鱼血毒素。在江河中生活的。血毒经高温处理可以失效。但人类喜欢生吃黄鳝血,说有滋补作用,有时可对胃造成毒害

裂腹鱼亚科的鱼类:

含卵毒,成熟的鱼卵毒性最大。毒物是珠朊型蛋白。高温处理后仍有毒性。人吃进100—200克鱼卵即会中毒,但肉无毒。

鲩鱼、大头鱼、鲢鱼、鲤鱼:

这些鱼的胆毒毒力最强。常引发人的中毒。胆毒主要损害肾、肝、心、脑等组织。有人误认为鱼胆可以治病而吞食,严重时可发生死亡。

青鳞鱼、鲐鱼、师鱼、金线鱼等

含组胺酸过多,鱼内含过多的组胺酸也可引发人的中毒,这一类鱼大部是青色的皮肤,红色的肉。当在适宜的条件下,存在于这些鱼体内的组胺酸经过分解,可生成大量的组胺与一种叫秋刀鱼毒素的物质使人中毒。

总结

虽说这些鱼有毒。但是经过去毒处理,有经验的厨师还是有很多方法能将它们做成餐桌上的美味。而且来吃的人络绎不绝。以前小时候常常听说哪个吃了河豚的死人。但是现在确实少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提升,对于饮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不管有没有毒,在中国都能找到处理的方法。在中国历史悠久的餐饮文化中,各种食材的处理经验都有,根本不怕这些问题。

二、海水鱼有哪些有毒?

1,暗纹东方鲀

从河鲀卵巢、肾脏、血液等部位提取的河鲀毒素是一种高级镇痛和局部选择性特高的高级麻醉药物,也是一种戒毒的良好药物,在医疗上具有重要用途。

2,魟鱼

魟鱼又称魔鬼鱼,是于在中生代的侏罗纪(约1.8亿年~1.4亿年前)出现的鲨的同类,它们具有藏身在海底沙地的习性。魟 hong ㄏㄨㄥˊ 〔魟鱼〕身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菱形,软骨无鳞,胸鳍发达,如蝶展翅,尾呈鞭状,有毒刺。

3,鳐鱼

鳐鱼是一种软骨鱼。它有着扁平的菱形身体,外形奇特而优雅。鱼整个胸鳍很像一对大翅膀,游泳的时候就像飞行一样。它们有突出的圆形眼睛,头部有两道缝,含氧丰富的海水会从这里进入它的体内,然后从嘴后面位于腹部的鳃裂口处排出。

4,虎鱼

虎鱼(tigerfish),根据被抓时好斗的特点、强力掠夺的习性或外观而命名的数种鱼类的统称。除极地以外的海水和淡水水域。栖息于近岸潮间带或底质为泥沙、岩礁的浅海区。

5,毒鮋

毒鮋属暖水性底层鱼类。常陷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间,背鳍棘被有厚皮,基部有毒囊,刺伤后疼痛难忍。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仅见于南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毒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虎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鳐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魟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暗纹东方鲀

三、海里有毒的生物有哪些

      海洋有毒动物现已知有10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海域。分别隶属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

      海洋有毒无脊椎动物约有300余种,主要属于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在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门类中也有些有毒种属。海洋有毒脊椎动物包括各种有毒鱼类,以及爬行类中的海蛇。

有毒腔肠动物:包括一些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的属种。

有毒软体动物:主要是腹足纲和双壳纲的一些种类。

有毒棘皮动物:主要为海星纲、海胆纲和海参纲中的一些种类。

有毒鱼类:可分为毒素鱼类和刺毒鱼类。

有毒爬行类:海蛇科(Sea snakes)是海洋中唯一的有毒爬行类。

如果是去海里游泳要警惕以下有毒海洋生物:

水母。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被水母蜇到就会引起皮疹,使皮肤发痒,十分痛苦。尽管大部分水母是不致死的钵水母纲动物,但是箱型水母却是致命杀 手。它们的触须上有蓄满毒液的刺,能使它们的猎物停止心跳。如果你怀疑你所在的海滩上有箱型水母,那么你最好不要走进水里,或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离 它们远一点,即使是被冲上岸的水母。如果你不小心被这种几乎隐形的动物蜇到,一定要尽快就医。

刺鳐。刺鳐就像一条持剑的鱼,是随时准备好还击的战士。一般情况下它的毒素并不致命,但是毒素所引起的反应却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必须谨慎以对。为了避免踩到刺鳐,你最好不要在浅水里走动,而要在沙滩上拖着脚走——不要每一步都把脚抬起来,而是把脚埋在沙子里拖着走,这样沙子引起的震动就会把刺鳐吓走。

海胆。海 胆味美,可却不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事实上,海胆的杀伤力不容小觑。它们在浅水里活动,一旦被踩中立刻给予你一记重击。海胆的体刺很锐利,并且含有毒素,会 使人体引起痛苦反应。尽管无性命之忧,但最好还是小心一点。一旦海胆的刺在你的皮肤里折断,就必须寻求专业医生帮你把刺挑出来,否则它会潜入身体内更深的 组织。

石鱼。石鱼是动物王国的伪装专家,并且毒性极强。石鱼产自于印支太平洋沿海地区以及加勒比海和佛罗里达部分地区,虽然有关于人被石鱼蜇到的报道寥寥可数,但前往这些海域游泳的人还是一定要小心谨慎。为了避免被石鱼刺中,千万不要光脚在海里涉水。一旦被蜇到,可在获得医疗救助前用温水敷伤口,缓解疼痛。

鲨鱼。众所周知鲨鱼很危险。可能在海里不会经常遇见鲨鱼,但是还是需要知道一些有关鲨鱼的知识,以防万一。

第一,不要在鲨鱼出没的海域戏水,因为这会吸引鲨鱼前往。

第二,如果你不巧碰见一只鲨鱼,千万不要去招惹它,最好尽可能安静地悄悄游走。

第三,要注意附近的其他海洋生物,如果它们行为异常,说明附近可能有一只鲨鱼。

总之,在海里游泳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周围环境,了解这些知识,以便遇见鲨鱼的时候不至于慌了手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藻类。微型藻类危险虽然不大,但是我们也要当心。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通常呈鲜亮的颜色,被称作“赤潮”。它们会产生毒素,并引起人体疾病。如今全球各地的湖泊、海 洋里都有出现“赤潮”,这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有害藻类大量繁殖会刺激眼鼻、引起胃部问题或更为严重的神经系统反应。因此,在去游泳之前,应对海域的 水质有所了解。

四、毒素鱼类有哪些?

世界海洋有600余种毒素鱼,中国有170余种。一般在肌肉、内脏、皮肤或血液中含有毒素,毒性稳定,不易被加热和胃液破坏。包括两类:

(1)肉毒鱼类。种类繁多,主要有海鳝科、笛鲷科、裸颊鲷科、刺尾鱼科、蛇鲭科等,共300余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域。中国约有30种,产于东海南部和南海。肉毒鱼类的含毒机制甚为复杂,有些鱼类在某些地区是无毒的,但在另一地区却有毒;有的平时并不含毒,而在生殖季节则有毒;有的幼鱼无毒,成体有毒。一般认为该类毒素的形成与摄食习性有关,如植食性肉毒鱼类摄食有毒的藻类,将毒素积存于体内,当它们被肉食性凶猛鱼类捕食后,毒素便转移到肉食性鱼体内。人们误食后就引起中毒。肉毒鱼类的毒素称为“雪卡毒素”。

(2)鲀毒鱼类。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的海域,少数种类可进入河口,或在生殖时栖于淡水中。以鲀科类的东方鲀属(即河鲀属)为典型代表,其内脏含有剧毒,人畜误食均能致死。东方鲀的含毒量因部位和季节而异,卵巢、肝脏和胆囊有剧毒,肾脏、皮肤和血液(有些种的无毒)次之,精巢和肉一般弱毒或无毒。每年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食用时必须严格除去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