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及冠之礼是指多少岁?
及冠礼是指男子满二十岁。举行及冠之礼之后,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贵宾为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
及冠之礼流程
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二、及冠指的是多少岁呀?
及冠古时候指的是20岁,现在一般18岁也可。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冠礼是华夏族的成年礼,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
及冠的礼仪:
古代男子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其加冠三次,分别代表了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古时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到一定的年龄时候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男行加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三、及冠之礼是多少岁?
及冠之礼是20岁。
“及冠之礼”意思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礼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戴的帽子。
冠礼表示男子成年了,可以婚娶,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项活动。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呼
总角:代指儿童时代。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时疏的发型,就是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好像头顶两角。
垂髫:指童年。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四、及冠礼是在多少岁?
及冠礼是20岁。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说文》:“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帽子,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
“字”,又称“表字”,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般是18岁。
年龄礼仪:
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而且很多礼仪代表事物不同,有礼仪已经淡化,有的则带有封建色彩。在我国传统中,不同年龄的人,都不同的专用称谓。
像我们常说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都是指不同年龄的人。
五、及冠礼是多少岁呢?
及冠礼是二十岁。冠礼是中国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冠礼表示男子已成年,可以婚娶,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通常由氏族长辈按照礼仪流程举行。冠礼起源于周代,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有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
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
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