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侯伯爵等级

公侯伯子男是旧说周代的五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商制,文献所记有侯、甸、男、卫、邦伯,均属地处王畿之外的“外服诸侯”。殷墟甲骨资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

有的学者认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称,目前尚无定论。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齐桓公会盟诸侯一同尊周王以后,周王给予升爵一级的奖励,从侯爵升为公爵。并将女儿嫁给齐桓公,由同姓诸侯鲁公主婚。

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护驾有功给予升爵一级的奖励,从子爵改成伯爵。

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楚国国君开始的正式书籍记载为子爵。后来其国君请求该封爵位不成而自封楚王。

《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二、公侯伯爵等级是什么?

公侯伯爵等级排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爵。

爵位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根据文献记载,爵位形成于周代,共公,侯,伯,子,男五爵。历代爵位设置虽然偶有不同,但都是以周朝的五爵为基础的。这五爵都世袭罔替,都是诸侯国,国君在封国内享有绝对的统治权。

相关知识

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这些就不是周天子承认的爵位了,卿、大夫虽然有封邑,但是得受命于诸侯。《孟子万章篇》就详细介绍了周礼中关于爵位的介绍,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三、伯侯公爵排序是怎样的?

公爵、侯爵和伯爵按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侯爵、伯爵。

中国周代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西方爵位中英国爵位与中国爵位类似,按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5个等级。

法国爵位分为王族、法兰西贵族和一般贵族。其中王族由国王的亲戚组成,法兰西贵族则是授予法国最高贵和强大的诸侯,而一般贵族则是指各类下级的贵族。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四、古代公侯伯爵排序

古代爵位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爵位从夏商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夏朝时置五等爵,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分别是公、侯、伯。

古代公侯伯爵排序

爵位,又叫做封爵、世爵等,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主要用来表示身份的等级高低以及权利的大小,通常可以由嫡长子或非嫡长子世袭。

秦、汉朝时期置二十等爵制度,魏晋至隋唐时期置九等,元朝设八等,明朝原本设五等,后来又革除子、男二爵,清朝时期的爵位主要分成宗室、功臣、外藩蒙古三种,再从三种细分爵位。

五、公爵侯爵伯爵排序

公爵、侯爵和伯爵按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爵、侯爵、伯爵。爵位高低排序:我国周代爵位从高到低排序为公、侯、伯、子、男五爵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为方式。

社会上总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些人嘴上埋怨着老板对他不好,工资待遇太低什么的,却忽略了自己本身就是懒懒散散,毫无价值。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说着“因果循环”,这话真不假,你种什么因,就会得到什么果。这就是不好好学习酿成的后果,那么学习有什么重要性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水平的人,就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更会渐渐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交到同水平的朋友,自己个人能力越高,自然朋友质量也越高。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越好,自身修养也会随着其提升。同样都是有钱人,暴发户摆弄钱财只会让人觉得俗,而真正有知识的人,气质就会很不一样。

高端大气的公司以及产品是万万离不了知识的,只有在知识上不输给别人,才可以在别的地方不输别人。

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家长什么样孩子很大几率会变成什么样。只有将自己的水平提升,才会教育出更好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因为有文化的父母会给孩子带去更多的在成长方面的的帮助,而如果孩子有一个有文化的父母,通常会在未来的道路上,生活得更好,更顺畅。

学习是非常的重要,学习的好坏最终决定朋友的质量、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等方面,所以平时在学习中要努力。

六、公爵侯爵伯爵男爵子爵 等 怎么按地位的高低顺序分

公,侯,伯,子,男为爵位的分类。级别由高到低。从大到小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我国古代的爵位自我国周代开始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的爵位制度因朝代、时代不同,也不尽相同。

以我国清代为例,清朝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等级如下:

1、公爵,分一至三等,超品。

2、侯爵,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3、伯爵,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4、子爵,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5、男爵,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爵位的来源:

在古罗马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也因此Dux被认为等同于日尔曼人旧有的军事领袖称号,Herzog。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独立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当地名称)为称号。

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之前的很多小国都以此为称号,为与拥有相似称号而不是国君的贵族有所区别,中文一般称作“大公”,欧洲现存的独立大公国是卢森堡和安道尔公国。历史上的其它大公国经过合并和并吞,逐渐演变成了由国王授予的爵位。

在欧洲各国,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在一些国家公爵以上还有亲王,另一些国家的公爵级别比亲王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