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髫指的是多少岁?

垂髫指的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垂髫,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名称:

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垂髫(tiao):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中寿:八十岁。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古人束发指的是什么年龄?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古代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因此成为束发,如今以此来指代男子十五岁。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垂髫是指多少岁呢?

垂髫是指3-10岁。

拼音:chuí tiáo

释义: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形容孩子的幼年(3-10岁)时期。

引证:晋· 陶潜《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反义词

耄耋

读音:mào dié

释义: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

引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翻译:你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富贵,但是能够长寿也可以满足了。

举例:眼前这位耄耋老人,年轻时也曾统领千军万马,做过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

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时15岁乃成童,称为束发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也就是说不再是孩童,即束发入学。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很多古人对年龄的称呼,都与头发有关。除了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弱冠、及笄、黄发等。

1、古时孩童,把头发中分,在头的两侧束成两结。因为形状像牛角,所以叫总角,指的是八九岁到十三四岁。后来人们也用“总角之交”来形容幼年时代就交好的朋友。

2、束发是把总角解散,束成以髫。这时已是成童。开始束发的年龄大约为十五岁,在古代是入大学之年。

3、弱冠指的是古时男子年二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因此时身体还不够强壮,故称弱冠。

4、及笄是女孩子的成年礼,大约到了十五岁,女孩子就会把头发束起来,佩戴上笄(也就是发簪),表示自己已经成年,可以许配人家。

5、黄发则是用来形容长寿的老人。古人认为老人发白,白久则黄,因此黄发是长寿的标志。

垂髫是指多少岁?

髫年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垂髫,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束发之年是指15岁。束发是把总角解散,束成以髫,这时已是成童。开始束发的年龄大约为十五岁,在古代是入大学之年。《大戴礼记·保傅》中曾记载:“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指年过15岁的少年,就可以上大学就读,去学习各种技艺,学会大艺,大艺即《诗》《书》《礼》《乐》,大节乃大学之道。

很多古人对年龄的称呼,都与头发有关。比如垂髫、总角、束发、弱冠、及笄、黄发等。

垂髫:8、9岁之前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谓之垂髫。

总角:8、9岁至15岁,在头两侧扎两个发结,像羊角一样,谓之总角。

束发:15岁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在脑袋后面扎成一束髻,但不冠。

弱冠: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及笄: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