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的南部和北部,辖地分为南山地区和北山地区互不相连的两部分,中间隔着敦煌、瓜州、玉门三县(市),两地直线距离180多公里南北两部分总面积66748平方公里,约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4.8%,为全省地域最辽阔的边陲县份。

南部座落在祁连山脉的西缘、河西走廊西端的南侧,俗称南山地区。东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南与青海省天峻县接壤,西南与西部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毗连,北与敦煌市、瓜州县、玉门市衔接。地理坐标北纬38°11′—40°01′,东经94°33′—98°59′,东西最长处410多公里,南北最宽处160多公里,面积35118平方公里。

北部飞地马鬃山地区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的北侧,古肃州之西北,俗称北山地区,东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南望瓜州县和玉门市,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北界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国境线长65.018公里。地理坐标北纬40°42′—42°47′,东经95°31′—98°26′,东西宽190多公里,南北长220多公里,面积31630平方公里。 肃北县境内地形复杂,南山和北山地貌各异。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44.7%,山间盆地和谷地占28.3%,戈壁和滩地占26.4%。

南山地区地处祁连山西段、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河西内陆河流域,东南高西北低。依地貌类型,东南部为祁连山西端高山区,约占南山地区面积的72.61%,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西北靠近敦煌、瓜州一带为沙砾戈壁倾斜高平原区,占南山地区面积的27.39%。有3条西北至东南走向平行而高峻的山岭,自北向南为野马山一疏勒山、托来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绝对高度大于4500米,相对高度在2000—2500米,大雪山的最高峰海拔5483米,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26.8米,为甘肃省最高峰。北部祁连山西段高山区地势高耸,有高山、深谷和山间盆地。

北山地区地处蒙新高原,地势中部高南北低、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大部是中低山和残丘地貌,其中山地占30%。依地形发育特征,可分为马鬃山中低山区、马鬃山南部基岩戈壁高平原区、西南部基岩戈壁高原与山滩地区、北部准平原山滩地区共4个水平区域。 肃北县南、北两地区因所处纬度不同,地形地貌差异较大,气候各具特点。

南山地区位于中纬度,深处欧亚大陆内地,受南来季风影响小,是典型的内陆高寒荒漠草原气候。党城湾地区年平均气温6.3℃,1月平均气温-7.9℃,极端最低温度-25.1℃(1980年2月4日);7月平均气温18.5℃,极端最高温度33.9℃(1979年7月14日)。年降水量86—280毫米(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年降水量增加8—12毫米),蒸发量2493毫米。年日照时数3111.5小时。无霜期156天。年均风力3.7级,最大风力10级,年均风速3.6米/秒。

北山地区因纬度偏北,戈壁广布,远离海洋,边沿又有山脉阻隔,暖湿气流不易到达,气候更为干燥,属戈壁荒漠气候(温带干旱气候)。公婆泉地区年均气温3.9℃,1月平均气温-11.8℃,极端最低温度-33.7℃(1958年1月13日);7月平均气温18.8℃,极端最高温度34.5℃(1975年8月4日)。年降水量85.2毫米,蒸发量3072.9毫米,年日照时数3316.5小时时,无霜期128天,年均风力4.5级。 地表水 肃北县南山地区常年性河流从西到东依次有党河、踏实河(榆林河)、疏勒河、石油河四条,均属于疏勒河内陆河水系,各河系年径总流量14.27亿立方米。水源主要依靠冰川和泉水补给,支流较多,流程较长,流量较大,比降大,年际变化小,年内分配不均匀。此外还有若干季节性小沟小河。境内多数河流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封冻,次年3月中旬至4月底融解,封冻期约半年。此外在祁连山区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山地发育着规模巨大的冰川975条,面积849.4平方公里,年融水5亿多立方米。 主要河流年径流量

(亿立方米) 长度

(公里) 境内长度

(公里) 集水面积

(平方公里) 年均流量

(立方米/秒) 疏勒河7.216203501096122.8党河3.0235028064609.39石油河0.551104512791.74踏实河0.526015——1.64北山地区无常年性地表径流,均为季节性雨洪形成的沟谷。沟谷宽500—1000米不等,多呈枝状遍布全区域。平均每年雨季形成2—4次洪水,每次持续时间约1—3小时,年洪流总量约6855万吨。以马鬃山、平头山为分水岭,岭南汇集的洪水向疏勒河方向流去,岭北汇集的洪水向梭梭戈壁流去,岭西洪流向明水方向流去。 地下水 肃北县南山地区地下水含于更新纪砾石层中,厚度约在60一200米之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地表径流和大气降水下渗补给,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隙水、裂岩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4种类型。北山地区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第四纪堆积孔隙水和洪透水补给,平均水位10一20米,最深50—80米,最浅0.5—2米。

肃北境内泉源星罗棋布,全县共有大小泉源499眼,多分布于山洞、沟谷,及山麓阴湿地带,少数为温泉。其中南部372眼(淡水360眼,咸水5眼,苦水7眼);北部127眼,泉水量很小,一般每秒钟出流不足1升。 截至2008年,肃北县有天然草场4676万亩,林地10.97万亩,耕地1.2万亩。

南山地区天然草场约2.53万平方公里,分为7类草场,可利用率80%,中旱年景下饲草储藏量14.5亿公斤。灌丛草甸草场类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800米,面积约220万亩;草原化草甸草场类主要分布在海拔3100—4000米,面积约720万亩,是南山地区牧场精华所在;盐生草甸草场类主要分布在南山各河垴、河沟地带,面积194万亩;荒漠草场类广布于南山地区低山和戈壁上,面积133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49.8%;此外还有少量荒漠化草场、草甸化草原草场和沼泽化草甸草场。

北山地区天然草场约2.84万平方公里,有3类草场,可利用率50%。荒漠草场类为主要草场类型,遍布全境,面积3710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0.8%,植被稀疏;荒漠草原草场类分布在剥蚀中低山和残丘,面积368.7万亩,占境内草场总面积的9.03%;还有极少数盐生草甸类草场,约4万亩。 肃北县境内野生动物分布广、数量多,截至2012年已查明17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2种, 属于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一级珍贵动物有白唇鹿、藏野驴、蒙古野驴、北山羊、普代原羚、野牦牛、野骆驼、雪豹、黑颈鹤、胡兀鹫、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等14种。

截至21世纪初,肃北境内查明高等植物共有42科154属278种,其中裸子植物33科141属259种,中国特有种70种,有经济价值的植物100多种。其中,国家规定保护的一级植物有裸果木,二级植物有胡杨;防护造林植物8种;优良牧草55种,药用植物44种。 2012年,肃北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17万元,比2011年增长11.41%;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68万元,比2011年增长5.95%,其中农业增加值782万元,林业增加值1万元,牧业增加值311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3万元。

牧业

截至2012年,肃北县有天然草场4676万亩,有牧户891户,2369人。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绒山羊、高山细毛羊、牦牛、骆驼等,年饲养量38万头(只),年产绒毛50万公斤,肉类196万公斤。全县划定基本草原面积7772.83万亩,落实草原禁牧760万亩、草畜平衡3607.37万亩,流转土地草场0.35万亩,兑现草原补奖资金6350万元。

农业

截至2012年,肃北县有农户1050户,3395人;有耕地1.2万亩,农作物以春小麦、蚕豆、胡麻为主,马铃薯等优势农产品播种面积达到500亩。 2012年粮食产量4209吨,胡麻产量500吨,玉米产量310吨,蔬菜产量450吨,洋芋产量1711吨。 至2012年,肃北县形成了以黑色金属、黄金及有色金属、煤炭、清洁能源四大产业为主的县域工业经济体系,拥有年产20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原煤、2000公斤黄金生产能力。

2012年,肃北县工业增加值31.78亿元,比2011年增长26.4%;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84.5%,工业经济对全县GDP的贡献率97.01%。 零售业

2012年,肃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4亿元,增长17.7% 。

金融保险

2012年末,肃北县金融机构总数4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8354万元,其中居民储蓄33599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38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501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881万元。

截至2012年,肃北县有保险企业及网点2家,保险费总收入682万元,比2011年增长8.89%。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94万元,人身保险收入358万元。

邮政电信

2012年,肃北县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600万元,增长28.3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59万元,增长21.50% ;电信业务收入1341万元,增长22.30%。2012年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048户,其中固定电话总用户2868户,移动电话用户12180户。全县共有互联网络固定用户1765户,比2011年增长8%。

旅游业

2012年,肃北县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6.65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95.47% ;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700万元,增长97.46%,占全县GDP总量的1.51%。

以“一带一路对甘肃的影响”为题写一篇八百字的论文

“丝路十分美,九分在甘肃。”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陇西段与河西段贯穿全境,全长1650公里,占路上丝绸之路的四分之一,中国境内的二分之一。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赋予了甘肃“联结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以及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战略定位。

甘肃地处欧亚大陆桥的核心通道,地形狭长,东联陕西、通中原腹地,西接天山南北、直达中亚西亚,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融合之地,也是中国与欧亚各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的必经之道,在促进中外交流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明显。

甘肃丝绸之路承载了太多的人类文明。遗存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诸多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等,是解读先民多姿多彩生活的密码。沿着丝绸之路前行,“东方艺术宝库”莫高窟、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道教圣地崆峒山、“东方雕塑馆”天水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等在世界上有着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向世人展开了一幅幅精彩极致的历史画卷。出土于武威雷台的东汉铜奔马,展现了奋发向上、豪迈进取、勇往直接的天马精神,并因此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徜徉在这些古老遗迹之间,仿佛穿越时空,神游唐汉,与飞天共舞,与佛陀对话,可尽情领略千年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

日前,甘肃正在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在此战略构想中,兰州、白银、酒泉、嘉峪关、敦煌成为这一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古代,这些城市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枢纽。在今天,历史传承下来的基因依然是城市发展的根基。

“甘肃将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更加有力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布局,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不断开创对外对内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此前如是表示。

近年来,甘肃认真落实中央“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研究和确定了自身战略定位,紧扣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结合甘肃的区位、资源、文化、产业及平台等优势,明确提出了加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谋划和实施了“13685”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一大构想”,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实施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等“六大工程”,强化兰白城市圈、酒嘉城市圈等“八大节点”,努力实现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2014年5月,甘肃正式印发《“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

“甘肃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通过文化的力量寻求发展机遇的可行性。”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此前表示,“我们要实现和所交往国家的共建、包容、理解、合作、共赢,需要有相互认识、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认同的过程。文化认同更容易引起共鸣、方便沟通。在文化先行的前提下,甘肃实施‘一带一路’的其他战略如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等,会相对顺利地和沿线国家达成合作。”

甘肃省正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平台。这是甘肃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抓祖业,即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再现、利用等;抓事业,即让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文化惠及千家万户,特别是边远落后的农村基层;抓产业,即要把文化产业逐步打造成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据了解,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甘肃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旅游热点地区。

“十二五”期间,甘肃累计旅游接待人数5204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80.5亿元。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了“五年翻两番”,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前5个月,甘肃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63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2亿元,两项旅游指标分别同比增长22.3%和23.4%,甘肃丝路游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

2016年,通过深入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全省通往景区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兰州铁路局启动“丝路快车”创新发展战略,开通了一系列以“丝路快车”为主题的高品质旅游列车;通过兰州、敦煌两个国际机场,开通了兰州至圣彼得堡等16条国际航线,国内航线通达45个主要城市,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为甘肃丝路游的日益火爆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前,甘肃已经确定未来五年旅游发展目标。到2020年,甘肃力争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业直接就业达到100万人以上。

“甘肃旅游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担当起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脊梁纽带,把甘肃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推广好,把产品做精,把实力做强,以全新的姿态呈献给世界一个全新的甘肃,让丝路文明绽放异彩。”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何伟如是表示。

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活动中正扮演着座中四联、对外交往的重要角色,已经从内陆省份走向了丝绸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和向西开放的最前方,担当起了丝绸之路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它实际上是在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东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对沿途各国、对我们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影响既广且深。倘若没有这样一条路,这些国家今天发展状况究竟如何,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而甘肃,正在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带一路”的新思维、新战略,让世界分享其市场红利。

2021崇信旅游人数和收入

您好,您是想问2021崇信旅游人数和收入是多少是吗?2021崇信旅游人数是188.87万人,收入是11.1亿元。这是崇信官网发布的数据,在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188.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1亿元。所以2021崇信旅游人数是188.87万人,收入是11.1亿元。崇信一般指崇信县,该地旅游景点有梁坡遗址、于家湾墓群、武康郡王李元谅墓、武康王庙、仰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老爷山、公刘园、文化三馆等。

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

2033.4万人次。

《报告》指出,2020年全年出境旅游人数为2033.4万人次,同比减少86.9%。2021年,预测出境旅游人数为2562万人次,虽然略高于2020年,但与2019年相比仅恢复17%,且若扣除澳门和香港的数据,出境游人数很可能只有几百万人次。

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界的旅游活动。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前者指外国居民到本国的旅游活动,后者指本国居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

甘肃酒泉市的旅游资源到底有多丰富,旅游收入和人次达到多少?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 总面积达到19.12 万 km2,比不少省的面积都大,酒泉是甘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下辖肃州、玉门、敦煌、金塔、瓜州、肃北、阿克塞7县市区,有汉、蒙古、哈萨克、回等24个民族,常住人口113.22万人。 酒泉市 历史 文化悠久,地广物博,其到底拥有多少 旅游 资源呢, 旅游 收入和人次达到多少?

根据2019年酒泉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酒泉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2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其中海外游客6.6万人次,增长85%。 旅游 收入418.6亿元,比上年增长32%。 旅游 创汇收入227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从各项数字来说酒泉 旅游 业的发展,可以用高速成长来形容了, 旅游 业发展极快,大有可为。

酒泉市 旅游 业能保持如此高速增长,得益于近些年来在 旅游 资源的利用、 旅游 市场的开发、 旅游 设施的建设和交通及通讯等方面条件都有很大发展有关,如今已基本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备的 旅游 体系。

2019年末酒泉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642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14公里,等级公路里程15253公里;年末私人 汽车 保有量185668辆,增长5.8%;距离酒泉市区22千米的嘉峪关机场,2019年完成旅客吞吐量58.0971万人次,同比增长3.5%,敦煌莫高国际机场2019年完成旅客吞吐量90.1960万人次,同比增长19.0%。总之近年来酒泉市的交通条件在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来酒泉市 旅游 。

从酒泉的 旅游 资源来说。 酒泉市拥有1个国家级 历史 文化名城(敦煌),有5 项“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敦煌莫高窟、玉门关、悬泉遗址、瓜州锁阳城遗址、 汉长城遗址,还有1处国家5A级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有8处国家4级景区,分别是阳关景区、雅丹地质公园、玉门关景区和西汉胜迹等。酒泉市的 旅游 景区以人文景观为主,占比超过70%,酒泉市的 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

酒泉在2007年初就成为了中国优秀 旅游 城市,酒泉还是现代航天的摇篮、中国石油工业和核工业的发祥地,未来酒泉 旅游 业的发展不可限量。

当然酒泉 旅游 业发展也有自身的问题,游客数量和 旅游 收入多集中在敦煌,其它地区较少,发展不平衡。

你去过酒泉市 旅游 吗,你最喜欢酒泉市哪一个 旅游 景区, 旅游 体验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