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南造船厂的历史

江南造船厂的历史: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于1865年购买了外国人开设在上海虹口地区的旗记铁厂,并将原有两洋炮局并入,组成新厂,定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船炮军火和各种机器1867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迁至城南高昌庙现址,并建立了翻译馆。

翻译馆不仅造就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工程专家,而且成为全面介绍、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对中国早期工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时,江南造船厂进入了第一个兴旺发展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自行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研制了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

到19世纪90年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

扩展资料:

“百年江南的荣誉簿上又添了个全国第一!”新年伊始,记者来到江南造船长兴基地,每个江南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喜悦之情。就在不久前,他们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正式签订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合同,我国新一代极地科考船即将开工。

中国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说起江南的荣耀历史,每个江南人都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后,江南人“自强不息,打造一流”,攻克了许许多多技术工艺难关,填补了我国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空白。

江南人不会忘记,建造我国首艘万吨远洋船“东风”号时,厂区内最大的起重设备是40吨高架吊车,连最起码的直流电焊机都没有,全厂成立了500多个科研小组,靠着技术革新和吃苦奉献圆了几代造船人的梦。

江南人不会忘记,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建成我国首个万吨水压机,迅速使新中国的工业水平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江南人更不会忘记,他们先后攻克耐压壳体、机电设备、通风排气等一个个难题,顺利完成11次出海试航,终于使新中国第一艘潜艇于1957年成功入列服役。

一个半世纪创造百余个全国第一,得益于“江南精神”的代代传承。在总装车间,记者见到了一位特殊的技师,正在带领工人攻关一个重要课题,他就是今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工匠”的总装部高级技师陈志农,江南造船第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陈志农从事船舶轮机的安装及设备、系统的调试维修工作长达38年,通过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先后获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

正是众多像陈志农这样的江南人,传承弘扬“爱国奉献,求实创新,自强不息,打造一流”的江南精神,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在世界造船和航运界里造就了一块金字招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江南造船厂:一部中国军舰的百年发展史

二、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什么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就是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为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旗下的船舶修造企业,是建造修理各种船舶、加工大型钢结构的专业性企业,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船舶的专业性船厂。

上海江南造船厂创建于1865年,历经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独立建制。140多年来,江南造船饱经历史沧桑,经久不衰,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不仅有中国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更有中国第一艘潜艇,还有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远望”系列航天测控船。

三、江南制造船厂是谁创办的?

江南制造船厂是谁创办的?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曾用名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同治四年,江海关道丁日昌奉两江总督李鸿章之命,以4万两白银买下位于上海虹口地区的美商旗记铁工厂的全部设备,又以2万两白银购买该厂的库存材料及工具。李鸿章以此为基础,将江海关道丁日昌、总兵韩殿甲分别在上海开设的2个洋炮局合并进来,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治四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865~1905年)系制造局时期。同治六年,江南制造局从虹口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现址),先后建立机器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火药厂、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13个厂和1个工程处以及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中外工匠宿舍等,并建有泥船坞1座,共占地70余亩(4.3万平方米),在设备和规模上已具近代工业的雏型。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火生产,中国的第一批机床、第一炉钢,以及无烟火药、步枪、钢炮、铁甲炮艇等,均始出于此。光绪十七年由于生产的发展,工厂面积从原来占地4.3万平方米扩展至24.6万平方米;工人由建局初的200多人,增至2913人,加上管理人员,约3600余人。

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元年(1905~1912年)为江南船坞时期。清政府决定局坞分家,把船坞部分从制造局中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成为专门制造军火的兵工厂,辛亥革命后改称上海制造局。民国6年改称上海兵工厂,直至民国21年停办,大部分机器搬迁至杭州和南京金陵兵工厂,小部分并入武汉汉阳兵工厂。局坞分家后,船坞采用商务化的经营方针,生产业务渐有起色,过去船坞长期荒废的局面逐渐改观。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共造船136艘,总排水量21000多吨,其中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的“江华”号长江客货轮,船长330英尺,宽47英尺,吃水7.5英尺,排水量4130吨,被当时航运界评为“中国所造的最大和最好的一艘轮船”。在修船方面内外招揽,业务甚广,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的5年间,共修理大小舰船524艘,年均修船量105艘。由于经营业务扩大,营业额和利润猛增。局坞分家时,借用江安粮道库银20万两的开办费,原定10年内分期归还,由于营业状况好转,提前4年全部还清。这一时期的技术力量也不断增强,局坞分家时,固定工人约60~70人,至宣统三年已增至1000余人。

民国元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为江南造船所时期。

四、江南造船厂在什么地方?

江南造船厂总部地点在上海·长兴岛·长兴江南大道988号。

江南造船厂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船舶修造企业,是建造修理各种船舶、加工大型钢结构的专业性企业,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船舶的专业性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创建于1865年,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独立建制。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40年来,江南造船厂这座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老船厂华丽转身,开启崭新发展模式,一艘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巨轮和战舰,从这里拔锚起航。从江南造船厂到江南造船集团,她见证了历史,更引领着未来。

从“十年磨一舰”到“下饺子”的速度,折射的是江南造船理念和技术工艺的跃升。2017年6月28日,集众多先进技术于一身的国产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在江南造船厂顺利下水,成为中国军工领域最闪亮的明星之一。

辉煌的成就,源于精神的引领。“江南人”依然记得,2008年,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到长兴岛后,“江南人”面临生活条件艰苦、生产资源有限等诸多困难。然而,在“江南精神”的引领下,众多“江南人”舍小家、顾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实现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的科学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南造船厂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江南造船厂:从“十年磨一剑”到“下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