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2021年五一旅游收入排行中,排行前十的城市有什么特点?

五一旅游是许多人都提前安排好的,在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来的太突然了,在五一节的时候也没有出去玩耍今年这个五一迎来了旅游高峰,许多人都出去旅游来弥补上去年的遗憾!

五一旅游收入排行前十的城市。

今年迎来了旅游的高峰,许多人都出门旅游,陪伴自己的亲人朋友,而不是像2020年一样,各自呆在家中,积极防备疫情。

中国新冠疫情可谓是控制的很好,但是国外的情况又不一样了!许多人都不敢出国旅游所以只能在国内游玩,五一迎来了国内旅游高峰!

五一假期已经结束,各大城市的旅游成绩榜单纷纷出炉。

排在前十的城市依次为上海、成都、重庆、西安、北京、广州、苏州、杭州、郑州、南京。其中,旅游收入破百亿的城市共有4个,依次为:上海、成都、重庆、西安;接待游客破千万人次的城市共有6个,依次为:成都、西安、上海、广州、郑州、重庆。

旅游越来越发展于向西部了。

上海一直都是许多人们心中所向往的城市,那里有着许多年轻人都不敢去的压力,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北上广让你流泪!”

特别是上海有一个迪士尼乐园,那你是许多公主都向往的城堡。在五一假期也有许多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和爱人前去游玩,留下满满的回忆!上海这个城市的确有着吸引人们的建筑,当然,我也非常喜欢那个城市,也很向往!

川渝地区正在慢慢发展!

重庆和四川的发展可谓是非常迅速,许多人都非常想到重庆和成都游玩。以火锅和串串最为出名,这里有着很最辣的美食,有着很辣的妹子。

收入排名前十的城市大多都靠近于西部,说明西部正在迅速发展中,并且将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二、潮安区的经济

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334.77亿元,比2011年增长11.8%,增幅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79万元,比增11.2%,增幅位居全市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9302元,比增13.4%。2013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172.03亿元,比增12%,增幅位居全市首位,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7亿元,比增15.6%;财政总收入10.89亿元,比增18.5%。

潮安区域经济实力在粤东位居前列,居全省第八位,发展活力排名第四位。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41.89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增14.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4项、广东省著名商标43件、广东省名牌产品38项;省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23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10家;有2家企业入选省“自主创新100强”,9家企业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

潮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食品、印刷包装、陶瓷、五金不锈钢、皮塑制鞋、服装等地方传统支柱产业特色鲜明,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8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区”。同时,还拥有“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凤凰镇,“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之乡”——彩塘镇,“中国第一食品名镇”、“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庵埠镇,“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古巷镇和“中国陶瓷重镇”——凤塘镇等六块区域国字号品牌。庵埠镇、彩塘镇分别被省定为“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不锈钢产业升级示范区”。有2家企业获省“百强民营企业”称号,8家企业获市“优秀民营企业”称号。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实现我区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潮安农业自古就十分发达,素有“绣花式农业”之称。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茶叶、水果、花卉、淡水鱼、优质粮、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产业带。全区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4家;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1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4个。凤凰单枞茶地理标志顺利注册为集体商标,江东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凤凰金鹏红茶分别被上海世博会指定为“粤菜特许供应基地”和“潮府馆茶叶特许供应商”。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9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3.1%,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8亿元,增长26.8%。税收总收入22.38亿元,增长16.3%。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85亿元,增长24.7%。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年度39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2.8亿元。外贸出口逆境前进。全年海关出口总值8.79亿美元,增长19.11%,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外贸出口任务。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增长达到8%,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庵埠食品产业被认定为第一批“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内销市场不断做大。全年内销产品产值551.08亿元,增长21.8%。居民消费不断扩大,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4亿元,增长18.4%。

2011年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3.61亿元、贷款余额54.78亿元,分别比上年初增长16.4%和24.4%。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运行。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9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分别增长17.7%和21.77%,增长幅度为近年来之最。

2011年三大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5.8:59.5:34.7调整为5.7:60:34.3。新兴战略性产业长足发展。有3家企业13个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项目列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工业支柱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有5家企业入选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07.34亿元,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88亿元,增长33.2%;工业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20.83亿元,增长37%。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全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8家、市级15家。凤凰单丛茶被列入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累计达到80家,会员总数8983人,带动农户2.96万户,被省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加快。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区,“情趣潮安”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旅游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全面提升。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4.6%。新增“农超对接”平价商店2家,卜蜂莲花潮安店建成营业。

自主创新向更高层次迈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48项,列入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计划项目43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累计达到12家和11家。列入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2家。县校“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潮安示范区”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

2014年潮安区(原潮安县)入选2013年中国县域经济最具竞争力百强县。 (一)茶叶基地茶叶基地以凤凰镇、铁铺镇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主要发展白叶单丛,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大面积推广凤凰单丛十大香型,特别是推广茶树嫁接换种技术大面积改造老劣茶园,提高优质化水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7年引导建立万亩铁铺茶叶基地。2001年,广东翼龙集团有限公司引进植物提取设备,开展茶叶多功能提取项目,生产茶多酚系列产品,开拓茶叶生产工业化的路子。2002年,省府批准建立潮州凤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示范区以茶叶的现代化生产为主,在凤凰东兴、福南、福北建立1.7平方千米(2600亩)标准化茶园。

(二)水产基地

1992-1996年,是潮安县水产业发展的全盛时期,水产养殖面积达26.7平方千米(4万亩),归湖镇养殖面积最大。由于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低,不少农田被连片开挖成池塘,发展淡水养殖业,在农业龙头企业广东金曼集团的带动下,养鳗业发展很快,1996年全县养鳗面积达到2平方千米(3000亩)。之后随着金曼集团经营亏损和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养鳗面积也出现周期性波动。1996年水产养殖主要走优质高产的路子,面积减少至13.3多平方千米(2万多亩),引进了罗非鱼等优质鱼。

(三)蔬菜基地

潮安县的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江东、浮洋、凤塘、磷溪等镇,产品主要销往潮州市区、汕头,少量销往深圳、广州和周边城市。江东蔬菜基地种植大棚蔬菜,面积1.3万平方米(200多亩),主要品种有甜椒、苦瓜、青瓜,产品主要销往深圳。大山叫水坑香黄瓜反季节蔬菜基地,利用高寒山区种植香黄瓜,产品主销潮州、汕头等地。浮洋潘刘大冬瓜基地,20世纪90年代全盛时期种植冬瓜面积0.2平方千米(300多亩)。1997年引导和建立金石万亩大芥菜生产基地。

(四)水果基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市场价格拉动影响,水果基地发展很快,荔枝、龙眼、生柑、橄榄、青梅等一批传统水果生产基地迅速发展。随着生产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外地水果市场的冲击,生柑生产开始萎缩,生柑面积高峰时期13.3多平方千米(2万多亩),到2005年只剩下3.3平方千米(4919亩)。1994年引进了台湾新世纪番石榴,推广面积较大,产量和经济效益比较理想。

1997年引导发展登塘万亩荔枝基地。1998年连片开发文祠1.9平方千米(2800亩)山地建成创办了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场,种植荔枝、龙眼、橄榄等水果,配套养猪、养鱼,立体经营,发展生态农业,成为潮安县起点高、规模大的水果基地。1998年,桑浦山脚开发潮州柑种植园2.7万平方米(400多亩)。2002年,铁铺镇建立台湾青枣生产基地1.3万平方米(200多亩)。

(五)花卉基地

花卉基地主要分布在潮汕公路两旁,金石、龙湖地段,2005年面积已经发展到6.7平方千米(1万亩)。

金石翁厝村花卉专业村,家家户户懂得花卉种植技术,由于受土地资源的限制,翁厝村土地无法满足村民生产的需要,许多农户到周边地区租地种植花卉,在翁厝村的辐射带动下,金石、龙湖、沙溪等镇涌现出许多种花专业户,逐步形成万亩花卉基地。

金石镇是省级花卉专业镇,是粤东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2013年金石镇政府正规划一个近万亩的花卉种植交流基地。

(六)畜牧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以生猪、家禽为主,生产模式逐步从家庭副业农户小规模养殖向养殖大户专业养殖转变。2005年上市量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文祠雄盛养猪场、文祠运生养猪场、文祠建成养猪场以及浮洋金胜养猪场。 潮安的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潮安境内便有简陋的陶器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潮安的手工业、陶瓷业、建筑业、工艺美术、食品、五金等行业,不断发展起来,且依行业的地域分布,分别逐渐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扶持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企业的发展,1958—1960年“大跃进”和此后3年多的调整,工业系统出现较大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潮安工业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1986—1991年,潮安工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市潮安工农制衣厂等一批骨干企业或引进的先进生产线相继扩建、组建、投产,工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潮安县恢复建制后,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以食品、印刷包装、五金不锈钢、陶瓷、服装、皮革制鞋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

1992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产值23.23亿元,上交税金6118万元,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产值2.22亿元,税金1088.52万元。其中,陶瓷、服装、食品三大行业总产值13.41亿元。

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产值225.72亿元(其中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产值3460万元),上交税金39743万元(其中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上交税金169.56万元)。其中,陶瓷、服装、食品三大行业的总产值为100.30亿元。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1992年的35%增至2005年的45%,至2005年,全县共认定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9家。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项,广东省名牌产品14项,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2件。乡镇地方经济特色突出,庵埠镇被授予“中国食品第一名镇”称号,彩塘镇被授予“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古巷镇被授予“中国卫生陶瓷重镇”称号,凤凰镇被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称号。 潮安外贸进出口除1999年外(1999年以后采用海关数据统计,当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从1992—2005年,对外贸易保持逐年增长趋势。

1992年9月以前,潮安没有具有进出口权的地方性公司,对外贸易业务需到潮州市或周边地区办理。1992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潮安县进出口贸易公司,为全县第一家从事综合性进出口贸易的国有企业。

2005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值46111万美元,是1992年的12倍,年均增长21.1%;出口总值33669万美元,是1992年的13倍,年均增长22.2%;进口总值12442万美元,是1992年的9倍,年均增长18.8%。1992—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9949万美元。

三、潮州市在广东省内,算得上是怎样的水平呢?

今天我将和你谈谈广东:的地级市潮州市潮州市是潮汕最著名的地级市。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缓慢的生活节奏,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它也是中国,的瓷都,是中国,岭头单丛茶的故乡,华侨人数居全国第一!港澳台同胞重要的祖籍之一。

潮州人最令人不安的是他们非常善于做生意。改革开放以来,潮州走出国门。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李嘉诚!他们的目标是三分幸运,七分努力!特别有商业头脑。在潮州商会的支持下。发展势不可挡。潮州人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基本上建立了今天的大工业。许多潮汕人在广东省的每个角落和中国的主要城市从事商业活动,特别是在香港,出生在潮州,的富豪,占香港的一半。他们不怕吃苦,敢于冒险,世界第一,实事求是,乐于探索。他们以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写下了辉煌的业绩。

潮州人最令人不安的是他们非常善于做生意。改革开放以来,潮州走出国门。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李嘉诚!他们的目标是三分幸运,七分努力!特别有商业头脑。在潮州商会的支持下。发展势不可挡。潮州人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基本上建立了今天的大工业。许多潮汕人在广东省的每个角落和中国的主要城市从事商业活动,特别是在香港,出生在潮州,的富豪,占香港的一半。他们不怕吃苦,敢于冒险,世界第一,实事求是,乐于探索。他们以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写下了辉煌的业绩。

目前,潮州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与中国, 13亿人口相比,1600万潮州人并不算多。但是,如果把视角转到国外,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数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6000万中国人中,潮州,有1400万之多,占近30%。潮州是广东生产富豪最多的城市

然而,潮州,历史上有很多富豪,当地的商会也很强大。为什么潮州的年GDP在全省垫底?基本都是在最后三四个地方徘徊。非常奇怪的现象。富豪,数不胜数,但其国内生产总值排名极低。事实证明,潮州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工业区,因为它相对较小。如果工业不能起来,GDP自然会落后。

然而,潮州政府非常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在各种桥梁维修、道路维修和景点翻新方面投入巨资。目前,潮州市的牌坊街, 广济桥和凤凰公园都是好景点。此外,潮州的高速铁路在过去两年发展迅速,这使得外国人去潮州旅行非常方便。潮州人非常好客。参观潮州,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屠杀顾客的现象!

 如果潮州发展成“网络名人式”旅游城市,其实也不错,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在历史文化遗产的支撑下,在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力会越来越高,游客自然会来这里。最近两年每逢大节日,景区都挤满了人!

2019年,虽然潮州市GDP低于全省,但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51.42亿元,增长6.8%。旅游市场全年持续繁荣,全市旅游收入达到398.25亿元,增长30%。国内外游客2629.47万人次,增长31%。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成绩!这表明,在高铁的带动下,潮州旅游业稳步发展。我想你一定听说过潮汕人吧!你去过潮州吗?你对潮州的印象如何?如果潮州是一个旅游城市,你认为它对你有吸引力吗?

四、汕头哪个区经济好?

经济最好是 澄海 改革开放以来,澄海工业经济发展快速。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如降低地价、电价、规费等,以及优化服务等方面,多方吸引国内外客户到澄海投资兴办实业。同时,鼓励国营、集体、三资、股份制、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一齐上,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全区初步形成以轻型加工业为主体,塑料玩具、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工艺美术、建筑材料等支柱行业相互配套的工业新格局。全区工业企业5600多家,其中宜华集团公司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3家。44种工业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5种产品荣获部优、省优称号,塑料、工艺、玩具、南金等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塑料行业,共拥有塑料生产企业近千家(注册),从业人员近十万人,仅自动、半自动注塑机达1万台(套),生产塑料玩具、塑料工艺、塑料日用品、塑料配件、塑料建材五大类产品,年创值20多亿元,被国内外称为塑料城。 专业镇—— 东里镇(广东省五金工具专业镇)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位于潮、澄、饶三市交界处,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突出。东里镇是汕头市澄海区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潮汕地区的著名侨乡,镇内的道路、水、电、通讯、环保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投资环境十分优良,是全国500个城镇示范点之一。 东里镇现有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近1000家,并己逐步形成五金制品作业、针织服装漂染行业、工艺玩具行业、橡塑行业、印刷包装行业等五大重点行业,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五金制品行业。2005年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五金制品专业镇。 莲下镇(广东省日用化工专业镇) 莲下镇位于汕头市澄海中心城区北侧,南靠韩江支流莲阳河,东临南海,西倚凤鸣山,是澄海工业重镇。素有“侨乡”之称,人杰地灵,人文蔚盛,商贾云集。国、省道横贯两翼,不出半小时可直达汕头国际机场、汕头港、澄海莱芜码头、汕头火车站,区位优势尤为突出。现辖30个行政村,人口10.61万人。区域面积56.0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9.31平方公里,被列为广东省中心镇。2006年被省科技厅定为省日用化工专业镇。连年来先后被国家省部委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广东省“先进乡镇党委”、“文明村镇”、“文明示范镇”、“乡镇企业百强镇”等荣誉称号。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莲下镇委镇政府本着“科技兴镇,工业强镇”发展思路,致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几年,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园区规划和建设、特式产业的培植和发展彰显了工业重镇的位置。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65.6亿元;税出1.42亿元。业已呈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日用化工、木制品、工艺玩具、造纸印刷包装、毛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几大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 日用化工是近几年异军突起发展迅速的行业,现在大小企业80多家。广东名臣化妆品有限公司是其中的姣姣者,其“蒂花之秀”化妆品、日用洗涤品系列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家免检产品”。企业正发挥着龙头带动的社会效应。发展中的莲下日用化工工业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色:产品种类繁多、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硬件配套上档次、己形成生产社会化产业链: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莲下现在打造特色专业镇的同时,正描绘着科技创新三年发展规划,致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凤翔街道(广东省玩具专业镇) 澄华街道(广东省毛衫专业镇) 盐鸿镇(汕头市包装材料专业镇) 农业 澄海农业素以精耕细作著称,有“种田如绣花”美誉,是著名的农业高产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澄海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搞平整改土,兴修水利。先后建成了五大联围防洪防潮大堤和6个灌区的灌溉排水系统,兴建四座桥闸,保水调节水位,实现排灌自流化。 韩江堤围全面达到二十年一遇的设防标准,部分达到五十年一遇的设防标准;海堤具备抗击十一级台风加暴潮的能力。早在1957年,澄海就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亩产千斤县,荣获“粮食亩产量甲全国”的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全面活跃了农村经济。 粮食再创高产,1989年稻谷年平均亩产1075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高产超吨谷的县份,199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的称号。此后经努力,连续十二年保持亩产“吨谷市(县)”的殊荣。年蔬菜种植面积24.73万亩,总产量72.35万吨;水果种植面积4万多亩,总产量4.98万吨;“三鸟”饲养量2295.18万只,生猪饲养量23.88万头;水产养殖面积4.6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09万吨。全区水产、水果、禽畜、蔬菜“四大基地”总收入26.4亿元。樟林林檎、新澄西瓜、莱芜紫菜、白沙狮头鹅等澄海农特产品驰名海内外。 外引内联 改革开放以来,澄海区充分利用侨乡的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外引内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区共引进香港、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到澄海落户。兴办三资企业475家,来料加工企业31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02亿美元。投资项目涉及服装、工艺、毛织、化工、塑胶、食品及餐旅业、房产开发等20多个行业。在引进的项目中,工业项目占80%以上。 建成了泛海木业有限公司、华翔塑胶有限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骨干龙头企业。在做好外资引进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内地大中城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交流与经济协作。目前,澄海已同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商贸旅游 澄海区按照“大市场、大商品、大流通”的思路,以建设专业市场和多功综合市场为重点,先后新建扩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专业性综合性集贸市场。全区共拥有水产、塑料、服装、蔬菜、水果、粮食等专业综合市场50个,经营总面积47.75万平方米。这些市场连结全区村镇,面向全国,既较好地服务了当地群众生活,又增强了当地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辐射功能。 澄海塑料专业市场,经营几百个系列近万个品种的塑料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2000年成交额17.25亿元,比1980年增长13.5倍;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11亿元,比1980年增长31倍。与此同时,澄海区利用毗邻特区、靠近港澳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大力组织产品出口。至2004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9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4.37亿美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873倍和10.4倍。 澄海区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宾馆、招待所、旅社60家,其中已评为二星级的2家,相当于二星级的4家,三星级的1家,四星级的1家;客房约1712间,床位3036张。此外,还有营业性歌舞厅67家。 目前澄海旅游资源已经初步开发利用,较有规模的景区共有5处。即:莱芜旅游区、陈慈黉故居、郑王衣冠墓、塔山风景区和冠山风景区。2004年澄海区共接待来澄旅游人数98.8万人次,各旅行社组团外出旅游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亿元。目前,共有旅游企业8家,各旅行社已开办国内旅游线路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