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美药业300亿不翼而飞牵出“帮凶”:别让广发证券跑了
康美药业(维权)300亿元现金不翼而飞,全市场为止震惊。
这些年的投资者什么没见过,獐子岛(维权)的扇贝都能长腿,可如此规模巨大、堂而皇之的财务事故,事后公司却还能镇定的以“会计差错”来搪塞质疑,这是前所未有的。
“公司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
作为一种公开市场建制,A股从不是一个可以裸奔的场所,上市公司的一切重大动作,都要有券商、会计、律所这些第三方机构来背书的。
如此重大的财务事故,中介机构干什么去了,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证监会去年就开始对康美药业进行调查,上个周末,会计师事务所正中珠江也被立案。
可时至今日,还有一位可能是康美药业事件中最重要的主角,不但没有受到追责,更没发出任何声音。
那就是广发证券。
一)默契之交
广发证券是康美药业的“老朋友”了。
18年前康美药业上市时,保荐券商就是广发证券。
但细数两家公司深度交好的起源,要追溯到中信证券对广发证券的那起收购案。
2004年,中信证券突然发起股东要约收购。
一时间,广发证券上下如临大敌。这并不奇怪,与万科类似,广发证券是一家股权结构分散、无实控人企业,一旦遭遇龙头收购,管理层大权必然旁落。
于是广发证券内部想到了一个方法,其动员2000多名员工集资设立了一家持股平台“吉富投资”,火速买下了12.55%的外部股份,加上辽宁成大、吉林敖东这些盟友助阵,广发成功抵御了来自中信的突袭。
看似事态已经平息,但这场“员工护盘行动”却为广发证券两年后的借壳上市买下隐患。
因为吉富投资无论在持股人数超过200人还是受让程序上先斩后奏,都触及了法律底线,必须限期清理。
于是,有四家公司成为这些广发员工股的接盘方。康美药业副董事长许冬瑾创设的“普宁市信宏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受让了6200万股,成为其中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吉富投资持有的这些员工股,是广发证券对抗中信收购的利器,如果不是过命的交情,又怎敢拱手出让。
不仅如此,吉富投资转让这些员工股时,居然是以2元多的每股净资产来定价转让的,当时A股牛市汹汹,券商股动辄出现数倍溢价。
所以这四家公司的“低价受让”,也难免让市场质疑这场交易背后,是康美药业们为广发员工股提供的代持。
而自此之后,康美药业开启了疯狂融资模式,从2006年至2019年的13年间,康美药业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入高达430.14亿元,平均每年达33.09亿元;在此前的2001年至2005年间,这个年均额只有2.35亿元。
提供这一切的正是广发证券。
从2006年至2019年的13年间,广发证券为康美药业提供的融资工具可谓五花八门,涵盖了公开增发、定增、配股、公司债、可转债、优先股等,合计规模高达252.55亿元,占康美药业同期筹资净现金流入总额的接近6成。
以上统计都只是公开市场融资,这还不包括早年的1000万元委托贷款和后来出现的多笔质押融资。
统计显示,康美药业大股东康美实业2014年以来在广发证券及其资管子公司处实现了多达33次股票质押,为康美药业大股东提供以康美药业为质押的33次,涉及质押股票规模近40亿股。
广发证券助力康美药业融资一览
这种深度绑定关系,可不是谁想拥有就能拥有的。
二)纵容之恶
帮忙融资只是一个维度,广发和康美间的暧昧关系却远不止此:
康美家族旗下的投资公司,投资了广发证券保荐的多个项目。
康美的一名高管,通过定增成为广发证券的间接股东。
广发证券投行部的前员工,常年在康美担任董事和顾问。
接盘广发员工股后的2007年,康美药业获得广发证券子公司广发基金10%的股权。
这笔股权在今年1月份又被广发证券回购,康美药业通过12年的持股一举获得超过8亿元的投资收益。
广发和康美的关系,到今天康美事件的爆发,无疑向资本市场提出了一个伦理难题。
那就是中介机构公司关系可以好到一个什么程度,有怎样的边界。
当超出这个边界时,中介机构还算是“中介”,还具有独立性吗?
明眼人知道,在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中,中介机构很多时候不止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能勤勉尽责的疏忽者,而是出谋划策、竭尽全力帮甲方擦屁股的始作俑者。
在广发和康美的关系上,这种已经突破中介机构独立性底线的存在已经成为一张明牌,几乎是市场中的公开秘密。
可这种关系,已经不止一次逃脱了决策者的问责与制裁。
2012年,康美药业被曝存在十多亿元的虚增资产,出具“无虚增结论”的广发证券就曾被市场质疑“不具有独立性、适当性”,但此事最终却因证监局一句“广发证券调查符合法律规定”没了下文。
纵容之下,必有甚恶。
面对今天康美药业300亿现金的“差错”,广发证券随之出具的督导报告书仍然对其坚定力挺:
“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的情形”
不仅如此,这份报告书落款处居然没有日期,如此问题已不是首次出现,2017年的督导报告里,广发证券同样没写日期。
不知两家公司的合作关系是否也包括“我盖好章,你拿去用”这种极致体验。
说个题外话。
在广发证券的“老朋友”中,康美药业并不是近来唯一不太平的公司。
在担任广发员工股“接盘侠”的四家企业中,一家名为“宜华企业集团”的公司赫然在列,老板刘绍喜更是资本运作的高手。
宜华系旗下的宜化生活同样是广发证券保荐上市的。
如今这家公司的18年年报出现存贷双高、子公司占款、存货激增等异常情况,刚刚才遭到交易所19个连环追问。
回到眼下,康美药业的案件并不能就此了之。
300亿货币资金的虚列非同小可,前后如此巨大的差错更是视上市规则为儿戏,作为医药白马股的典型代表,这个案件的走向不仅关乎无数股民的信任,更将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化建设能否突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关键一局。
证监会已经对正中珠江立了案,这是个好兆头,但广发证券要从中承担何种责任,仍然没有说法。
作为头部券商,广发证券是一家内部人控制公司,自身的组织人事又接受当地领导,无论在证监系统,还是在属地,都具有难以撼动的人脉、资源和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
毫无疑问,必将会出现一股强大的势力在康美药业案上死保广发证券,何况热点频出的资本市场又是极其健忘的。
如果今天放弃了对相关机构的追责,猖狂者又将前赴后继,而买单者将是资本市场和投资者自己。
君不见,市场对万福生科和平安证券的造假记忆十分模糊了。
本文源自融金术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
二、康美药业299.2亿元巨亏之迷踪魅影,会不会赔得倾家荡产?
一天亏近一个亿,康美药业再爆惊天大雷!预亏再增一百多亿,预计去年全年亏损约为244.8亿元到299.2亿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就在4月16日晚间,证监会做出回应,康美药业普通代表人诉讼转换为特别代表人诉讼,乃我国首单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
事涉300亿造假,A股首单中国版集体诉讼第一案来了
康美药业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再爆惊天大雷!康美药业预亏244.8亿元-299.2亿元,其“迷踪魅影”之科幻灵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4月16日晚间,ST康美披露业绩预告更正公告,预计2020年净利润约为亏损244.8亿元至299.2亿元。此前,康美药业预计净亏损为148.5亿元至178.2亿元,也就短短2个多月,亏损额就急剧扩大了一百多亿元,公司将亏损放大的原因,归咎于新冠病毒疫情、资产减值。
其中,ST康美的资产减值计提金额共计超过260亿元,仅“存货”一项,计提金额高达203亿元。让人惊掉下巴的是,此次计提的存货减值,与该公司2019年追溯调整的存货金额竟然有高度相似。 此前突然“消失”的300亿货币资金,被转入“存货”2年之后,借资产减值“一笔勾销”,康美药业放的大雷,令人惊诧不已!
马兴田(右2)、许冬瑾(中)在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
这次,监管层还发函要求康美药业的年审会计师发布专项说明,并表示公司2020年期末净资产预计为负,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截止于4月19日早盘,昔日A股“中药第一股”的ST康美,总市值仅97.49亿元,股价暂时为1.96元/股。
说实在话,假如以ST康美预亏金额最低段的244.8亿元计算,也就意味该公司每天烧掉6706万元;假如还是照此数据计算,扣除康美药业183亿元净资产(假如这个数据是真实的),那就意味着ST康美之净资产为-61亿元。 一年内就将净资产都亏光了,还是个负数,那么有个疑问产生了:2021年ST康美用什么资产来度过危机,如何重获新生呢?
4月15日,ST康美发布《康美药业关于部分中期票据未能按期兑付的公告》,目前康美药业共有8 期中期票据,除了三期是2022年七八九三个月兑付外,其余5期兑付日均在2021年6月底之前。
去年全年亏损额大于总市值,且大约净资产,中票兑付迫近,即便是康美药业无偿划出股权,亏空及债务巨洞也很难填平呀!
康美药业创始人马兴田(中)、许冬瑾(右)夫妇
日前,广州中院发布公告,康美药业由普通代表人诉讼转换为特别代表人诉讼。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A股首单中国版集体诉讼第一案来了,证券集体诉讼制度破冰在广东,长期困扰证券投资者的维权难问题的解决迎来重大转机。
2020年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并施行《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事诉讼法及证券法中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予以细化。法律界认为,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标志着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在我国真正落地。
与之同时,证监会也发布《关于做好投资者保护机构参加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相关工作的通知》。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发布了《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特别代表人诉讼业务规则(试行)》。
此前,普通代表人诉讼的制度虽是存在,但具体实践中少有,有了特别代表人诉讼,也就意味集体诉讼进入了实操阶段,也将提高违规成本。
无论如何,中国版的集体诉讼制度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时,ST康美“首当其冲”,对于其创办人马兴田、许冬瑾夫妇而言,他俩又创造了一个 历史 !集体诉讼,解决了小额多数的受害投资者维权难,对于那些严重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违法者,会不会罚得倾家荡产,让他们赔得倾家荡产,倒逼上市公司强化公司治理,且拭目以待!
ST康美获国资托管,马兴田家族命运如何?
原康美药业副董事长、常务副总裁许冬瑾(右)
康美药业300亿造假一案,仍在发酵之中,中国版集体诉讼第一案指向ST康美,将会产生什么判决结果,且拭目以待。
去年7月,康美药业实控人马兴田在深圳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除了马兴田之外,被同时带走的可能接近10人。
2020年9月2日晚,ST康美(600518.SZ)公告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拟变更为易林投资。在国资托管方“揭阳易林药业投资有限公司”托管下,如何将ST康美回归到正常生产经营轨道上,也是不小的挑战。
康美药业,是一家扎根揭阳、扎根普宁,聚焦中医药主业的上市公司,曾是A股市场中医药龙头股,也曾是广东揭阳及普宁市一张烫金“名片”、“梁柱企业”。公司“不能散”,最好能在跌倒后再次爬起来,毕竟康美药业对于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导向,也包括利税收入都曾做出过积极贡献。
康美药业创始人马兴田
康美药业创始人、前董事长兼总裁马兴田,生于1969年,广东普宁下架山镇碗仔村人。他的妻子、前副董事长、常务副总裁许冬瑾,生于1970年,也是普宁人,是普宁流沙镇人。
被称为“飞起来的药王传奇”,马兴田、许冬瑾家族曾为普宁首富,1997年马兴田和妻子创办康美药业时,年仅28岁。创业仅4年,2001年,康美药业就在上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如此“亲近”资本市场的能力,堪称传奇!曾有人惊叹,康美药业就是为公司上市而生的。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一案,震惊了A股市场,事发后,马兴田、许冬瑾夫妇声称“洗心革面”,今后要聚焦主业,瘦身健体。不过,现在来看,马兴田家族管治下的ST康美,已不是“痛改前非”问题了,公司曝出来这么多问题,作为公司实控人、掌舵人难辞其咎。
马兴田、许冬瑾夫妇
ST康美创始人马兴田、许冬瑾夫妇,年岁还不太大,其家族二代尚未实质走向舞台。
女儿马嘉霖,生于1993年,此前其名字虽出现在创业板盛迅达的股东名单里,但没有担任过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董高监。儿子马佳腾,生于1997年3月,与康美药业同岁。“趣炫网络”冲刺IPO时,他曾因持股12.45%而被列入第三大股东,不过他也没有被推上前台。
康美药业造假案,对马兴田家族代际传承自然会造成深刻影响,影响有多大,尚待观察。
2020年5月,证监会对康美药业违法违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包括马兴田在内公司相关人员也因涉嫌犯罪行为被移送公安机关。
康美药业公司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有预谋、有组织、系统性实施财务造假约300亿,涉案金额巨大,持续时间长,性质特别严重, 社会 影响恶劣,践踏法治,对市场和投资者毫无敬畏之心。中国版集体诉讼第一案锁定康美药业,对于构造资本市场 健康 生态,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指标性意义!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三、康美药业争议涨停:未达信批标准“利好”卡点流出 40万手巨单下场豪赌
康美药业开盘一字涨停,四十余万手封单,令市场大跌眼镜……
康美药业盘前“卡点”传出新闻,称正在加快引入国有企业、国资平台进行对接投资。周末更为瞩目的则是,诸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康美药业不会退市。在一片骂声当中,“利空出尽是利好”的股谚再次应验。
事实上,虽然“康美案”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但康美药业内部似乎波澜不惊。近期不少媒体实地探访康美药业的经营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按部就班的处理着“中药材”,甚至因为有新品上市加班加点工作。虽然“两康”常被同时提及,但二者如今的境遇并不相同。
利空出尽是利好?
昨日晚间,康美药业相关负责人对外回应称,“公司正在加快引入国有企业、国资平台进行对接投资,引进更为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目前各项工作比较顺利有效,后续适时推动落实相关方案。”
而在上周五,尽管证监会通告中罕见严厉斥责“康美药业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财务造假行为,恶意欺骗投资者,影响极为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但从公告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来看,业内人士认为退市的概率正在降低。
毫无意外利好给予了市场“想象空间”,“国资入主康美药业摆脱困境”的剧本应运而生。今日开盘果然市场“涨声”相迎,一字涨停四十余万手封单,6321万资金入场豪赌……
康美药业对金融界表示,确有和国资目前正就投资事宜接洽,强调系“战略投资”,尚未确定包括入股比例在内的具体事项。同时其称,此前未披露相关事项,主要是因为目前尚未达到披露标准。
但以目前敏感的时点和康美药业的现状,监管层或会关注此表态对于股价的后续影响。
国资入场惹争议
此前,多位投行人士、律师对金融界表示康美药业不会退市,在扣除虚增利润后并未触及连续亏损三年的退市条款,而康得新之所以退市正是据此条款。在2018年底,证监会就把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的决定权交给了交易所。
事实上,市场对于退市争议巨大,对于整个资本市场而言退市自然是有着极强的威慑力,遏制上市公司的造假之风。然而每家退市的上市公司背后少则几万、多则一二十万名投资者,退市意味着他们只能通过法律进行索赔时间漫长。不少退市的上市公司实际都已在破产边缘无力赔偿,对于中介机构的追责目前并不完善,仅退市并不能保护投资者。
去年底上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中存在兜底条款,从法规来看对康美药业实施退市并非无据可依。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康得新的退市和康美药业的不退,实际上都是对该《办法》的严格执行,杜绝主观判断不被市场声音左右,对于监管者都是必要的。
但康美药业的市场争议巨大,仅60万元的处罚并不足以平息。有市场人士对金融界表示,如果最后由国资接手康美药业,也不失为一种两全的处置方式。前资深保代王骥跃就认为,去年有不少公司出问题被国资接管的先例,利于保护康美药业的投资者,相对于企业更重要的是惩罚责任人。
但包括多位私募人士在内的市场人士,都对金融界表达了一定质疑,认为无论是出于处置风险的目的,还是看中了康美药业的资产,此时国资出手都与净化市场的呼声并不“融洽”。
目前,“引入国有企业对接投资”的边界并不明确,也有不少律师对于康美药业是否会有后续处罚持保留态度,整体风险仍然存在。
草药界“国家队”?
事实上,尽管从股权上看康美药业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民企,但在中草药领域却堪称“国家队”。
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价格指数的运营权就在康美药业手中,名为“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据介绍还是国内第一个依托大型民营企业编制的全国性价格指数。
然而,该指数的成立背景却颇为“暧昧”。
2009年康美药业曾因爆炒“三七”而在2011年受到国家发改委处罚,当年其囤货“三七”七百多吨,占到了市场总额的20%多,但对外销售加自用总共才一百多吨,剩下全部库存。2010年三七果然供不应求价格高涨,康美药业将囤积的“三七”全部抛售,从中获利了1.2亿元。
彼时更有知情人士称康美药业囤了3000吨的货,比披露的数量还多!进货时最低只有20-30元每公斤,最高也不到100元每公斤。2010年6月时市场上三七的批发价从去年同期的50元/公斤涨了350元/公斤,整整翻了7倍,收益率完爆各路股神。
但是,国家发改委就在对其开出罚单仅一年后,在2012年将该指数的运营权交给了康美药业……
四、2021年康美药业第三季度净赢利多钱?
2021年康美药业第三季度净赢利10个亿。康美药业本月重整进展为收到揭阳中院《决定书》,认可公司债权人委员会的成员组成。目前,公司重整案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康美药业现就公司重整进展情况公告
进展情况:为推进公司的重整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地引入重整投资人,公司于2021年9月30日披露了《康美药业关于公开招募和遴选重整投资人的公告》(公告编号:临2021-074),依据《企业破产法》及相关法律规定面向市场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公司重整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公司将严格按照《股票上市规则》 的相关规定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及时披露相关事项的进展。目前,管理人、公司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正密切沟通协商,积极推进公司重整进程。公司将根据重整工作进展及时披露相关信息,保护各方合法利益。
二、康美药业最新重大利好开始回暖了吗?
康美药业最新风波过后现况。时隔近一年,康美制药在惩治迎来金融诈骗1000亿元方面取得新进展。作为广东省 直辖县级市普宁康美制药有限公司的优秀上市企业,一时间以1000亿市值的良好业绩,贡献1/3的税收收入,成为普宁乃至广东省医药行业的名片,生物医药概念。自2019年8月发布证监会调查结果以来,市场从未停止对康美制药退市的需求。由于三年诈骗1000多亿元,康美药业有限公司在五个月内将其从市值1300亿元的白马股手中斩断,一年内彻底成为资本市场的“过街老鼠”。到目前为止,其股价仍徘徊在2.5元左右,在市值只剩下120亿元。
最重要的是,康美的生产经营本身是正常的,这是康美生存的关键。”据业内人士透露,康美事件“在业内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五、康美药业被谁救了
广药集团有限公司。康美药业是A股市场非常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其巨额财务造假引发的债务申报金额高达435亿元。濒临破产,负债400亿,后由广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其他公司接管,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