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体系结构化指哪几个方面?
结构化教学:
“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究竟什么是结构化研讨
从思维模式看,结构化研讨采用“结构化”的方法,把人们思维的不同阶段划开,克服垂直思维的影响,并保证成员间的平等;用“建设性”的强制规定保证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激发思想,使讨论始终保持正向。而垂直思维习惯使用综合、概括、提升等方法分析问题,喜欢一言一蔽之,常常用一种观点分析一类现象、说明一类问题,得出一种结论。在笔者看来,结构化研讨改变了垂直思维的单向性,增加了“水平思维”的多向性,模糊或缩小“约哈里窗口”中的未知象限,也正由于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必须更多地激发水平思维的产生,水平思维的活跃程度决定了结构化研讨的成败。
什么是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但在头脑中不应该是堆积的。心理学研究已发现,优生和差生的知识组织存在明显差异。优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点按层次排列,而且知识点之间有内在联系,具有结构层次性。
结构:
结构,汉语词汇,读音为jié gòu,意思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建筑物承重部分的构造;构筑;建造等意思。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唐·刘禹锡《白侍郎大尹自河南寄示兼命同作》诗:“结搆疎林下,夤缘曲岸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