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给苏小妹写过一首词(诗)有一句好像是“去年一点相思泪”,求全词,谢谢啦~~~
苏小妹之婚事
苏小妹额头较大,其兄东坡赠诗一首: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无底,流却汪汪两道泉
小妹见后很生气,因东坡脸长胡子大,小妹回赠一首: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未流到鳃边,
口嘴几回无觅处,萋萋芳草掩洞天。
小妹以文章选婿,垂涎小妹美色文采的各未婚青年纷纷填词作赋,拖东坡代为转达美言。方若虚与东坡是老八,东坡居士将其力作先行呈上,小妹阅后批曰:
笔底才华少,腹中滔略无。
居士怪小妹言辞刻薄,有拨老八面子,怎奈白纸黑字已落在方先生稿上,只得模仿阿妹笔法在两句批注后各加一字“有”、“穷”,批注变为:
笔底才华少有,腹中滔略无穷。
将方若虚哄走。Mr.方前脚刚离开,又冲进一奶油小生秦观,气喘吁吁的将其新作捧上,央求东坡居士快转与小妹,此秦君与居士也是把兄弟,东坡自不怠慢。小妹接到稿件定睛一看,乃新填词曲一首: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小妹看罢暗喜:“good good very good!秦君少游正是小奴家心中的白马王子……”小妹自顾情意绵绵的遐想,竟忘了回复。且说东坡与妹子稿后,便回到客厅与少游小兄弟胡侃:“小弟莫要担心少要害怕,阿妹是我看着长大的,她的终身大事我能做一半的主,况且你老弟乃当今风流才子,百代倜傥名士,只可惜与我苏门爷仨同一时代,要不然你可是要纵横一世了”。
秦sir等的着急,不觉跑到了苏小妹的绣楼下嚷嚷:
银灯天,迷雾一片云逐月,云逐月,壁悬新稿,砚留残墨,
无涯思绪衷肠热,投书一去音尘绝,音尘绝,愿君知我,此中心血。
小妹的贴身丫头已知小姐心思,便取一大个西红柿照准秦先生掷去,正中秦sir的额头,溅了秦生一个大红脸,丫头还喊:“吵啥呀你,你中标了,快去准备拜花堂入洞房啊”
洞房之夜,苏小妹将新郎关于门外,命丫环给他三道试题,对对子,答出来,方可入洞房,并美其名曰“入室谈判、准入原则”。新郎官乘着几分酒劲仗着满腹经论怀着对拿西柿砸他脑袋小丫头的不满,冲着丫头不停抖着新郎西服的袖筒:“小把戏啦! 良宵一夜值千金啦! 莫耽搁宝贵时间快出题啦!”
丫头:请听题:
第一题、我家小姐可是 落凡七仙女
秦观:本家少爷曾为 闹海一哪吒
丫头第二题:久慕秦郎假乱真,假乱真时又逢春。
秦观:很简单,这是顶针写法,我对 时又逢春花含玉,春花含玉久慕秦。
丫头第三题:举手推出窗前月
秦观:…… 可怜才高八斗的秦少游竟然一时语塞,想不出合适的对子
正在秦新郎危难之时,选婿活动中落选的方若虚喝的醉熏熏来闹洞房,Mr.方随说落选心中不快,但此君古道热肠,是一活雷峰,况且与少游也是多年的弟兄,兄弟有难,自当拔刀相助,便捡了块石子投到新郎面前的水池中,以便提醒卡壳的新郎。是夜月明星稀,秦生面前池中月亮的影子晃来晃去,被方若虚一石子投入,新郎官茅塞顿开,冲口对曰:
投石冲开水中天
洞房门开,秦少游踱着方步迈入……
若虚懊恼的摇头叹到: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额。。是比较通俗的古文,但是后边。。咋没大有关系?= -
批注苏轼的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熟读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后来由此演化出成语“百读不厌”。苏轼的诗本是强调读书的方法,而成语却着重于所读的书或作品本身的价值了。
“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
前两句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苏轼告诫安惇: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是被格外强调的。这种方法虽然忽视了思考的过程,有些机械,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因此,熟读的过程实际就是感悟的过程。东汉末年董遇,对《老子》和《左传》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请教,他却不肯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读百遍,其意自明。当然,“百回读”只是强调多读,并非一定要读一百遍。阅读的次数和对内容的理解应当是成正比的。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为自己的东西,召之即来,运用自如,在思考问题时,也容易联想,左右逢源。
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在《劝学解》中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读出书中的妙处,就如吃饭时只顾狼吞虎咽一样,虽然填饱了肚子,却不知其中滋味。《南齐书陆澄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陆澄当时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曰:‘陆公,书橱也。’”后来,人们将只知读书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戏称为“书橱”。读书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且应学以致用。而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永远离不开思考的过程。伯乐的儿子按图索骥,结果找到的千里马竟是一只癞蛤蟆。之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主要是因为伯乐的儿子只知机械地照搬书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
“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
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
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