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焉的下一句是什么?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第17条
【注释】: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的人。焉,于加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翻译】: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拓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见贤思齐焉的下一句
“见贤思齐焉”的下一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看见有贤能的人,就想着要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
原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注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赏析
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的观点,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论语》的介绍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谁知道见贤思齐焉下一句是什么?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第17条
注释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的人。焉,于加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翻译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见贤思齐下一句 见贤思齐下一句是什么
1、下一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见贤思齐焉,出自《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
3、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见贤思齐焉的下一句 见贤思齐焉的下一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见贤思齐焉的下一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里仁篇》。
4、【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