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果树科研机构有哪些?

果树栽培属于园艺学科,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果树科研一直是在农事试验场(或农业实验改进所)的园艺科或园艺试验场进行1902年直隶农事试验场成立于保定设有园艺科率先开始进行果树科研工作,1958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果树研究所(见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此后,国家级、省(市、自治区)、地、市级果树研究所或园艺研究所(含果树科研)相继建立。至80年代末,全国各地有果树或园艺、林果等研究单位40多所高等农业院校中设有园艺系的20多个,也结合教学任务从事果树科研工作(见下表)

二、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主要工作是什么?

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的研究所之一,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其前身兴城园艺试验场始建于1934年。1958年3月29日在与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果树研究室合并的基础上建所,直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1970年冬下放陕西,与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合并。1978年迁回辽宁省兴城市,与1973年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兴城果树试验站合并,恢复原建制,仍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张存实。

本所按中国农业科学院确定的任务,以仁果类果树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全国,着重研究解决苹果、梨生产中重大科技问题,同时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加强开发研究。主要进行了苹果、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主要性状鉴定评价研究;苹果、梨、葡萄、西瓜新品种选育及优质丰产关键技术研究;苹果、梨营养生理、光合生理、贮藏生理及产地节能贮藏技术研究;苹果、梨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果树病毒病种类及脱毒技术研究;生物技术及电子计算机在果树上应用技术研究;国内外果树科技情报资料的收集分析、果树发展战略宏观研究。还承担组织、协调全国果树科研工作,如拟订科技规划、国家果树种质圃的规划布局、召集全国果树科技会议等项工作。

1990年该所有科技人员139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1名。全所设有品种资源、生理贮藏、栽培、植保、情报资料5个研究室。有2个试验农场,总面积为141公顷,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苹果、梨圃建在本所,保存苹果、梨、山楂种质资源共约1600份。综合实验室有大型仪器13台(件)。实验温室35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订阅专业外文期刊71种,中文期刊138种,收集保存中文资料(内部文献)205800余份。

1980~1990年,向国外派出访问学者、进修人员及合作研究人员共28人次。先后与美国农业部贝茨维尔农业研究中心果树研究室、波兰果树研究所、保加利亚果树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研究。1986年开始承担培养硕士研究生任务。

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06项(次),其中获奖成果58项,含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5项。获国家级奖的项目是:梨新品种早酥、锦丰(全国科技大会奖,1978年);苹果树腐烂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8年);红香蕉苹果产地贮藏系列技术研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9年)。

编辑出版果树专业期刊有《中国果树》(季刊)、《中国果树科技文摘》(年集)。组织国内著名果树专家编著了《中国果树栽培学》(第一版)、《中国果树病虫志》、参加主编《中国果树栽培学》(第二版)。由本所科技人员编著的专著主要有《东北的梨》、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树志》、《苹果主要品种彩色图谱》、《梨主要品种彩色图谱》、《葡萄品种》、《梨树品种》、《苹果修剪技术》、《果树营养诊断》、《苹果、梨、葡萄病虫害防治》、《苹果园病虫综合治理》等。此外还编写、出版了苹果、梨、葡萄、西瓜等树种普及性技术丛书。

三、中国果树如何区划?

以中国自然地理特点及果树对生态条件的适应程度为依据,而划分的果树带或生产区域。是中国农业区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地理条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果树生产不仅受自然因子所制约,同时,也受人为的改造、调整和控制所影响。通过全面评价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分析各地果树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各地发展果树生产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特点、生产潜力与问题,遵循农业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才能科学地制定果树区划或主要果树生产区域。正确的果树区划,揭示了果树与自然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调整果树发展结构与布局,建设果品生产基地,开展果树引种和品种选育以及制定果树规范化生产技术措施的重要科学依据。因而,对于果树生产的发展,以至果树科研方面都有非常实际的重要意义。

区划的原则

果树区(带)的划分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果树诸方面的因素。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①果树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如地理位置(纬度、海拔高度等)类似,生产技术水平的相近;②自然生态条件的异同。综合考虑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等条件。特别是要考虑到水、热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对果树生长期长短、越冬性及花芽分化等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的重大影响;③果树生产的特点,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的相对一致;④照顾到县(市)级行政区划的基本完整。此外,由于地理上的连续性,在进行区划时,相邻地区常有重叠的情况,允许有不典型地带的出现。

进行区划时除综合考虑全部生态条件的综合效应,以及这种综合效应与果树之间的协调关系之外,还要考虑果树的组成、结构、更替和适应性。以及技术水平、社会条件、种植历史等因素。

果树区(带)的命名是以适应范围和果树类别的二段命名法。中国果树区(带)可划分为8个果树带。

中国自然果树区(带)以适应范围和果树类别的二段命名法可划分为8个果树带;耐寒落叶果树带

位于中国东北部,介于41°N~50°N之间,即沈阳以北至黑龙江的黑河。年平均气温0.5~7.3℃,1月平均气温-13.0~-23.5℃,7月平均气温22.8~24.9℃,绝对最低气温-33.1~-45.2℃;年降水量472.7~729.9毫米;无霜期125~150天。生长期内的水、热条件均可满足一般落叶果树生长结果的要求,但生长期短,休眠期中气温与湿度太低,对果树越冬十分不利。

主要果树为:小苹果、秋子梨、李、杏、山楂、榛子、越橘、山葡萄、树莓、醋栗、穗醋栗等。在小气候较好的地方,可匍匐栽培苹果,防寒栽培葡萄。根据此带的自然条件,其南部可发展秋子梨、小苹果、山楂、李及杏;其北部可发展小苹果、李、树莓、醋栗、草莓、越橘、山葡萄等。在栽培上注意防寒并选育抗寒优质品种。

干旱落叶果树带

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承德、怀来及北京怀柔以北,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甘肃兰州、青海西宁以北地区。界限内年降水量一般低于300毫米,很少有超过400毫米的地方;年平均气温6.9~10.8℃,1月平均气温-6.2~-12.6℃,7月平均为18.7~27.2℃(吐鲁番为32.7℃),绝对最低气温为-22.5~-31.8℃,绝对最高38.0~48.1℃;无霜期150天以上。

分布最广的果树为杏、梨,其次为沙果、槟子、海棠,再次为葡萄。此外,桃、苹果、洋梨、李、核桃、枣、石榴、无花果、扁桃和阿月浑子等也有一定数量的栽培。新疆伊犁地区至今尚有苹果、核桃、杏的野生林。因此在新疆可因地制宜发展各种落叶果树,并可作为葡萄干及仁用杏生产基地。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下游民和、尖扎地区等可发展仁果类果树。

温带落叶果树带

中国最大的果树生产区域,主要落叶果树均在此带内集中生产。其界限在干旱落叶果树带和耐寒落叶果树带以南,青藏高原落叶果树带以东,南沿为33°30N,即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包括辽宁南部、西部,河北、山东、山西、甘肃、江苏和安徽部分、河南中、北部,陕西中、北部以及四川西北部。年降水量自郑州向西,其南界,大约与750毫米等雨量线相合;西北部偏少,如山西清徐为450毫米左右;东南偏高,江苏赣榆952.6毫米,多数在600~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15℃,1月平均气温为-7.6~0.5℃,7月平均气温23.6~29.7℃,绝对最低-15~-29.5℃;无霜期200天左右。光、热资源丰富,冬季冻害较少。

栽培最多的果树为:苹果、梨、枣、柿、葡萄、杏、桃、板栗、山楂等;核桃、石榴、银杏、樱桃等也有较多栽培;落叶果树的资源也极丰富。在利用老基地、开辟西北黄土高原、西南高山地带继续发展苹果生产的同时,在沿海宜大力发展甜樱桃、洋梨、无花果、草莓等水果;华北平原及黄河故道的沙荒碱地可发展梨、枣和葡萄;山区则宜发展板栗、核桃、杏、柿等干果;交通方便、城市、工矿、郊区可发展桃等多种水果。

温带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

由温带落叶果树带向南,至30°N线左右。其南界东起浙江钱塘江,西经江西上饶、南昌,湖南岳阳,沿长江西北行至湖北宜昌,再西经四川苍溪、茂县,而至汉源一线。年平均气温为15.0~18.6℃,1月平均气温0.3~5.1℃,7月平均气温约28℃,绝对最低气温-5.9~-13.8℃;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689.5~1320毫米);无霜期250~300天。

本带内仍以落叶果树为主,主要树种有:桃、梨、枣、柿、李、樱桃、板栗、石榴等,苹果、山核桃也有少量生产栽培。此外,还有部分常绿果树:如柑橘、梅、枇杷、杨梅、香榧等。重点可发展桃、柑橘、李、梨、樱桃等果树,柑橘应选择小气候温和地区并选用抗寒品种,桃应逐步转向以加工品种为主。

亚热带常绿果树带

常绿果树的重要生产基地。位于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以南,东起台湾的台中向西经福建的泉州、漳州,再经广东潮汕、佛冈至广西梧州、桂平,西至云南开远、临沧,南界大致在23°N左右。年平均气温17~22℃,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4℃,7月平均气温约28℃,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3~-4℃;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无霜期300~350天。

本带内,亚热带常绿果树最丰富,大宗为柑橘、龙眼、荔枝、枇杷、橄榄和杨梅;热带果树如菠萝、香蕉;落叶果树中沙梨、枣、柿、李、板栗等均有少量栽培。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甜橙主要生产基地,荔枝、龙眼也宜相应发展。

热带常绿果树带

中国境内23°30′N线以南各地,包括台湾、海南及南海诸岛。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1月平均气温13.5~17℃,7月平均气温约28℃,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1℃;年降水量1500~2100毫米;全年无霜。

本带主要栽培热带果树,以香蕉、菠萝为主,尚有番木瓜、杧果、树菠萝、黄皮、番荔枝、椰子、人心果、油梨、韶子(红毛丹)等少量栽培。发展重点为菠萝和香蕉。

云贵高原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

以贵州全部、云南绝大部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北),以及四川凉山州。海拔一般在1500~2000米之间。各地气候条件和果树分布明显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表现出垂直分布规律。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气温高、终年无霜,雨量充沛,栽培着热带果树,如香蕉、菠萝、杧果、椰子、番荔枝、番木瓜等果树;800~1000米地带为亚热带果树栽培区,有柑橘、荔枝、龙眼、枇杷、石榴;海拔1300米以上则为温带落叶果树,如苹果、梨、桃、李、核桃、板栗等,往往同一县内可栽培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果树。此带云、贵、川三省交界的1500~1800米地带在发展优质苹果方面有一定的潜力,梨及桃也可适当发展;其他低海拔地带则以发展柑橘、香蕉、菠萝、荔枝等为主。

青藏高原落叶果树带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包括西藏全部、青海绝大部和四川昌都地区,海拔多数在4000米以上,为高寒草原区,气候寒冷、干燥。有野生的光核桃等少量果树。大部栽培果树主要分布在青、藏的河谷地带,栽培着少量的苹果、桃、核桃、李、杏等。西藏东南部2000米以下低海拔的河谷中,还有少量亚热带和落叶果树栽培,如柑橘、梨、枇杷、石榴、葡萄等。其中核桃、早中熟苹果、桃、杏等果树有一定发展潜力。

中国西部地势复杂,垂直分布有明显影响,上述果树带常出现交错分布的状况(图1)。

图1主要果树生产区划

在中国影响单一果树生产的地理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过低的温度导致冬季冻害致死,为其北限;低温不足于满足其休眠则为其南限;而常绿果的南限则以有效积温的高限为依据,过高则生长过旺,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此外,降水、日照、土壤等也有一定影响。

苹果生产区划

生产栽培除以苹果为主外,还包括小苹果、沙果、槟子等。其中小苹果抗寒性最强,分布于北部高寒地区。按目前的自然分布,可概分为以下7区:①极北高寒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一部分、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南部。年平均气温低于6℃,绝对最低气温可达-30℃以下。只有少量中、小苹果栽培。②北、西部干寒区。包括吉林西南部,辽宁西北部,西经长城内外一线,沿河西走廊至新疆伊犁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边缘;还包括青海湟水下游各县及西藏山南地区。特点是低温、少雨,年平均温度7~8℃,冬季低于-20℃的持续天数超过24天以上,但1月平均气温一般不低于-14℃。苹果的早中熟品种可正常生长,偏北地带有时有部分冻害。③西北冷凉半干区。包括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山西、陕西中部,宁夏、甘肃东南部,四川阿坝、甘孜两州。年平均气温8~11℃,6月至8月平均气温仅20~22℃,年降水量600毫米上下。苹果栽培于陕甘宁晋的海拔1000~1500米,四川境内为1500~2500米地区,品质优良。④渤海湾温凉半湿润区。华北平原滨海部分,36°N~40°N之间,是苹果生产老产区。包括辽南、辽西,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以山东鲁中山地为其南界。年平均气温9~13℃,6月至8月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650~800毫米,日照充足,适于苹果生长发育,是中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⑤中部温润区。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迄陕西宝鸡,东部为黄河故道和淮河以北地区,西部为秦岭北麓的渭河滩地,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也属此区。年平均气温多数在13~15℃之间,1月平均气温已高于0℃,6月至8月平均气温常在25℃以上,年降水量大于700毫米。苹果生长季长,有利于早期丰产,但成熟偏早,品质较差。⑥西南高山凉湿区。包括云贵高原,西藏东南部河谷地带,四川的凉山州,广西百色地区。温度年差小,日差大,垂直分布明显,1月平均气温2~9℃,6月至8月平均气温为20℃左右,雨量充沛,干湿季节较明显。苹果多栽培于1500~2700米之间,成熟早,色泽好。⑦南部暖湿区。凡长江以南地区(除四川盆地外),多为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5~17℃以上,6月至8月平均气温高达26~28℃,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苹果在个别小气候较适宜区有零星栽培,如浙江湖州、金华,福建政和,湖北兴山,湖南永顺等地,在海拔600~800米以上一般尚能正常生长,低海拔处只能少量栽培早熟品种(图2)。

图2梨生产区划

梨原产中国,种类多,分布广。主要栽培种有白梨、沙梨、秋子梨与洋梨。梨的生产区划主要有两个气象要素,即温度与降水。白梨适应范围的年平均气温为8.5~14.0℃,1月平均气温-10℃以上,其南限为年平均15℃以上地区。沙梨适应范围的年平均气温为15~23℃,1月平均气温不小于-10℃。秋子梨最耐寒(-30~-35℃),适宜栽培的年平均气温为8.6~13℃,1月平均气温为-4~-18℃,其南限为年平均气温13℃以上地区。洋梨适宜范围的年平均气温10~13℃,1月平均气温不小于-8℃,年平均温度高于15℃的地区则不适宜生产栽培。对需水量而言,沙梨最需水,适应于年降水1000~1800毫米的地区;白梨、洋梨则适应于600~900毫米的地区;秋子梨可适于500~700毫米的地区。白梨、沙梨、秋子梨及西洋梨的种植区分为:①黄河流域以北、沿长城内外,为秋子梨与白梨混交区,而以白梨为主;此线以北则为秋子梨栽培区。②黄河流域以南至长江流域以北,则为沙梨和白梨栽培混交区,以沙梨为主;黄河流域则为白梨主要栽培区(图3)。③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为沙梨主栽区(图4)。④辽东、胶东两半岛则为洋梨主要栽培区;黄河故道、新疆也有少量分布。

柑橘生产区划

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象条件是制约柑橘生产栽培的主要因素。低温常造成柑橘不同器官的冻害,-8~-9℃为柑橘生存的临界低温;而花蕾、果实则不耐-2~-3℃的低温。积温对品质有重要的影响,甜橙需在≥10℃年积温5000~8000℃;蕉柑在年积温7000~8000℃时,品质最好,积温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获得好的品质,秋、冬季高温还影响着色。柑橘需年降水量约在1000毫米以上:如年内分布不匀,仍需灌溉。晚秋与冬季日照长短,对品质尤有重要影响。根据生态条件对柑橘的适宜程度可划分为:①最适宜区。无冻害,丰产、稳产、优质,能充分表现优良品种的固有特性。②适宜区。基本无冻害,即仅对当年略有影响;正常年份果实色泽好,优质,耐贮藏,惟含酸量较高。③次适宜区。5~10年间有1~4级冻害发生,1~2年内可恢复正常,果实含糖低、含酸高,品质稍差,但外观好。在次适宜区也可由于高温影响,而生长过旺,花果较少,果皮较粗、色浅、风味偏淡。

柑橘种类、品种繁多,抗寒、耐热的程度也不同,根据生产上推广的优良品种,以及砧木的耐寒力和砧穗适宜组合,生产区划可分为:①华南丘陵平原甜橙、宽皮柑橘主栽区。包括沿海丘陵平原柳橙、新会橙、蕉柑亚区和华南中北部丘陵甜橙良种亚区。②南岭和闽浙沿海低山丘陵甜橙、宽皮柑橘主产区。③江南丘陵宽皮柑橘主产区。④四川盆地甜橙、宽皮柑橘主产区。包括:长江上游和泯、沱、金沙、嘉陵四江中下游低山锦橙亚区,岷、沱、嘉陵三江中上游低山甜橙和宽皮柑橘良种亚区和盆地边缘丘陵和盆壁低山温州蜜橘亚区。⑤云贵高原中低山和干热河谷柑橘混合区。⑥亚热带北缘边缘柑橘混合区(图5)。

图3

图4桃原产中国西部,栽培历史悠久,各地已形成独特的地方品种群,按品种类群集中栽培的分布为主可分为:①西北高旱桃区。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是桃的原生地。年降水量250毫米左右,绝对最低气温在-20℃以下,无霜期150天以上,但有时有晚霜为害。本区种质资源丰富,甘肃桃、新疆桃、毛桃有大片野生群落。中国著名黄桃,集中于此区。白桃为北方桃系,汁少味甘,肉质致密,耐贮运。南疆盛产李光桃,甜仁桃。②华北平原桃区。除华北大平原外,还包括辽南、辽西及苏皖北部。年平均气温10~15℃,年降水700~900毫米,年日照2400~3000小时,无霜期200天左右。根据气候差异,又可分为大陆性亚区、海洋性亚区及暖温带亚区(黄河故道南北)。是中国北方桃的主要经济栽培区,著名品种有肥城佛桃、深州蜜桃、五月红、春蜜等。城市近郊栽培南方水蜜桃的早中熟品种表现良好,70年代起,罐藏黄桃也有所增长。③长江流域温湿桃区。处于长江两岸,包括苏南、浙北、上海、皖南、赣北、湘北、湖北大部及成都平原、汉中盆地。是暖湿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15℃,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日照较少,一般为1350~2200小时。是南方桃品种群的主要产区,尤以水蜜桃、蟠桃久负盛名,如玉露、白花水蜜、上海水蜜、白凤、陈圃蟠桃、撒红花蟠桃等。硬肉桃较少栽培。城市近郊多向早熟品种发展,罐藏黄桃也大面积成片栽培。④云贵高原桃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纬度低,海拔高,垂直分布显著,桃树多栽培于1500米左右半山区。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暖干旱,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左右。以云南分布较广,多数桃、粮间作,是中国西南黄桃主要分布区。著名品种有呈贡黄离核、大金蛋、黄心桃、波斯桃等;白桃有二早桃、草白桃、泸定香桃等。⑤青藏高寒桃区。包括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系高寒地带,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年日照>2500小时,桃树栽植于海拔2600米以下。属硬肉桃区系。⑤东北寒地桃区,41°N以北,小气候较好的地方,有桃树的少量匍匐栽培,吉林延边有耐-30℃低温的毛桃。

图5。

四、中国果树是啥

《中国果树》创刊于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主办的果树技术期刊,据2020年3月31日《中国果树》编辑部官网显示,《中国果树》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有顾问6人、委员52人、编辑3人。

中国果树是啥

《中国果树》主要报道中国果树生产和科研新成果及进展,交流果树生产先进技术,提供中国国外果树科技信息,普及果树科技知识。

《中国果树》设有试验研究、试验简报、经验交流、专题综述、调查报告、生产建议、实验技术与方法、国外果树科技、来稿选登等栏目。

据2020年3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果树》共出版文献7747篇,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果树》文献量为3951篇。

五、中国果树业如何发展?

f中国是世界果树生产大国之一。果品达50余种之多(见果树业)。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8年中国水果总产1843万吨,较1979~1981年平均产量885.7万吨增长108%,居于世界水果总产第5位:1988年干果总产42.6万吨,较1979~1981年平均产量39.1万吨增长8.2%,居于世界干果总产第3位。

中国在水果生产中,除李、杏、水浆果、山楂、梅、枇杷、杨梅等特产果树和热带、亚热带果树外,以苹果、梨、柑橘为大宗,其中苹果434.4万吨,梨472.1万吨,柑橘256万吨,香蕉183万吨,葡萄79.2万吨,菠萝48.5万吨,柿73.3万吨,枣52万吨,荔枝11.9万吨,龙眼7.97万吨。在干果生产中主要有核桃、板栗,其次有榛、香榧、山核桃、银杏和杏仁等。

苹果产区主要集中在邻近渤海湾的山东、辽宁、河北等省,沿黄河故道的豫东、鲁西南、皖北和苏北等地,秦岭北麓的豫西、关中等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渭北、陇中、青海、宁夏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冷凉高地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梨主要产区集中在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山西、甘肃、新疆、安徽、江苏、四川栽培也较多。葡萄主要在新疆、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山西、安徽、江苏等省(自治区)有较多的栽培。枣的集中产区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柿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柑橘的主要产区在广东、四川、广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等省(自治区)。香蕉集中产区有台湾、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荔枝主要产区在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省(自治区)。龙眼主产于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贵州等省(自治区)。菠萝的产区在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自治区)。1988年、1989年各省(自治区)、市主要果树栽培面积(见表1、表2)。1988年1989年各省(自治区)、市主要果品产量列于表3和表4。

由表3、表4可见:无论1988年或1989年,广东由于香蕉和柑橘产量剧增,其果的产量一跃而为全国各省(自治区)之冠。

表1

表2

表2

表3

表4

表5

表5

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