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崤山位于哪?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 崤山或称三崤山、二崤山。《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为青岗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崤山又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登崤山北眺,黄河谷深流急,蔚为壮观。 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约谷深委。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崤函"之地,自春秋时代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例如秦、晋崤之战。成语"鸡鸣狗盗"中的"鸡鸣"即源于函谷关。相传战国时期,孟尝君一行逃离秦国,到达关下正值半夜时分,当时秦法规定函谷关"日入则闭,鸡鸣始开"。随行食客有善口技者,仿鸡鸣,关内群鸡鸣和。关吏遂开启关门,孟尝君一行得以出关。相传老子入关时,守关官员请教经学。老子连夜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秦汉时期,函谷关是关中、关外的界线。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于是汉武帝"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置弘农县",使杨仆成为"关内人"。 崤山中有南、北二崤道,亦称南陵、北陵。南陵有夏后皋之墓,北陵有周文王避风雨台遗址。《括地志》记载:"文王所避风雨,即东崤山,在夏后皋墓北十里许。其山幽深可荫,有回溪阪,行者畏之。"崤山中还有太初宫、鸡鸣台、瞻紫楼等名胜古迹和风景点。
希望采纳
二、崤山和函谷关在什么地方啊?
崤山,以古崤县得名,又称嵚崟山、肴山,古代地名,在河南省西部,洛宁县西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天下“九塞”之一。两千多年来,崤函地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扩展资料:
函谷关地址考
名叫函谷关的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史称旧关;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史称新关。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函谷关,一般指的是旧关,即秦关。
西汉建立后,天下统一,承平日久。函谷关的地位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汉初置关都尉守关。汉武帝刘彻时期,楼台将军杨仆平定了南越国,立下大功的他并没有要求别的奖励,而是提出要做一个函谷关内人,杨仆是河南新安人,当时在关外(这个要求类似于要求皇帝给他和他的家乡一个首都户口)
汉武帝听从杨仆的要求,但皇帝并不是把新安人全迁到首都去,而是“徙故关于新安东界(今河南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治弘农郡。”就是下令把旧关城东移到新安县东,也就是把旧关秦关向东移了300华里左右。从而才有了新旧函谷关的来历。
而新关位于崤山东端,虽然也有控制交通的作用,但重要性已经远远比不上旧时的秦关函谷关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函谷关
三、崤山在哪里?
崤山位于河南灵宝县东南,乃秦岭 东段山脉,自东北斜向西南,地形十分险要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
崤山或称三崤山、二崤山。《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为青岗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崤山又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登崤山北眺,黄河谷深流急,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