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景点排行榜前十名
惠州旅游景点:惠州植物园、双月湾、海洲岛、范和村、巽寮湾、大亚湾、龙门温泉。
1、双月湾
双月湾位于惠东平海镇。双月湾共分两湾,左湾水平如镜,右湾波涛汹涌。沙滩连绵20公里,雄奇壮观,几乎见不到人为开发的痕迹。沙滩宽约200米。
海水清澈见底,海底平坦舒缓,离岸200米,人们还可在海中站立,堪称一绝。洁白的弧形沙滩,沙质幼细,晶莹洁净。摩托车、小汽车在沙滩上行驶尤如海上行车,乐趣无穷。
2、海洲岛
盐洲岛是惠州市唯一的一个海岛镇,仍保留原汁原味的渔耕生活,村内静谧人少。这里有原生态的海滨风光,珍贵的红树林及活泼灵动的白鹭,风光旖旎,受到摄影爱好者的衷爱。
岛上还有着一座风车山,群峰连绵,遍布山野的白色风车高耸入云。这里的海鲜大餐不容错过,海产种类丰富,新鲜肥美。
3、范和村
范和村位于大亚湾东南部的古村,约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具有600年历史的“村中有围,围中有村”的村落,更是凸显古村落的建筑价值,范和村的罗冈围古围村、清代古戏台、圣旨牌匾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
适合自驾和骑行的人士,去巽寮湾路上顺道去看看,一个最淳朴的古村,尚未被商业化开发,村里有许多的客家围屋、适合拍老建筑与环境人像。
惠州发展旅游业有什么优势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在服务业中占据先导地位,是永不过时的朝阳产业,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旅游业对惠城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
1、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促经济快速发展客观要求。作为朝阳产业,旅游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带动效应明显和直接的特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公布,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元收入,相关行业就间接增加4633元收入;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个从业人员,相关产业就增加5个人员的就业机会。在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拓宽我区就业渠道的必然选择。
2、发展旅游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国际旅游消费年均增长6.7%,是世界财富年均增长率的2倍,到2020年,全球每年将有16亿人跨国旅游,国际旅游总收入可达2万亿美元。2004年,惠城区本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5.8%,与珠三角其他一些发达县(区)相比,惠城区第三产业的总量和比重仍然偏小偏低,如广州天河区同期的比重为74.6%,佛山的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的同期比重分别为36.3%、40.8%、38.7%,珠海市香洲区的同期比重则为48.4%,因此,力促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做大做强第三产业,保证惠城区向更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更高级的经济形态迈进,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3、发展旅游业可以提高惠城的品位与城市知名度。旅游业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大使,也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知名度高不高,与旅游业是否发达有直接关系。惠城区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观光、文化交流与对外开放,从而提高惠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知名度,塑造具有活力和开放的城市形象。
一、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1、旅游消费充分带动了社会消费。2004年,惠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518万元,同比增长20.9%,其中旅游消费的贡献功不可没。据初步统计,2004年惠城区住宿业营业收入总计达46339万元,其中旅游饭店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3911万元,占整个住宿业营业收入的73.2%;旅游饭店的客房收入达12918万元,占整个住宿业客房收入的76.5%,客房数以及床位数分别达到4577个和8327个。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惠城区住宿餐饮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快速增长的生力军。
2、旅游形式以观光悠闲度假游为主。以西湖为中心、以白鹭湖、中洲塔、摩天轮、东江为主线的观光悠闲度假游构成了惠城区旅游观光的主线。东江滨江风景带、白鹭湖旅游度假区、汤泉度假区、矮陂镇金鹅温泉度假区等则是惠城区旅游观光的新亮点,北部则有芦岚、矮陂、横沥等镇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
3、结合地域本土文化,旅游开发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惠城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客家、广府、潮汕等多种文化揉合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以每年一次的惠州美食嘉年华为例,美食嘉年华与东江饮食文化充分结合,充分展示城市特色,进一步弘扬东江美食文化、丰富惠州旅游品牌、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了惠城区及惠州市的知名度。
据初步统计,2005年第二届美食嘉年华共吸引了130多家企业进场参展,外地参展商覆盖了全国近20个省(市、区)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7家境外饮食企业,荟萃了1200多种美食,参与观众及海内外游客总数30多万人次。美食嘉年华期间,全市主要旅店全部爆满,旅游区点人流如织,有力地拉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要素。在本次设展的130多个摊位中,明火展位70家、啤酒饮料厂商2家、生活精品10家、包装食品39家。展示展销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中外美食和食品及生活用品展示展销,在精品美食馆集中展示了东江菜系的代表作。据初步统计,美食嘉年华期间,30万人次的进场人数比首届的10万人次增加了2倍多;馆内外展位直接销售额较去年的640多万元有较大增长,各参展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参展企业档次较高,来源较广,天悦大酒店、西湖宾馆、麦科特大酒店、金世纪大酒店、惠州宾馆、海湖大酒店等星级酒店均参展。美食嘉年华期间庞大的人流有力刺激了消费,为我市酒店、旅游区点、旅行社、餐馆、茶馆、商场、咖啡厅、出租车等行业增加了丰厚的收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相关要素人气旺盛,业务量大幅度增长。以旅游饭店为例,五一黄金周期间,各主要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超过90%,部分饭店高达97%以上。参展的展馆内直接销售额平均每天都在万元以上。
3、接待游客以国内旅游者为主,2003年惠城区全年共接待过夜旅游人数86.15万人次,其中接待国际游客4.06万人次,分别占全市的31.7%、67.3%。惠阳、惠东、博罗、龙门和大亚湾接待过夜旅游人数分别占全市的15.5%、13.4%、9.6%、25.5%、4.2%。与全市其他兄弟县(区)相比,惠城区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居于全市前列,成为全市对外的重要窗口。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与本市其他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县(区)相比,惠城区现有旅游景观资源略显劣势。在全市知名的11个风景区中,惠东4个、龙门2个、博罗2个,大亚湾1个,惠城区2个。尽管从知名风景区数量上接近全市各县(区)的平均水平,但惠城区大部分旅游景点都集中在市区内,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可以借助市区内便利的交通条件,不利的是大多数游客都倾向于海滨度假区和温泉,而喧闹市区内的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则明显不及前者。
2、市区内部分游览景点经营状况不乐观。因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曾经门庭若市的老旅游景点游人数锐减。如原本游客如织的市区飞鹅公园如今每天接待的游人寥寥可数,今年1-8月,该公园的门票收入仅有5000元,尚不足以支撑公园的日常管理费用。门票收入的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更加难以为继。而设施的不完善又导致了游人数和门票收入的不足。
3、潜在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做到物尽其用,惠城区内还有丰富的潜在资源可开发为创造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单从显性的旅游风景区来看,惠城区的旅游资源禀赋与其他县(区)相比,的确不占优势。但惠城区作为惠府所在地,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客家、广府、潮汕等多种文化特性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别具特色的东坡、东江、东征、东纵等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开发成为独树一帜的惠城旅游精品,创造无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惠城旅游精品的决策建议
1、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惠城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把旅游开发和资源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旅游业建立在发掘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惠城区旅游业的现状,提供与其他地区具有差异化的特色旅游服务。充分挖掘旅游景观,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促进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突出重点,搞好规划和建设。要把旅游业纳入市区和各镇的发展规划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休闲观光结合起来,整体优化,高效利用。加强宏观控制与指导,各级政府与旅游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协调。
3、增加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投入,发挥政府主导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能光靠政府大包大揽,因此,要积极创造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的发展格局,广开资金,广开源路,保证旅游开发投资来源的多元化。制订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及外资投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搞好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和活力,把旅游业作为发展惠城区的第三产业的重点做大做强。
4、以独特的惠城文化为重点,加强宣传包装,做大做强惠城旅游市场。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等旅游优势并不能自动产生效益,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旅游营销,才能转化成旅游价值甚至经济效益,“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惠城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培育旅游市场,使游客选择惠城区作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5、努力打造以西湖、白鹭湖、中洲塔、摩天轮、东江(东江夜游)为主线的观光悠闲度假游一体化路线。惠城区旅游业的正确定位就是要突出惠州“四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特色。一是以文化大舞台为载体,向市内外游客宣传惠州“四东”文化和客家文化,增加市区的吸引力;二是通过弘扬惠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永葆吸引力。
6、充分利用惠城区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契机,完善市区内的交通配套设施,吸引外来游客购物消费,促使惠城区内销式的商贸流通业向外向型转变,打造惠城“购物天堂”。旅游购物街和风味美食街的定位从建筑风格到经营项目都要突出惠州的客家文化特色,以经营惠城土特产品、民间工艺、文化产品、特色美食、风味小食为主,兼营一些其它特色商品和美食。一是要丰富市场,方便游客购物和餐饮。二是要打造购物和东江美食品牌,通过旅游购物和风味美食街,把惠州旅游、文化、美食产品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
7、结合新划入乡镇的具体镇情,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带。发展芦岚、矮陂、横沥等镇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对矮陂金鹅温泉度假村等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做好跟踪服务,促使项目早日投入使用,通过北部山区镇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山区镇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平衡镇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
谁能介绍一下广东惠洲的情况?
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是广东省重点发展地区,现辖两区、三县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2万。惠州历史悠久,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传承,素有"岭南名郡"之称。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典型的农业经济地区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一类重点城市,成为广东省沿海新兴工业城市和珠三角后起之秀,以及华南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经济发展态势强劲。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积极培育壮大石化和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惠州已成为国家级石化基地,中海壳牌项目年产乙烯80万吨,今年将扩产到100万吨;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已正式投产,即将建设规模为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的二期项目。作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惠州现有电子信息企业1000多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话机、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和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最近,总投资32亿元的TCL液晶模组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投资90亿元的OLED光电项目签约落户,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更高端发展。产业优势推动惠州经济高速增长,2004-2007年,惠州GDP年均增长达16.2%,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仍然实现了11.5%的增长,总量达1290亿元,跃居广东省第6位,进入国务院政策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前50强排行榜,跻身《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全球经济增速最快城市第8位。今年一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逆势增长,GDP增长8.2%,增幅居珠三角第二位。
--对外开放成就显著。长期以来,惠州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吸引内外资项目在惠州发展,大胆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内、外源经济比翼齐飞,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目前,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就有26家在惠州投资。索尼、LG、飞利浦等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纷纷到惠州设厂,中海壳牌、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等项目落户惠州,奠定了惠州百年发展格局。1988-2008年,惠州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85.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7.3亿美元。最近两年,惠州签约投资总额达2000亿元,今年4月份召开的招商引资推介会又签约投资达1500多亿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充分体现惠州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外贸出口额在"三资"企业的带动下,迅速扩大,2008年达180亿美元,居全省第七位。
--双宜城市魅力彰显。惠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带动城市建设从沿江城市向沿海港口城市迈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现代化立体大交通格局,目前已开通的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270多公里,成为广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地级市,还有8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或即将动工。全长97公里,总投资253亿元的惠莞城际轨道项目已动工建设。生态环境在珠三角名列前茅,在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连续5年位居第二,去年跃居第一;森林覆盖率达59.2%,空气质量长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东江干流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国家一至二类标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相融,拥有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15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如今,惠州已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并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珠三角东部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城市和最适宜投资创业、居住生活的城市之一。
--文明风尚深入人心。多年来,惠州"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今年初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实现了两个"提前5年",即城市的发展进程提前5年,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前5年跨进先进行列。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成为惠州市民自觉践行的价值理念;"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城市品格正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认同和共鸣。惠州政务环境优良,政府服务优质、高效,在2006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报告》中,惠州的政府效率排名第一,显示出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今年初,国家颁布《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惠州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惠州正以落实《纲要》为动力,按照"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五大基地"建设战略,促进惠州发展全面升格,成为珠三角地区新的增长极。
--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加快大亚湾石化区建设,将石化区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推进投资442亿元的中海油二期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壮大石化中下游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竞争力。到2012年,达到2200万吨炼油、200万吨乙烯的规模,2020年具备40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的规模,最终建成与荷兰鹿特丹、新加坡裕廊相媲美的世界级石化基地。
--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TCL液晶模组项目为龙头,加快液晶产业园建设,扶持TCL、德赛等大企业集团的产业升级,帮助纳伟仕、雷士照明等一批成长型的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在液晶平板显示、移动通信、LED光电照明和显示、数字家庭等四大领域有新突破。到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将实现2400亿元产值、500亿元增加值,最终进入全球信息化应用先进城市行列。
--建设广东省清洁能源基地。惠州建成或在建的重大能源项目有LNG电厂、国华热电联供、平海电厂、象头山抽水蓄能电站等,我们正加快在建能源项目和配套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省天然气输气管网惠州干线建设,积极筹建核电项目和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库,筹备沿海风力发电项目。到2012年将形成超过1200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成为广东省主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地。
--建设粤港澳地区休闲度假基地。围绕建设"休闲惠州o度假胜地",突出生态特色,实施涵括三大基地、五大品牌、十条精品线路的"3510工程"。重点建设罗浮山、南昆山、稔平半岛旅游景区,三年内将在惠东金海湾建设5-6家五星级酒店,形成环大亚湾五星级酒店群,打造顶级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力争到2012年,全市建成4A级景区10家,5A级景区4家,五星级酒店1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实现180亿元旅游总收入,打造珠三角最具竞争力的休闲度假基地。
--建设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致富、中心镇发展提速、村企共建示范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十大工程,推动城乡统筹升级,全力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市。
惠州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分别是哪里?
惠州旅游景点排名前十:梅州坪山梯田、韶关罗坑大草原、潮州凤凰天池、清远油菜花海、韶关九峰桃花、清远南岗瑶寨、巽寮湾、大亚湾、肇庆广宁竹海、龙门温泉。
1、清远南岗瑶寨
南岗千年瑶寨位于广东清远市连南县城西南27公里处,面积159亩,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也是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南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
现居住在山寨的瑶民,主要有邓、唐、盘、房四个氏族。他们在明代时就建立了民主选举的“瑶老制”,并形成了神圣而严厉的“习惯法”,严格管理山寨。现古寨只保留了200余人和368幢明清时期的古宅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
2、肇庆广宁竹海
竹海大观旅游区内翠竹绵延浩如烟海,构成一幅气势雄伟,景色奇特的天然竹林美景。全年四季均可观竹,构成四景: 春看竹雾、夏赏竹绿、秋览竹浪、冬观竹翠。
3、梅州坪山梯田
坪山梯田旅游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广东大埔县大东镇,毗邻福建。坪山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然生态优美。
广东省惠州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之一,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从唐到近代的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其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寓 居惠州三年写下一些反映当地物产和他在当地的生活的诗歌,孙中山、周恩来曾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 惠州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有900多处,属景点高密度分布区,并具有资源多样性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有6处。 早在十年前,惠州已进入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综合实力50强”的行列,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 改革开放30年来,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培育出TCL、德赛、华阳集团等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及侨兴、富绅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 2008年惠州GDP达到1290亿元,越过人均3000美元这一国际上划分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分界线。惠州为供给港蔬菜、生猪的主要生产基地。形成了“2+4”的工业支柱产业格局,即数码、石化两大支柱和服装、制鞋、水泥和汽车及零部件的四个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 2009年,惠州GDP达到1410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7%,同时,惠州财政收入101.5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预计2010年GDP将超1700亿。 2002年11月,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外方投资者是世界著名的英荷壳牌有限公司,于2005年正式投产。该项目的上马建设,将给惠州带来600-1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当前的惠州政通人和,蓄势待发。把惠州建设成为文明生态城市,并逐步夺取“中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及“国际花园城市”的荣誉称号。
惠州经济发展现状是什么?
2020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221.79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9.09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34.36亿元,同比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68.33亿元,同比增长1.2%。
第一产业
2019年,惠州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5.29万亩,增长0.9%;粮食总产量58.61万吨,增长4.5%;蔬菜总产量315.95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量87.69万吨,增长0.2%。
全年肉类总产量16.33万吨,下降9.5%。其中,猪肉产量8.85万吨,下降15.4%;禽肉产量7.12万吨,下降1.3%。全年水产品产量15.81万吨,增长0.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88万吨,下降5.4%;淡水产品产量8.93万吨,增长4.7%。
第二产业
2019年,惠州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9家。高新技术企业1322家,净增217家;R&D投入占比提高到2.4%。上规模企业净增450家。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分行业看,电子行业增长1%;石化行业下降3.9%;汽车行业下降0.4%。分企业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2.0%;国有控股企业下降0.8%。民营企业增长11.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下降0.1%,其中内销产值增长5.2%;出口交货值下降10.7%。内外销比例为70:30。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6.9%、41.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6.9%,实现利润总额281.07亿元,下降18.0%。
第三产业
2020年4月27日,国务院同意在惠州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1、国内贸易
2019年,惠州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9.53亿元,增长8.2%。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81.28亿元,增长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8.25亿元,增长5.8%。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1466.98亿元,增长8.3%;餐饮收入132.55亿元,增长6.4%。
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类增长12.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增长11.6%,化妆品类增长25.3%,金银珠宝类增长4.5%,日用品类增长9.8%,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4.5%;
书报杂志类增长2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4%,中西药品类增长27.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8%,通讯器材类增长68.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7.2%,汽车类下降2.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4.1%、
2、对外经济
2019年, 惠州市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709.74亿元,下降18.7%。其中,出口1821.74亿元,下降17.5%;进口888.01亿元,下降21.1%。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933.73亿元。
从出口市场看,2019年主要出口市场的占比分别为:香港27.9%、韩国10.6%、美国20.5%、欧盟11.8%、东盟8.8%、日本3.4%,这六大市场占比合计83.1%。全年共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390宗,下降80.6%;
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65.76亿元,下降8.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4.25亿元,增长1.2%。年末全市工商登记外商企业实有8989家(不含分支机构等)。其中,香港5457家;台湾、英属维尔京群岛、萨摩亚合计670家;韩国139家;美国62家;日本57家;欧洲42家。
3、金融和保险业
2019年末惠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558.61亿元,增长6.3%。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149.81亿元,增长5.3%。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848.89亿元,增长19.7%。
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5588.31亿元,增长20.2%。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60家(含分支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5.80亿元,增长11.3%。
其中,寿险保费收入93.30亿元,增长13.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5.66亿元,增长19.5%;财产险保费收入46.84亿元,增长1.6%。支付各类保险赔款45.40亿元,下降5.7%。
4、旅游业
2019年博罗、龙门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南昆山入选省级旅游度假区。2019年末惠州市共有A级景区35个,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1个。
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541万人次,增长11.0%。接待住宿游客2731.5万人次,增长11.9%,其中国内游客2992.94万人次,增长22.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70亿元,增长13.6%,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06984万美元,同比增长2.3%。
地理
惠州市在珠江三角洲东端。惠州市南端有稔平半岛,夹在深圳大亚湾、汕尾红海湾之间。
惠州市东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南海大亚湾相邻,与香港隔海相望,西部与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广州市接壤,北部与广东省韶关市毗邻。
惠州市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3°51′至115°28′,北纬22°24′至23°57′,东西宽约152公里,南北长约128公里。惠州市的陆地面积为1.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4520平方公里。
惠州市北部以山地居多,东部和南部为丘陵台地,东江沿岸和南部沿海有极小面积的平原。惠州的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1337米,另有海拔1,000 米以上的山峰13座;
如罗浮山的飞云顶(海拨1281米)、白马山(海拨1256米)、南昆山的天堂顶(海拨1210米)等,这13座山峰及其从属的山脉包围在惠州行政区划的边界上,形成一个周边高,逐渐向南部沿海开口的簸箕形地形,而在此地形的中部,则多为花岗岩和红色砂岩构成的丘陵台地。
惠州市全境有大小河流20多条,较大的河流有东江和东江的支流西枝江、增江(又称为龙门河)。有湖泊和大小水库约130个,较大的有西湖、白盆珠水库、天堂山水库、显冈水库、花树下水库、角洞水库、水东陂水库等。
惠州市南部靠海,海岸线长223.6公里,有大亚湾(和深圳市共有)和巽寮湾两个较大的海湾,有上百个大小岛屿。
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宜人。惠州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3小时。
年平均气温为19.5℃-22.2℃。全年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8.3℃,全年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13.0℃。年平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2000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4月和9月,占全年的82.5%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