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纪念品专家有哪些
邓涛(Deng Tao):中国著名旅游纪念品专家,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他主张城市宣传的多样性,擅长把城市文化植入到旅游纪念品中,在旅游纪念品创意过程中又创造了城市文化。他作为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特许礼品总策划,负责其全部产品的创意及开发,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有100款设计作品被中国第一个以会展为主题的博物馆——杭州西博会博物馆收藏并专题展出,其个人近五年均作为中国业界唯一人选入选《中国商业年鉴》业界名人,国内外著名媒体对他进行过多次专访,被中国多个著名旅游县、市政府聘为专家顾问,已成为这些城市宣传乃至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他在国家级《中国商业年鉴》2006年刊上发表的有关论文如下:
我国旅游纪念品开发ABC
——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特许礼品总策划
杭州万科礼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邓涛
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融入到我国的旅游纪念品中,可以形成我国旅游发展的优势产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中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发展迅猛,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速度却相形见绌。旅游纪念品是地方旅游开发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最具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的利润增长点,是实现旅游经济增长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的关键。
有旅游,就要有旅游纪念品。世界各国著名旅游胜地都有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耳坠及建筑模型、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模型、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匙扣、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小瓷鞋” “小风车”、日本东京的和服娃娃,韩国汉城的朝鲜小腰鼓等等,每一个旅游纪念品都留下了这个城市的浓烈情调和鲜明的特色,是一个地方文化和风物的缩影,使人睹物思情、难以忘怀,因而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就像结婚要有钻戒作为纪念一样,旅游也要有物的东西证明曾到此一游。作为一次旅游经历只是曾经拥有,而带回家的旅游纪念品则是天长地久,看到它,就会想起一个地方,想起一段往事。
旅游是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相关要素组成,其中前三项属于基本的旅行活动,能体现旅游本质的,主要是游览、购物和娱乐等活动。他们唇齿相依、互为链动、共同发展。以前旅游业基本上是门票经济,随着旅游从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发展,娱乐、购物等支出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上升。据统计,“购物”的收入占整个旅游业收入的国际标准是30%,以购物而闻名的中国香港竟可达到60%,在中国大陆约占20%。而“购物”又是主要的并以纪念品为首选。由此可见,旅游纪念品不仅是宣传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而且是旅游业的一颗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一项调查显示,75%以上游客因买不到心仪的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或空手折返、或随意买个东西凑数而感到美中不足,甚至有虚有此行之感。有外宾问:“难道中国几十年只有大红结卖吗?”现在全国旅游景点中便携价廉的中国特色纪念品极度匮乏,游中国有钱花不出。有专家指出:好的旅游纪念品就要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样,根植于本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深厚的文化意蕴。比如在悉尼,那些用长毛绒做成的澳洲袋鼠,以及将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湾大桥做主题的摄影与绘画作品;在韩国济州岛的国家火山公园,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是用火山石做成的各种工艺品等等。
那么,什么是旅游纪念品呢?
我国旅游纪念品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它带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便于携带,做工精细,创意新颖,包装要拿得出手。
各地的旅游纪念品可以按下列思路进行开发设计:
1.以当地旅游自然风光及建筑物、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民俗风情、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等为题材进行产品设计,如杭州的“三潭印月”、北京的“长城” “故宫”、西安的“兵马俑”、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等,都可以作为当地旅游纪念品的题材。
2.以当地现成的原料进行产品生产设计,如:南京的雨花石、宜兴的紫砂壶、无锡泥人、鞍山的岫岩玉雕等等。
3.以当地特有的传统工艺进行产品开发,而这种传统工艺又是经过长期积累的一种文化精粹,如:天津的“泥人张”,杭州的“王星记扇子”和“张小泉剪刀”、苏州的“双面绣”、洛阳的“唐三彩”等等。
现有旅游纪念品的品种可归纳为:
建筑模型、明信片、钥匙扣(链)、雕像、工艺摆件、冰箱贴、茶杯垫、打火机、T恤衫、太阳帽、雨伞、毛绒玩具、各种小刀(裁纸刀、水果刀)、扑克牌、徽章、各种首饰及车挂、镜子、工艺定时器、书签、扇子、纪念手表、杯子、旅行水壶、各种笔、纪念币、文物复制品以及当地传统产品等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避免豪华、昂贵,最好的旅游纪念品往往是原始古朴又有地方特色的小东西。
目前,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相当滞后,产品雷同,缺乏特色,不少地方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土特产”的层次上。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培育缺乏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制,缺乏从市场、资金、服务等多方面的政府指导和扶植,缺乏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总之,单靠企业的作为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是形不成气候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模式。
各地政府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当地《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规划》,由政府权威机构建立协调机制,从市场、资金、服务等方面指导和扶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旅游纪念品研发基地。
2.发挥专业公司特长
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特长,选择在创意、研发、加工、营销等方面具有整体优势的专业礼品公司主导当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让这批业务精、实力强、理念新的专业公司做开发旅游纪念品的带头羊。
3.政府在开发资金上给予支持
旅游纪念品既然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宣传这个城市的一种手段,也是政府增加税收和就业的一条途径,而且市场需求也明摆在那里,那么政府是不是可以从财政上支持这个产业呢?对于研发难度大、投入模具费用大的旅游纪念品,政府可以给予补贴资金,“论功行赏”。所拨资金可以分为:研发资金和优秀产品奖励两个阶段,即事前和事后拨款,以考核实效,鼓励再开发。
4.加大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力度
通过政府协调,组织旅游网点、旅行社团队及政府有关部门采购等方式进行旅游纪念品的行销。通过旅游纪念品相关会展、设计评奖、媒体报道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支持旅游纪念品的销售。甚至可以鼓励龙头企业在旅游景点建立旅游纪念品连锁专卖店,统一门面、统一货源、统一价格。
5.保护产品原创权,政府实行监管
由政府负责为旅游纪念品原创权提供法律保障,并加大市场监督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从而保护了企业开发旅游纪念品的积极性。
6.通过有影响力的城市活动,来带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如政府主办的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会,都将带动当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销售。
总之,根据有些城市的经验和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现状,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需要各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会将为全国各地带来大量的国际游客,加上国内已经成熟的黄金周经济,发展我国旅游纪念品产业、实现旅游经济增长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已迫在眉睫。
当代福文化专家名人有哪些?
福文化学术专家观同,他以传播福文化为己任,致力于中国传统福文化的传承和新时代社会价值应用的探索与和实践。他通过多年研究和总结,创建了以“写福、送福、说福、解福”为理念的福文化传播体系。从福字起源、文化内涵、历史传承、社会形态到新时代文化价值和福文化IP的创新应用、以及文旅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学术与应用方案,为中国传统福文化融入时代语境、价值传承,起到了示范和引领。
观同对中国福文化的内涵阐释和见解主张,被诸多相关领域文章转载或被百科词条引用;聘担任多家企业机构的传统文化顾问、福文化IP文创专家。
文化旅游产业的专家评述
“文化旅游产业”微信公众平台创办人崔俊超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中,金融是最重要的短板,现有金融政策亟需完善,应将文化金融作为中国建设金融强国、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顶层设计,打通壁垒,通过金融改革扶持文化产业,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引擎。 微信公众平台文化旅游产业创办人崔俊超指出,中国经济到了转折期,变革不是简单的产业层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过去拉动增长的一系列引擎都逐渐熄火,制造业、投资、出口、基建纷纷下滑,人口红利也在消失。下一个30年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的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后,群众生活从温饱转向小康,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远多于过去。过去30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层面,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增长则要靠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健康等产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崔俊超认为,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文化有所诉求,并且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灵魂,我们在为人文旅游资源做旅游规划时,要将当地的文化和现代的休闲形式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出的产品才是活的旅游产品,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文化旅游。从而产生文化和旅游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阐述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从而使文化旅游带动了一、二、三产的发展,在消费上起到了乘数效应。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旅游产业。而文化旅游产业从属于创意、创新产业,必将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产业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旅游专家?
刘思敏,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者。现任中国旅游报首席评论员、高级记者;社会学博士;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旅游卫视特约评论员等。刘思敏博士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观察与研究,从社会视角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的焦点问题。
国内知名的旅游规划大师?
南刚: 保继刚
汉族,1964出生,云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在中山大学地理系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2001年成为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ourism Studies 会员。主要研究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编著的《旅游地理学》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主持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主持湖北省、桂林市、苏州市、黄山市等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北虎: 吴必虎
男,江苏省阜宁县人,1962年生。吴必虎教授是北大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的创始人,目前在北大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旅游规划咨询专家、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户外游憩空间与旅游规划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院长
中原: 原 群
国家旅游局5A景区评审专家,河南电视台旅游总策划,中国旅游联盟秘书长,国家旅游局专家团策划组组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旅游经济学教授,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湖北省旅游发展顾问,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策划协会、《质量时报》评选为:“中国十大策划专家”。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中国策划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旅游策划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