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翻译分类为哪些
国际旅游促销或旅游信息服务都离不开翻译“旅游翻译,由于其特殊性、多样性与复杂性,仍不为我们翻译工作者所熟悉和掌握。”(黄友义, 2007)旅游业具有带动、促进众多行业发展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承担着建立跨文化沟通和理解的历史使命,开展旅游翻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学术意义。
一、旅游翻译:定义与实践
陈刚教授对旅游翻译作了以下定义:旅游翻译应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专业翻译。概括地说,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的更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2004: 59)。这个定义较为准确、全面体现了旅游翻译实践的特点和理论依托。依据旅游翻译自身的特点,陈刚教授对这个“专业翻译”进行了以下分类:
1.翻译手段分类:导译;口译(视传、交传、同传);笔译;机器翻译。
2.语言和符号分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
3.译出语/译出文本和译入语/译入文本分类:本族语—外族语;外族语—本族语。
4.翻译题材分类:专业翻译;一般性翻译;文学翻译。
5.翻译方式分类:全译;部分翻译:节译、摘译、阐译、改译、编译、参译、译述、综述/译、译写等。
6.旅游翻译者分类:7.职业性质分类;机构翻译;旅行社职业翻译;旅行社全职导游;旅行社兼职导游;自由职业导游。工作区域(或业务范围)分类:旅行社职业翻译;地方导译;全程导译;定点导游;国际导游。(2004: 60-63)
对于旅游翻译题材、体裁分类,陈刚教授重点指出了导游翻译所涉及导译内容与形式,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从宏观层面来看旅游翻译的功能、方法、工作业态、文本类别,不难发现他们都是事实存在于旅游促销和信息服务的大系统中,共存互动,相辅相成。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促销和信息服务无不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指导。“整合营销传播是指将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进行的一元化整合。整合营销传播一方面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于营销活动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使企业能够将统一的传播资讯以整合的形式最有效地传达给目标消费群体或个人。其主旨是以通过企业与顾客的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沟通满足顾客信息需求,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实现促销宣传的低成本化,以高强冲击力形成促销高潮,实现企业促销和营销战术和战略目标。”(跃驰咨询网, 2007)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旅游业的应用不仅影响了“文本”内容、语言风格的选择,还使原本联系相对比较疏远的印刷和广电媒介为载体的文本内容与功能在企业营销大目标前提下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协调一致,构成疏而不漏的立体传播网络体系。全球化语境下的旅游翻译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指导下关注的不再是个别语句、语篇,还高度关注实现旅游信息服务、共同的营销大目标,关注不同功能的动态旅游信息和静态旅游信息系统,及其内部的各个语篇的功能和具体目的间的关联。构成旅游业的促销或信息服务系统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
1.动态旅游信息(口译):导游、谈判、解说、咨询、导购、会议口译(交传、同传)、演出、人员推销、咨询、旅游顾问、乘务、电话、专题活动、形象代言、驾驶员等。
2.静态旅游信息(笔译):导游图、交通图、旅游指南、景点介绍、画册、产品目录、活动宣传品、广告、新闻、菜单、招贴/海报、纪念品、交通工具、公示语、城市导向、商场导购、国情、音带、录象带、影片、幻灯片、网络、会展、节事/专题、电子邮件、直邮、BBS、博客、手机短信、专栏、专刊、杂志、电子导游、电子显示(屏)、光盘、游客中心等。
旅游业的属性包括:依据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具体功能,分为1.启迪性; 2.教育性; 3.信息性; 4.休闲性; 5.促销性; 6.公关性。
依据旅游促销信息服务提供的区域/目标市场分为1.海外/客源地; 2.国内/目的地。
依据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分为1.国际机构;2.区域机构; 3.国家机构; 4.省市机构; 5.地区机构;6.企业机构; 7.景区机构; 8.行业机构; 9.媒体机构;10.旅游者等。
依据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业类别分为1.政府;2.组织; 3.企业; 4.个人。
依据信息服务的对象类别分为1.直接为旅游者服务; 2.间接为旅游者服务。
依据信息服务的周期类别分为1.长期; 2.中长期; 3.中期; 4.中近期; 5.近期; 6.短期; 7.瞬时。
依据信息服务内容的精确度类别分为1.高度精准; 2.精准; 3.基本准确; 4.宽泛; 5.泛泛。
依据信息服务方式分为1.公开, 2.隐蔽。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内部类别的细分遵循了这样
一个原则就是以服务对象———旅游者为核心。正是这个特定的消费群体的构成呈多元性,需求呈多样性,旅游信息的题材和体裁形式几乎包括了翻译实践者接触的绝大多数形式。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采用也就不会是某种,或某几种。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旅游信息两大系统分支,各功能信息载体,各信息提供机构依据旅游市场发展程度和旅游者需求特点提供信息服务;动态和静态旅游信息两大系统分支之间,各功能信息载体之间,各信息提供机构之间协调互补,构成旅游信息服务的宏观和微观网络体系,满足不同文化背景、消费取向、消费阶段的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文化和信息需求。在旅游产业运作和经营过程中企业间、政府间、企业和政府间、行业间、国际组织间的交流都需要翻译人员前赴后继。既然“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有继续不断扩大的趋势,旅游翻译的实践领域也会越来越宽广。
二、旅游翻译:地位与角色
既然何谓“翻译”的辩论仍在进行,那么“旅游翻译”的地位和角色自然也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旅游翻译”完全可以同文学翻译一样继续其“自由职业”的生涯。“旅游翻译”也可以占据一隅,在旅游经营机构或政府组织中接受上司的安排、差遣,在本族语———外族语,外族语———本族语,译出语/译出文本和译入语/译入文本间继续笔耕口播。“旅游翻译”还可以受雇于专门翻译服务公司,直接服务于特定旅游企业或机构。旅游翻译人员的业态可以是“自己说了算”,但是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他们实际都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方式服务于一个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因参与者个人的素质、企业管理水平、国家发达程度不同而效率不同。负责任,懂营销的旅游翻译不仅在这个大系统中从字句、篇章层面进行具体的文本转换,还从全球市场格局、国家和企业发展目标、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旅游者认知和消费特点、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务信息的互补协调角度审时度势,进行跨文化交际旅游传播。
“旅游翻译”的理想业态应是旅游信息服务提供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应当参与到整合营销传播从策划提出到评估总结的每一步运作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无私”,“忘我”,还要忽略“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食人主义”、操纵、阐释等理念的影响,实时、实事求是。只有这样,翻译的作品才可能符合整体促销或信息服务的预设目的,适应目标市场通行题材规范,高度关注受众或特定旅游者群体的文化、思维和消费习惯,“旅游翻译”才能实现跨文化精准传播。
目前,在广告公司、公关公司、传播公司工作的翻译人员正以不同以往的方式参与广告文案策划,品牌的转换,新闻的译写,宣传卡的编译。旅游的国际促销推广和信息服务投入极大,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所期待的市场回报也就极高;旅游的国际促销推广和信息服务广泛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信息覆盖迅速且广大,为此,积极的和消极的反馈也就迅速而强烈;旅游的国际促销推广和信息服务跨地区、跨文化、跨国家进行,对文化的敏感度和适应度要求等同本族文化;旅游的国际促销推广和信息服务在竞争激烈的异地市场和本土市场同时进行,既要运筹帷幄,用兵千里,也要统筹全局,决胜城前;翻译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双语素质、组织与协调水平、单兵作战与团队合作能力都应是上上乘的。“委托人”聘请旅游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完全是基于自己对异域文化、语境、消费群体的了解有限,对“形象目标”和“利润目标最优化的追求,并不刻意要求翻译人员“转达”或“阐释”他们的只言片语。旅游翻译人员要为企业的“形象目标”、“利润目标”最优化的追求和旅游消费者的最大满足尽心竭力,传播沟通。
三、旅游翻译:原则与标准
方梦之教授最近撰文提出了“达旨�6�1循规�6�1共喻———应用翻译三原则”,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应用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是近几年来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一大进步。林克难教授对实用翻译提出“看、易、写”的翻译原则,丁衡祁教授对公示语翻译提出“模仿—借用—创新”的翻译模式,杨清平提出“目的指导下的功能原则与规范原则”。这些翻译模式或原则的提出都有积极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方教授受到以上研究和严复翻译思想的启示,提出应用翻译的“达旨—循规—喻人三原则”,以在更大范围上提高对应用翻译实践和研究的适用性,提高理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循规———遵循译入语规范;共喻———使人明白畅晓.三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方梦之, 2007)
方教授提出应用翻译的“达旨—循规—喻人”三原则把目前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所应关照的几大要素聚合在一起,“三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实际就是动态管理翻译实践和质量的基本原则。旅游翻译实践的多样性,翻译人员背景的多样性,促销和传播目标的多样性、交际传播目标的具体精确性要求不仅有原则性的翻译标准,还需要可操作性的实施标准。旅游翻译实践不同于单一的文学翻译,或科技翻译,或时政翻译,或外事翻译,译文质量因委托方期待高低,资金投入多寡,时间周期长短,译者资历深浅,管理水平高低,支持条件优劣,受众特点变化等要素决定翻译的质量检验标准是动态的,是与市场的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另外,值得认真思考的是应用于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翻译标准可以是相对恒定的,划一的;而翻译实践中,现实中采用的翻译标准则是动态的,可操作的,定性定量的,以客户/委托者或受众/消费者/旅游者满意度为评估尺度的。借鉴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策划模式,遵循应用翻译的“达旨—循规—喻人”三原则,旅游翻译标准可以细化为有可操作性的Translation Brie,f将经整合营销传播调研了解到的目标市场的宏观、微观文化、语境因素,特定目标受众文化特点、心理状态、语言风格,可实现的具体的项目、策划的目的约定,各具体的项目、策划之间的关系、联系,不同文本使用的传播媒介的优势特点等呈献给译者,在严格的程序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措施保障下,使译者精确锁定“目标”,生产出市场需要的、受众满意的、委托者期待的译作来;承担起MatchMaker,Mediator和Communicator的多重角色。
四、结语
中国翻译协会近年来曾先后两次举办研讨会,定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最佳译文。吴伟雄教授的参赛译稿“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best”获大赛金奖。此后中国翻译协会再次组织专家献计献策,提出了“By water, bymountains, most lovely, Guilin.”这些译法如果用于教育性的旅游文本,诗意盎然,形象传神,文学色彩浓厚;但如果应用于海外旅游促销,就可能出现针对性、形象性和时尚性疏离的问题。
29届奥运会的口号“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世界同一梦想”的翻译充分考虑了“全球化”、和平与发展这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共同需求这个语境因素,翻译处理也是严谨对应。游记、旅游影视片翻译文学意味浓郁,旅游合同、保险协议接近“法律翻译”,旅游广告、产品目录涉及“商务翻译”,旅游新闻、旅游公关联系新闻和媒体翻译,公示语和菜单翻译又是一个“出神入化”新领域,需要新思维,新视角。旅游翻译不应因服务旅游者和旅游行业就一定要有一整套“奇门绝技”;翻译也不应因涉及旅游就以为谁都是旅游者而“自以为是”。旅游翻译研究对翻译研究整体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纵观世界翻译研究史,不难发现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体系和流派,相对完善和成熟;而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的突破是在应用翻译领域。鉴于旅游翻译理论研究历史相对短暂,涉及广泛,需求殷切,特点鲜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理论创新和突破的空间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吕和发 周剑波 资料来源:上海翻译)
二、求帮忙翻译几个书名! 《国内近十年旅游文本翻译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旅游》 《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1. 《review on tour text translation of recent ten years》
2. < 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3.
三、谁可以帮我找到“旅游翻译与文化”方面的资料?
旅游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处理
从汉英两旅游文本的比较谈起
程葆青
止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当地政府对西递的中文历史介绍文一)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对
其的英文历史介绍咬一)为主要样本,对比分析犷英汉旅游篇章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导致的在详略程度、篇
章结构以及句式形态等力一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犷相应的翻译处理策略,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力一面对
我国旅游文化的英语表达有所助益。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767}447X (200助 O}OlOr03
一、引言
语言足文化的载体,随着对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已经知道翻译不中足语言的转换,更足文化的转
换。而文化足个极其宽泛的概念,涉及精神生活和物质
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互译即足中国文
化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文化之间的转换。要想
较好地完成这种转换,必须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精神生
活和物质生活方方面面的差异。
旅游翻译作为实用文翻译的一人类别,其目的足
将一国的旅游文化通过翻译传递给另一国读者或听
众,在翻译时如果没有考虑并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
的差异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于目前在旅游翻译研究方面,学界较多从词汇
层面谈东西文化差异的处理,笔者不揣浅陋,尝试从篇
章层面,通过对皖南.},村落—西递历史沿革介绍的
汉英两文本进厅了比较,谈一谈英汉旅游篇章由于文化
卜的差异,导致的在洋略程度、篇章结构以及句式形态
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卜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处理
策略,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旅游文化的
英语表达有所助益,疏漏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样本:对皖南.},村落—西递历史沿革介绍的
汉英两文本
皖南.},村落西递于2000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所属厅了政区—黯县的政
府网站“.},黯之窗" www. y ix ian you cn I}对西递历史沿
革作了描述,个文以下简称文一)如下:
西递旧称西川,一条溪流由东而西穿村而过,因水
闻名;又因在村西上5公里处足.},代的骄站又称“铺递
所”,西递之名由此而来。
据胡氏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为唐昭宗李哗之
了,公元904年,唐昭宗迫于梁工朱个忠的威逼,仓皇
出逃,皇后何氏在厅了程中生下一个男婴。时有新安婆源
人胡一宦游于队,秘密将太了抱回徽州婆源考水,将其
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经胡氏始祖。
1047年,胡昌翼后代胡士良因公往金陵,途经西递
铺见其地群山环抱、风景秀PIIJ、土质肥沃,遂举家从婆
源考水迁至西递。从此在西递耕读并举,繁衍生息。
1465年后,西递人口剧增,西递胡氏祖先“亦儒亦
向”跻身于徽向厅了列,西递的则富迅速积累,人量的住
宅、祠堂、牌坊开始兴建。
1573年一一1620年西递村重修了会源桥和.},来
桥,并在两桥之间沿补}l渠建造了一批住宅。胡仕亨后代
在其旧居基址卜建起敬爱堂后,西递的中心就渐渐地
从东边移至会源、.},来一桥之间。
1662年一一1850年,胡氏家族在经向、仕途卜
帆风顺。西递在人口、经济和建设的发展达到鼎盛阶
段。胡氏24世祖胡学梓宁贯一)’曾经营36家典当厅了
和20余家铺庄,遍及长汪中下游各人向埠,资i; .折白
银500余万两,则力居于汪南卜富第六位。其家在西递
建有祠堂追慕堂)和宅第数处,胡贯一不仅经济实力
雄厚,而且与当朔宰相曹振墉结为亲家,地位相当稳
固,为迎接曹来西递,还在村口兴建走马楼,村中建迪
吉堂等建筑,以不其荣,以显其富。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其文件中对西递的历史足这样
描述的:以下简称文_)
(见who unesco org/archive/ advisory body evalu}
tion江002 pdti
Xidi was originally called Xichuan West R ive>j
because of the streams that pass thn}ugh i but its
presentnam} whichmeans 'W estPos”comes firm the
ancient caravan posting station some L 5km to the west of
the village
It owes its growth to the Hu family firm W uyuan
X imam), who adopted a son of the Tang Empen}r
Zhaozong }8}904) after the Empen}rwas forced firm
his theme in 904, naming h栩HuChangyi Oneofhis
descendants Hu Shiliang moved his family firm W uyuan
to X id i in 1047. Firm that t栩e onwards the family lived
and pn}spered atXidi
The population began to rise sharply firm 146
when the Hu family began to act as merchant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umber of important private and public
buildings and in particular the Huiyuan and Gulai
bridged began at an}und that tine Firm themid 17th
century until an}und 1850 the Hu family was influential
in both commerce and politics During the 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 mc}nbers of the family became hperial
officials whilst many also became graduates of the
hAerial College At its peak in the 18也and 19 th
centuries the village had more than six hundred
residences However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Anhui
merchant community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feudal
clan syst}n during the later Q 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Xidi ceased to expand
一、样本分析及翻译策略
将两文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文_基本卜足以文一的
内容为蓝本改写翻译的。有人也许会因为文_与文一不
能一对应,而认为对两文的比较不具有说服力,但笔
者认为恰恰足这种不完个对应的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
两文之间的差异正体现了汉语与英语及其分别代农的
中国文化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此笔者试从洋略程度、篇章结构以及句式形态一个方
面进行了对E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处理策略。
上洋略程度方面
(1>差异及原因
文一个文571汉字,对西递村的地名由来、家族渊
f}i;以及兴盛过程进行了个面洋细的介绍。中文读者阅
读之后对西递历史的认识不仅清晰而且较个面。
文_个文225英文中词,条理清晰,经络分明。除
了增加介绍西递村的衰落过程之外,整体卜提供的信
息较文一略少。它以丙简意赅的语丙对西递村的地名
由来、家族渊源以及兴衰过程作了交代,能使英文读者
阅读之后立刻对西递的历史沿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差异原因在于,首先,文一足当地政府对西递的介
绍,主要目的足为了白’传推)、一其旅游资源。文_足世界
遗产委员会对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的介绍,足作
为更加正式的文本出现的;两文功能不完个相同,采取
的写作策略白然也有异。作为旅游白’传资料,为了达到
吸引游客的目的,文一不仅提供了洋尽的信息,个面介
绍了和西递村历史沿革有关的情况,将当地的许多旅
游景点穿插其中,而且文字优美,日读者心向往之;文
_则足更加客观的描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改
写的策略,删繁就简,用直白的语丙,简明地作了介绍。
其次,文一足为具备中国文化背景的汉语读者写
的,文章中有许多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典故传奇等;文
_足为具备西方文化背景的英语读者而写的,由于原
语读者一石便知的东西,译文读者可能完个不懂,原著
读者所要求期待的信息资料,也未必跟译文读者相同,
背景不同,因此文_未按照文一原原本本地翻译,而足
进厅犷了一定的增删。
⑦翻译处理策略—“因事制'R: '
正如学者周兆样所说厂译者的主要责任,不足译
‘好’某此文字,而足为了委托者最人利益,完成当次委
托的任务。; ro在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译文给谁
使用、怎样使用、想收到怎么样的效染,以便最好地完
成委托的任务。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考虑中西文化差
异,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个译、摘译、改译、提要等
等),“因事制’自”,。
Z篇章结构方面
(l}差异及其原因
语篇足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组织起来的,语篇的
内容决定了语篇的结构。“语篇中的句了或句组,并不
足杂乱无章地从一个话题过渡到另一个话题的,而足
依照话题之间的连贯性和话题展开的可能性有规律地
组句成篇。”图东西文化、思维模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
点,体现在篇章组织卜各有特点。
文一、文_作为对某地的历史沿革介绍,均采用了
分类模式分为地名由来、家族渊源、兴衰过程一人块)
和时间顺序模式拉年代顺序介绍兴衰过程)并用的方
式来行文。不同的足,由于西方文化更加重视逻辑性,
体现在篇章卜与汉语也有差异。如:文_对历史沿革的
介绍相对文一更加完整队西递的兴起、鼎盛一直介绍
到它的现状,更加符合“历史沿革”的概念);为了使每
段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一个段落一个中心,文_将文
一的_、一两段并为一段第_段),叙述西递村的家族
渊源,将文一的四、五以及六段并为一段第一段),交
代西递村的兴衰过程;等等。
汉语足意合的语ri,英语足形合的语ri,与汉语相
比,英语语篇更加重视形式卜的衔接与连贯,它们在不
同层次均有所反映。如文_个文共分份段,份段之间联
系紧密。第一段用了一句以“bu#'为连词的并列句交代
了西递村的地名由来。第_段用代词" i}'指代西递,不
仅与前文衔接,而且通过“It owes its gn}vth to the Hu
fam ily frrrn W uyuan } ina}",成功地将叙述焦点转移到
西递村村民的家族渊源卜,而如果完个按照文一的厅了
文顺序来翻译的话,英文读者一定会摸不着头脑的。第
份段开头用" the poputiori,特指西递村的人口,和前段
再一次很好地衔接起来。
⑦翻译处理策略—逻辑严密、中心明确、凶一尾
衔接
为了更好地取得翻译效果,在将汉语的旅游资料
翻译成英文时,必须采取符合英语厅了文习惯的方式重
新组织原文,必要时甚至要调整原文的顺序,以使中心
更加明确,逻辑更加严密。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方
式,如使用代词、连词,省略,替代等等囚,使整个篇章前
后连贯、凶一尾衔接。
及句式形态方面
(1)差异及其原因
汉语句了受东方文化重辨证逻辑的影响,足语义的;
英语句了结构受西方文化重形式逻辑的影响,足语法的。
语义的句了结构注重内容的意会性,语法的句了结构注
重形式的严谨性田。“汉语一个句了可以由好儿个短句组
成,它们之间只有意义卜的联系,无须形式卜的}i连;对
比之下,英语句了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
了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国
如文一第_段:“据胡氏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
为唐昭宗李哗之了,公元904年,唐昭宗迫于梁工朱个
忠的威逼,仓皇出逃,皇后何氏在厅了程中生下一个男
婴。时有新安婆源人胡份宦游于队,秘密将太了抱回徽
州婆源考水,将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经胡氏
始祖。”该段由奸少}个句了胡成,数易卞语,从“胡氏始
祖”到“唐昭宗”到“皇后何氏”到“胡份宦”最后到“昌
翼”。文_同一段在删减了一此对西方读者不太重要的
信息并重新组织之后,只用了一句话“It owes its gICxV th
to the H u fam ily firm W uyuan } roan), who adop ted a
son of the Tang EmperorZhaozong 888-90心after the
Emperorwas forced firm his theme in 904, naming h栩
Hu Changyi”就表达了文一的基本内容,当然该句只有
一个主语“its id }" o
再如文一第四段中的“1465年后,西递人口剧增,西
递胡氏祖先‘亦儒亦向’跻身于徽向厅了列”,两个短句之间
关系不明,文_则通过增加连接词" wherf使两句之间的
逻辑关系清晰起来:" The population began to rise sharply
frrm 1465, when theHu family began to actasmerchants"
⑦翻译处理策略—透彻理解、重新断句
在英译汉时,不能被汉语的标点符号所左右,要在
透彻理解的基础卜,仔细分析汉语各句了以及句了各
成分之间的功能和层次,重新断句,选取适当的词作主
语,将其他成分按照适当的语序组织起来。此外,鉴于
汉语重意合轻形合,句了中有时没有使用关联词,翻译
时必须分析蕴涵在句了中的关系,增加恰当的关联词。
四、结语
本文所选取的分析样本虽然不能涵盖东西方文化
差异在旅游翻译中的所有表现,但笔者认为卜文分析的
差异还足具有代表性的。在旅游翻译中必须考虑中西文
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适当的策略,以翻译效果为重。
参考文献:
口]周兆祥.翻泽,;人生酗].,I匕尔:中国对外翻泽出版公
司,199&
「幻秦秀白少体裁分析’,概说团.外国语,199'7, <6).
固茨)贝克Q3ake}M.).换西之:翻泽教程酗].I匕::外
语教学,;训究出版社,2000.
[4]马乘义.英汉语句子结构常式比较[A] .英汉语比较,;
翻泽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Q
厂引陈宏薇.汉英翻泽草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