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州、洛阳、开封,究竟谁才是河南第一旅游大市
清明小长假已结束,这个假期异常热闹,全国各地 旅游 热情高昂,景区人满为患我翻了下河南省 旅游 数据, 排名前三甲的是洛阳、郑州、南阳,开封则是第四名 ,我忽然心生疑问,在河南,到底谁才是第一 旅游 大市呢?
没有不尊重其他城市的意思,尤其是焦作、信阳、商丘,但由于地理面积和 旅游 实力的原因,本文只探讨前几名的城市,从文旅局的数据和知名度来说, 选出河南 旅游 城市的NO.1。
第三名难解难分,南阳和开封都可以入选 。先说最新数据,刚过去的清明节,南阳接待游客190万, 旅游 总收入4.9亿,开封接待人数是121万, 旅游 收入5.2亿。
虽然南阳人更多,但考虑到南阳多山区,春季又是踏青赏花的季节,人数较多也就不足为奇。翻开2019年的全年数据,南阳接待人数7478万人次, 旅游 收入488亿,开封则接待人数7959万人次, 旅游 收入713亿, 开封整体实力略胜一筹。
从知名度来说,开封要远远大于南阳。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宋朝时的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这个成就连现在的北上广都望之莫及。顶着“北宋都城”的名号,开封城已是天下皆知,可供开发的 旅游 资源也很多。
所以如果两者只能选一个,我选择开封。
第二名和第一名同样难分伯仲, 郑州和洛阳都有当第一的实力 ,我们看下数据对比。
还是最新的清明节数据,小长假3天,洛阳共接待游客249万人次, 旅游 收入20亿元,其中仅龙门石窟一个景区便接待游客13万,平均每天4万多人,不能不让人惊叹。
而郑州接待游客人数为248万,比洛阳少了1万人次,差别不大, 旅游 收入24亿元,可见 旅游 消费单价较高。从年度数据来说,2019年洛阳接待游客1.42亿人次, 旅游 收入1321亿元,郑州则是1.3亿人次, 旅游 收入1598亿元。
同样是游客人数洛阳多,但 旅游 收入较少,这并不难理解,因为郑州是省会城市,住宿、吃饭都较贵一些,而洛阳除了牡丹花会期间, 旅游 消费还是很低廉的。
不过从 旅游 名气上来讲,两者却大相径庭。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著名的帝都,一朵娇艳的牡丹花让它名扬天下,更何况境内还有众多知名景区,如享誉国际的龙门石窟、中国第一座官方寺庙白马寺、新晋升网红景区老君山等等。这些景区的不断传播,也让洛阳成了众人皆知的城市。
相比而言,郑州底蕴就差很多,这是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省会上, 那它为什么有这么多游客呢?
第一个原因是郑州辖区下的登封市,拥有少林寺、嵩山这些全国知名的5A景区,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游客。而河南博物院在今年的走红,也让许多年轻人纷至沓来。想要感受中原地区的厚重文化,作为省会的郑州自然沾了光。
第二是因为郑州是交通中转站, 高铁、航空发达,外省人要到河南游玩,第一落脚点便是郑州。既然来了又怎么能不转转呢,游客数量因此增加。
综上所述, 河南第一 旅游 大市还得是洛阳 , 旅游 数据、实力、名气,都是众望所归, 历史 人文与自然风景兼具,更能代表河南 旅游 的门面。那么对这个排名,你认同吗?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旅行体验师,在山河中修行人生
二、给我介绍一下郑州吧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人口735.6万,其中建成区面积294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354万人。现辖6区5市1县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郑州交通地位重要。是我国公路、铁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穿城而过,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南北、东西方向的两大高速铁路干线也在郑州交汇。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公路交通方面,107国道、310国道和京珠、连霍高速公路,以及境内18条公路干线,交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全国7个公路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此外,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在此经过。
郑州极具发展活力。近年来,郑州市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郑州市工业体系健全,门类众多。拥有工业企业5万多户,100多个工业门类,形成了汽车、煤电铝、食品等六大优势产业,拥有宇通、日产、三全、思念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郑州市商贸优势突出,每年举办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商贸活动上百次,是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被授予中国展馆新锐奖,郑州商品交易所是国务院确定的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郑州价格”成为中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价格。正在建设中的郑东新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50余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在第四届国际金融论坛上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CBD”称号。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力度连年增大,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已成为中国中部乃至全国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
2008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40617元,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659.5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249.8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52.9∶43.9调整为3.2∶55.2∶41.6。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802亿元,增长1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4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23.7亿元,增长18.1%。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9.7%。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
全年全市直接进出口总额4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进口13.2亿美元,增长33.8%;出口29.5亿美元,增长36.1%。
全年新批外资企业109个,比上年下降27.8%。合同利用外资额23.7亿美元,增长35.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亿美元,增长40%。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4.2亿元,增长20.1%;旅游外汇收入1.1亿美元,增长11.8%。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其中接待港澳台同胞12.6万人次,增长10.5%。接待国内旅游者3511万人次,增长20.6%。
全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680.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0.4亿元,增长18.6%;其中市本级收入118.1亿元,增长15%。
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328.6平方公里(含上街区26.6平方公里)。
年末全市总人口743.6万人,其中女性359.9万人;市区人口326.5万人;城镇人口463.5万人;非农业人口307.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4‰,死亡率4.6‰,自然增长率4.8‰。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32元,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48元,增长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