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树人原名是什么?

周树人原名是周樟寿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二、周树人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人物趣事: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贡献最大的作家,鲁迅逝世后被虚构了许多逸闻轶事,由于真假难辨,往往流传甚广无人知其真假。这些讹传假闻中较为出名的有《鲁迅理发的故事》,据考证实为嫁接清代独逸窝退士编的《笑笑录》一书中的剃头故事。

另外《鲁迅丢棉裤》《密友告密帮助鲁迅避难》等皆已考证为假。另一则鲁迅反对某书局“不支付标点和空格稿费”的轶事真假仍未有定论。关于真假考证的问题,详细资料可参看鲁迅研究专家所著论文。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

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三、周树人的笔名是什么?

周树人的笔名是鲁迅。

“鲁迅”是周树人在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狂人日记》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

《狂人日记》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刑,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在1921年发表的《阿Q正传》中周树人也是使用了鲁迅笔名。

杂文特色: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四、周树人的笔名是?

周树人的笔名是鲁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而周树人这个名字是17岁之后才改定的名字。小时候,鲁迅原名是周樟寿,后改名豫亭,豫才,直到17岁南京求学,周作人这个名字才最终确定。

许寿裳先生曾与鲁迅就其笔名的含义,有过交谈,鲁迅也做了正面回答,揭开了鲁迅笔名的真实来源:“我以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其他笔名

笔名有鲁迅、自树、庚辰、索子、索士、令飞、迅行、黄棘、唐俟、神飞、迅哥儿、风声、尊古、巴人、学之、华约瑟,孺子牛,宴之敖者,朝花社同人,奔流社同人等等。

主要是为了躲避民国时期当局者的白色恐怖和迫害,是为了保护自己。那个时代,有很多革命志士,文人墨客,因为写了激进的革命言论,对民众有鼓舞,惊醒之意,而当局者对这些革命言论,采取的是扼杀政策。

在民国时期,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作家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通过写文章这个途径。鲁迅的思想深刻,抨击时弊,一针见血,对封建糟粕,对封建文化,对不合理的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他频繁更换笔名,就是为了躲避当局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