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渭川田家》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

【译注】雉: 野鸡。雊 (gou): 野鸡叫声。句意: 野鸡鸣叫,麦子秀穗,蚕眠四次,要吐丝作茧了,桑叶已经稀略。写农村初夏景象,颇富乡土气息。

【全诗】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赏析】

作者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一生所写田园诗多且好,这首诗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首句“斜光照墟落”,描写夕阳西下斜照村庄的景象,作为大背景笼罩全篇。一幅夕照暮归的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牛羊归”即意味着“牧童”归,自然引出“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一位须发苍白的老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外,等候着牧牛羊的小孙儿归来,他们又要团圆了!下面二句写野鸡啼鸣(雉雊)求偶,桑叶已稀蚕儿作茧自缚,都在寻找各自的.归宿。

最后是“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农民肩扛锄头归来,途中相遇,絮语依依,充满无穷的乐趣。诗人耳闻目睹这一切,禁不住感慨万分: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云: “式微,式微,胡不归。”作者取其意表示归隐田园。

这最后二句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本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灵魂和主旨。全诗写景与抒情交相辉映,纯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不用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

二、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该诗句出自《渭川田家》的尾句,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原文如下: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白话文释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做此诗,描绘的是渭水两岸的农村生活。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

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之后写田野之景,景皆成情语,而且景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