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取向什么意思

性取向什么意思

性取向什么意思,你了解吗?关于性取向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性取向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代名词。总是在我们套链恋爱感情观的时候回有这样的性取向问题抛向我们,那么真正的性取向什么意思,一起了解一下吧。

性取向什么意思1

性取向是只一个人对男性、女性或两性产生持久的感情、爱情或性吸引。

当然,从内涵的角度而言,性取向其实是与其他(某些性别的)人群的一种关系。因为性取向并非单单依赖于性行为对象的选择,也包括在爱情、依赖感、亲密行为等非性方向的需求,比如崇拜爱慕、共同目标与价值观、互相支持爱护,长久承诺等。

性取向类型

异性恋 就算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文化差异,异性恋仍是以压倒性优势成为主流的性取向,占据总人口的90%以上,因此异性恋也被称为“正常性取向”。

同性恋 同性恋是除异性恋之外最为常见的性取向。截至如今,全世界已有30个国家或地区,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和民事合法化。

双性恋

双性恋作为特殊性取向最典型特征便是“男女通杀”,对同性和异性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并且愿意与之在一起。另外,据美国调查发现,双性恋中女性占多数,达到双性恋总体的70%。

无性恋 无性恋者在性取向上其实具有一定的缺失性,也是无性恋者的特点:只能在精神上或审美上感觉到被吸引,但是无法产生性吸引。

性取向什么意思2

‘第四性取向’的意思解析

无性向(英文:Asexuality)又叫第四性取向,是一种新的性取向类别,因为与异性向、同性向和双性向截然不同,被称为"第四性取向",它指的是对性和爱毫无兴趣的群体,也称"无性恋"。

这个世界除了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还有一种叫做无性恋,也被成为第四性取向。英国媒体于8月22日报道了一篇无性恋者的文章,记录了全球11个无性恋者想说的话。

来自中国的25岁于之认为,“我一点不认为没有性我错过了什么,我觉得性爱只是浪费时间。”

来自日本的42岁荣子认为,“就好你当人饿了,他们会吃东西,如果不饿,便不吃。”

来自意大利的20岁米歇尔认为,“无性恋者并不意味着性无能或者害怕做爱。”

情感困惑加导师/信,一对一免费分析

什么是第四性取向?

所谓‘第四性取向’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性恋者,就是崇尚生活或是感情中不掺杂任何性爱成分,他们认为性爱就不算是纯粹的`生活。与同性恋相同,无性恋者也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

加拿大心态学家指出,全世界约有7000万人感受不到同性、异性的吸引力,属于无性恋者,应被归为第四性。

加拿大教授盖尔博指出,由于该类人是社会的潜在势力,思想不同于主流趋势,常感觉到孤独,社会应以宽容胸怀,同等看待各种性别倾向的人。教授认为,无性恋者人群应该大体分为两大类:A类无性恋者仍有性冲动,但绝对不会把这种性冲动向同性或异性表达出来;B类人群则是彻底感受不到性冲动。

研究指出,某些无性恋者(第四性取向的人)还是会想和他人保有亲密的情感关系,甚至会有人利用试管婴儿的方式生子,以避免生理关系。

加/信,一对一免费分析情感问题

无性恋者(第四性取向的人)数量有多少?

无性向的简称为"xal"和"al",这三个字母是从无性向的完整英文单词中选出的。无性向者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倾向的个体,即不对雄性或雌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倾向的一种倾向,不过无性向是否是一种性倾向到目前为止都还有争议。

对雄性和雌性都持著一种较冷淡的态度,不会对任何一方产生兴趣,但会因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多出一些好感。无性向者对本物种个体难以产生很多好感,亦不多会出现厌恶。2012年8月20日,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副教授博盖特的研究表明,全球约有7000万人为无性向者。

数以千计的人现时宣称他们对性毫无兴趣,并"乐于成为无性向者",而这一"无性革命"发展迅速,牵涉人数直逼同性向者的数目。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约1%的成年人对性完全不感兴趣,与估计3%的同性向者人数相去不远。这一数字比科学家预期的要高,显示"无性"应被视为一种正式的性取向。

如果这一倾向是人类性取向的一种类型,或许它很快便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其中一些活跃分子已蠢蠢欲动,吸引别人注意及呼吁大众接纳无性向者,例如,一个自称"无性视野及教育网络"的组织就在网上开设商店,售卖写有无性口号的T恤和皮带。另外,美国一个无性向者组织宣称他们目前有过千名会员。

无性向是一种正在快速增涨的性倾向。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宣称性是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世界里,一部分为数甚众的男男女女,同性向者、异性向者或双性向者开始觉得性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数据证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无性向者,甚至在完全不了解这个概念的情况下!

在关于性倾向的调查中,勾选"对任何性别都不感兴趣"的人数从1994年的1%增加至2013的3%。以此增速,不久之后,英国就会有跟同性恋数目同样众多的无性向者。这股新崛起的第四性潮流跟六十多年前的同性恋运动有关。虽不至于遭受早期同志权利提倡者的磨难,但是偏见仍然是无性向者生活的一部分。

二、向上吧少年男团刘雨昕是T吧?

不是,她有说过喜欢男的,小麦肌肉男。不要因为外形而这样思考哦,不够彻底。刘雨昕实力很强,外形上长发短发都能hold住,一个努力的人不可以被随便批评,尊重她,她是一些人的光,越来越多人的光... ...

三、如何判断一个男生的性取向?

无法从言行判断,只能直接询问。

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简称性向,又称性取向、性指向、性位向、性定向等,指一个人和自己不同性别(异性恋)、相同性别(同性恋)或不仅限于一个性别(双性恋或泛性恋)的个体具有深度情绪、情感和性的吸引,以及与之建立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

性倾向与性别认同不同,后者是个人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到的性别。性倾向也不等同于性行为,有过同性性行为并不可以代表就是同性恋。

常见的性倾向有4种,分别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除此之外,还有疑性恋、多性恋、泛性恋等其它性倾向。性倾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倾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倾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心理学界、医学界、生物学界存在大量的争议、并无定论。

部分学者认为性倾向是流动的,即在个人的一生中性倾向可能会发生变化。然而,即便如此,所有强制性改变性倾向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针对同性恋群体的“扭转治疗”,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无效的,甚至是伤害性的。

在针对不同性倾向群体的权益保障方面,我国做出了国际承诺,并通过多项法律和政策保障性少数群体的选举权、劳动就业、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权益,但也仍然存在进步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性别平等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为儿童树立性别平等意识需从幼儿阶段开始。

性倾向的衡量是非常困难的。

一般而言,学界会从三个角度衡量个人的性倾向,分别是性吸引、性行为和自我认同。虽然这三个部分都是性倾向的组成部分,但是没有研究确定它们是不是同等重要的。

个人通常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吸引和行为,而这些行为可能反映了好奇心、实验、社会压力,不一定真的表明了潜在的性倾向。由于没有研究表明这三个部分到底哪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三个部分在不同的研究中被单独地使用,因此也给了性倾向不同的结论。

性倾向量表的用途之一是确定一个群体中不同性倾向的人口学特征。然而,由于年龄、性别和文化的不同,性倾向的三个部分的分布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通常而言,女性在性吸引、性行为和性认同上,她们的同性性倾向均高于男性。美国的研究表明,在这三个维度之一表现出同性倾向的人中,只有20%在其它两个维度也表现出同性性倾向,70%的人在另外的一个维度上表现同性性倾向。

有些学者认为,人们应该放弃性倾向这个标签,而在研究不同问题时采用不同的维度。比如,从性行为的角度研究性病传播;从性吸引的角度研究人际依恋关系;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

四、64种性取向分别是什么

64种性取向是根据性向、性别认同、生理性别三种的组合可能性计算出来的。

计算方法:

1、生理性别:男性、女性、双性、无性4种。

2、性向:喜欢男性、喜欢女性、喜欢男性也喜欢女性、不喜欢男性也不喜欢女性4种。

3、性别认同:男性、女性、流动不居、无4种。

所以,就会是 4*4*4=64 种顶配。

性倾向不同的原因

性倾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倾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倾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心理学界、医学界、生物学界存在大量的争议。

目前,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基因、激素和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只受一种因素影响。

五、女生不能中性风?娱乐圈有哪些走中性风的女明星?

首先先说一下定义,我不认同‘中性风’这个词的合理性,中性风是男性风女性风的中间值,要想中性风成立,先得定义男性风和女性风,这种定义本身就是在加重性别枷锁。无性别风,也就是不分男女,去性别化的本质是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所有个体都一视同仁,不带任何默认属性。

无性别风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未来总会有一天西装领带板寸头,高跟鞋裙子红嘴唇,可以随意组合,可以出现在任何人身上。去性别化的结果是社会会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包容。

比较触动我的一件事是19年夏天,英国百年老校的男学生向学校抗议,说因为天气炎热,不想再穿西装上学,想穿裙子。虽然后来学校并没有同意男生可以穿裙子上学,但是男生们依旧体验到了穿裙子的快乐。同理,在冬天,女生也抗议裙装太冷,想要穿裤子,后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向女生推出了裤装。

去性别化意味着男女都可能放下很多的性别枷锁,比如男性可以哭,女性可以坚强,妈宝男和妈宝女同时存在,独立男性独立女性变为独立的人。这也包括性取向,不默认男性的配偶是女性,女性的配偶是男性,而是直接阐明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

不可否认,娱乐圈很多人走无性别风是为了博眼球争热度,想要通吃男女市场,而不是真正的打心底没有性别偏见,但也有一部分人是真正的无性别偏见。对于这部分仅仅是想蹭热度的人,我无话可说,因为其他艺人也有在认真的饰演一个‘女人’或者‘男人’,都是人设,没有高低之分。对于打心眼里觉得性别不重要并付出行动的艺人,我送上掌声,虽然这应该是正常的,但这种正常目前还被看作“不正常”。越小众意味着越的压力,大环境使这种坚持变得更加可贵。

六、性取向是什么意思,女人的性取向真的更加不稳定

20岁出头刚工作的时候,我在工作的城市认识了一个拉拉(对于女同性恋的昵称)。

头条@LoveMatters谈性说爱

我们都不是本地人,是通过BBS上一个共同熟人认识的,尽管根本不熟也没什么共同话题,却因为缺少朋友寂寞无聊而约了见面。

她告诉我,女孩比较容易被带弯

第一次见面她就向我出了柜,说自己跟那个共同熟人(女生)曾经是情侣关系,并简单说起了新女友的状况,和其中的一些感情纠葛。

最后一次互通近况时,她告诉我已经跟女友分手,同一个男人交往并准备结婚,两人相处得很不错。那时,我对她性取向的转变已经不怎么吃惊了,因为初次见面出柜时,她就向我坦白过自己原本是直的,被现在的女友追求而“带”进拉拉圈的。 “女孩子比较容易被带弯”,她这样说。

我们最终失去了联系,但她第一次给我种下了“女孩的性取向流动性高”这一印象。自那以后,不知是自我印证的预言,还是突然打开了新的观察视角, 我身边零星但不断地出现在不同性取向之间自由穿梭的女孩子。

头条@LoveMatters谈性说爱

在不同性取向之间自由穿梭的女孩子们

这些女孩子有和前夫离婚后和同性伴侣共结连理的;有一年前还为前男友不愿跟自己结婚而烦恼,一年后却突然交往女朋友的;还有几个认识时原本是直的,半年后开始跟女孩子交往的。所以李银河老师和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这两名原本都交往过异性伴侣的女性突然宣布与同爱爱往时,我并没有太吃惊。

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有许多来自旁观者的朴素猜想,比如认为那些变弯的女孩是因为被男性伤害过对异性恋失望,而选择了和女性建立关系。也有当事人根据自身体验而得出的感性推测。

文章开头的女生就曾对我说“女孩子比较感性,容易被温柔的小T带进去”。经历过“直弯直”的一个女性朋友也分享过同爱爱往带来的生活习惯和沟通等方面的便利,这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同性关系的吸引力。这些猜测和自我体验,加上女性朋友之间行为亲密程度普遍高于男性的生活经验,都在强化这样一个印象: 相比男性,女性的性取向更加不稳定,容易变弯。

头条@LoveMatters谈性说爱

流动的性,它是一个事实

然而这种理解有悖我们一直以来的科学常识,因为过去通常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不可变的。但性取向的后天变化似乎是一个事实。

2014年有学者发现人的性取向也可能随着年龄而变化,有些直了一辈子的老年女性到了50、60岁忽然爱上了同性恋人。不仅是女性,这种变动在男性身上也同样发生,并且并不少见。

不仅如此,大家普遍认为性取向和偏好都比较稳定的男性群体,也未必像想象得那样“直弯”泾渭分明。2006年的一个研究也发现,过去一年曾有过男男性行为的男性中,自称为异性恋的男性竟然占大多数。虽然其中存在着性取向认同和性行为偏好的不一致问题,但这确实证实了一部分人在性上存在一个宽松的变动范围。

其次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直变弯”,“弯变直”的情况同样存在。但总体数量上,弯变直比直变弯要多,这也说明异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优势比例是比较稳定的(担心繁衍问题的人这里可以放心了)。

对此,目前最流行的解释是心理学家丽萨·戴蒙德(Lisa Diamond) 提出的“性的流动性”概念。 她认为性取向、性别认同等都是会变化的。

性取向指的是一个人对异性或同性在情感、浪漫关系和性等方面持久的吸引模式。 目前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否不可自我选择,仍有一些争论。有些观点认为性别认同是会变化的。而丽萨则提出尽管性取向总体相对稳定,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在性取向各方面拥有较强的流动性。

就像我们通常将性取向看作一个光谱,人们并非清晰地分为同性恋异性恋两派,站在光谱的两头,而是从一头到另一头各自散布在这个区间之内,甚至这个光谱也可能并非只有两头。在性的各个纬度上, 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认同,也有一部分人具有较宽的光谱 ,根据所处情境和文化,可以在几点之内产生较大的流动。

自洽的性偏好,有时候无需身份认同

环境对人的性偏好的影响是显著的 ,常见的比如原本只懂传教士体位的人,来到更开放的环境后,开拓了女上位甚至多P等偏好。再比如进入了一个拉拉社交群体,社交环境从周围都是异性恋转而变为同性恋居多,开始接受同性浪漫关系的可能性,进而甚至呈现出了性取向改变的现象。

文化的变迁也是性别认同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原本对确定无疑的女性角色认同因为文化变迁而变成偏中性甚至略“男性化”了,亲密关系的形式也随之改变,恋人的可能性由男性扩大到女性。这根本上是因为性别是被社会建构的,并且是随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

而个人实际发生的性行为和ta对自己性取向的认同又是可能相互独立的。有些人在性偏好上会随着环境和周边人际关系变化而改变,但ta内心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变弯了,比如李银河老师的情况。

基于文化对人们性偏好的塑造,也有另一种名为“强制异性恋”的假说。这种假说认为文化通过单方面灌输异性恋爱这一种亲密关系,污名化同性恋行为等,使人们预设自己为异性恋。而同时因为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女性中同性恋数量实际上远大于早期表现出来的数量,导致女性中后天觉察到自己同性恋倾向而变弯的数量更多。

我爱你,只因你是你

对于人类的这个复杂现象,探讨和研究依然在继续。尽管出于对同性恋、异性恋等明确标签的警惕,我比较倾向于“性取向的流动性”一说。而在学说和观点不断试图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行为已经在快速发生和演变着了。

我有过几次被拉拉追求的经历,这些经历并不讨厌,并且因为来自同性而让人感到一种安全的温存,当时唯一的困惑来自于这些女孩子对标签竟然都非常漠视——她们并不认为对方之前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求爱的阻碍。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面是数年前参加过的一场同性恋婚礼,当时那似乎是南方某地第一场同性恋婚礼。因为那一场婚礼的启蒙,在场的一些女孩们不久后就开始积极地追求其他女孩。

暮光女斯图尔特曾预言似地说过,再过几年,会有更多的人认为没必要弄清自己是弯还是直,做自己就好。

一个每个人都不必费劲去思考和归类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爱,喜欢自己想喜欢的人 ,尽管还未被觉察,但这样的自由已经在世间存在着了。

参考文献

Dr. Dylan Selterman(2014)。Debunking Myths About Sexual Fluidity 。

Diamond, L. M. (2008)Sexual fluidity: Understanding women’s love and desire。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mmagunde(2007)。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drienne Rich(1980)。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Vol. 5, No. 4, Women: Sex and Sexuality。

(文/柯晗,兰卡斯特大学心理学博士候选人,科普作家。)

(原题:她们既吻男孩,也吻女孩。特约专栏,授权头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