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禧全名什么
慈禧全名是:叶赫那拉·杏贞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扩展资料:
国外评价
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中国,长寿帝国》
身为一个满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军国大事的知识,本来就机会渺茫,但是她却与只了解女红的东太后完全不同,处理大事的时候总能镇定自若,中国的门户面对敌对势力从来未被打开,这在中国半独裁统治的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要找一个原因,我想只能说是这位统治者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亚瑟·H·史密斯《动荡中的中国》
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最有趣的名人无疑就是被我们称呼为太后的那位女士。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处于每一个带有改革性质的运动的前列,其统治的性质只能从这一时期的性质加以判断。由于意志和感觉缺乏一个赖以遵循的明确中心,外交失败了。它的杠杆找不到支点。于是在中国获得成功的永远只有依靠军事力量。与太后这么一个女人就真的大不可能打交道吗?
参考资料:慈禧百度百科
二、慈禧太后姓什么?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扩展资料
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
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901年8月29日,出现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隆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慈禧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
慈禧陵寝名为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的重修工程历时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结束。重建后的隆恩殿与东西配殿,在建筑材料的贵重、工艺的精湛、装饰的奢华等方面均居于清朝皇后陵寝的首位。即使是与清朝皇陵相比,某些皇陵也要比她逊色很多。她的随葬品之奢华也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慈禧的随葬品分为两部分:生前置放于墓中金井里的珍宝与下葬时的随葬珍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三、慈禧太后姓什么?是姓叶赫那拉?还是姓惠?
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族人,生于道光十五年。在咸丰时代入宫,由懿贵人晋为懿嫔。三年后生同治,由妃晋为贵妃。咸丰驾崩后尊为慈禧,与慈安、恭亲王进行辛酉政变,开始“太后垂帘、亲王议政”的时代。几年后,两宫太后归还政权不再干预。
同治驾崩,光绪即位,两宫太后不放心,再度垂帘。1881年,慈安逝世,慈禧罢免亲王独掌大权。八年后归政退居。1898年,慈禧引起政变,囚光绪,出面治理。十年后,光绪驾崩,慈禧立溥仪为帝后随光绪而去,葬于普陀峪。
慈禧是镶蓝旗人,出生于北京某胡同,后入镶黄旗。但是二十世纪末,有人举证称慈禧是汉族人。证据表明慈禧出生在山西的一个汉族家庭。因为贫穷,慈禧被卖给县里的人为女,后又被卖给惠征为婢,非惠征亲生女儿。咸丰年间,慈禧以惠征之女的名义选入宫中,之后步步高升,成为太后。
但是对慈禧身世的考证时间毕竟还不够长,要完全推翻慈禧是满族人的证据还不够充分,因此慈禧的身世目前还是个传说,并不能完全下定论。
慈禧,叶赫那拉氏。作为惠征之女选秀入宫后得咸丰宠爱,之后步步高升,位尊皇太后。期间垂帘听政47年,辅佐过两代皇帝。在光绪死后,立溥仪为帝,第二天也撒手人寰。尊体已逝,荣宠不息,叶赫那拉氏家族人才辈出。
扩展资料:
叶赫那拉氏著名人物:
太祖孝慈高皇后:
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名孟古姐姐(音译,又译孟古哲哲),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
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清圣祖惠妃:
惠妃(?—1732年)纳喇氏,叶赫部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子德尔格尔的儿子,郎中索尔和之女,康熙帝妃嫔。叶赫那拉氏(慈禧、容山、照祥、桂祥等)
纳喇氏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康熙十六年八月册纳喇氏为惠嫔, 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雍正年间曾奉养于廉亲王府,后廉亲王获罪,再度回到宫中。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卒。
《永宪录》等史书记载说,惠妃叶赫纳喇氏是明珠的妹妹,纳兰性德的姑母,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是惠妃之父为郎中索尔和,明珠之父是牛录额真(汉名佐领)尼雅哈,尽管他们都是金台石之后,但不是兄妹关系。
明珠与索尔和同一祖父(金台石),明珠一度权倾朝野,后因为胤禔谋夺太子之位而遭康熙的不满,最终被抄家。其子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词人,其词集《饮水词》独步清代词坛。
纳兰也作那拉,惠妃也可以称作是姓那拉氏,是叶赫部族的那拉氏(叶赫那拉氏),与乌拉那拉氏有所不同。
纳兰明珠:
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纳兰性德:
纳兰成德(1655 - 1685)改名性德(仅一年而已),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叶赫那拉氏,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母亲是多尔衮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清高宗舒妃:
舒妃(1728—1777),叶赫那拉氏兵部左侍郎永绶之女。乾隆帝嫔妃之一。雍正六年六月初一。乾隆六年初封贵人。十一月封舒嫔,行册封礼。
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晋舒妃;十四年四月初五行晋封礼。乾隆十六年五月十九日,生皇十子。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三十日薨。葬裕陵妃园寝。子一,皇十子,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太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赫那拉氏
四、慈禧的真名叫什么?
慈禧真名(叶赫那拉 杏贞)乳名兰儿。
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王姓之家,父母是贫穷的汉族农民,为她起名叫王小谦。4岁时,小谦被父母卖给该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12岁时,宋玲娥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叶赫那拉·杏贞。
惠征在衙花园专设书房,对杏贞悉心栽培。1852年,杏贞以满清官员之女身份,应选入宫,被咸丰帝宠幸,掌控满清朝政48年。有史学家研究称,童年的慈禧并不认识满文,只识汉字。
1989年,专家在山西长治县发现慈禧出生地的遗址、慈禧亲生母亲的坟墓,以及老家大院娘娘院。当地人称,慈禧进宫当“娘娘”后,村里就称她童年住过的宅院为“娘娘院”。
扩展资料
慈禧的家庭
慈禧的父亲叫惠征,清朝嘉庆十年出生,那一年是公元的1805年,等到了道光八年,也就是公元的1828年,算一下是23年之后,这一年慈禧的父亲23岁,当了一个笔帖式。就是各个衙门里边最低级的一个文官,按现代话说,就是秘书,一个文秘,而且是一个低级的文秘。
职责是抄写,拟稿,各级部门里,真正当官的是不负责写稿,当官的只负责写好之后提出意见,然后修改,直至满意,再定稿。就是干这个,而且是满文书写小官的称呼,翻译成现代话,定义就是书写小官,是很低级的抄抄写写的一个官员,现在的文秘。
那六年之后,当了二等笔帖式,虽然升了官,但是职位没变,还是一个抄写的文秘。等到34岁的时候,惠征再次升迁当了八品笔帖式,等于这么多年从23岁入职一直到34岁,11年过去了,官还是一个笔帖式,但是别看这官位很低,可是接触面比较大,也为自己今后的官场生涯打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这段时间,惠征过了十多年之后,开始时来运转了,在随后的十年里,可以说是鸿运当头,而且是连升几级,由范式文书的笔帖式,正式升迁了当了吏部主事。正六品的官,这官按说是不小了,后来由这个吏部主事,再次晋升,成了吏部员外郎,这官又高了一级——从五品官员!
再后来由吏部员外郎当吏部郎中,这是正五品的官员。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迁为山西归绥道道员,这是正四品的官员。可以说是一路升迁。前十年算是默默无闻,后十年一路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