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节扫墓的来历是什么?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

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扩展资料:

其他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荡秋千等活动。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包括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等习俗。

到唐代,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宋代清明与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的节俗“上巳春嬉”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清明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在越南、韩国、日本琉球等地,清明节也是重要的节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节

二、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和意义?

以下仅供参考: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都会有三天法定假期,因此称作清明节,让人们思念故人,祭祖扫墓,这一传统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下面就告诉你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和寓意。

1.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流亡逃难中没有东西吃快饿死了,大臣介之推割了自己的肉给公子重耳煮了一锅汤,重耳这才死里逃生,后来重耳成为了君王,封赏的时候却忘了介之推,后来介之推隐退,重耳带人去请他出山,放火烧山的时候不慎将介之推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重耳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又改为清明节。时间久了,就变成大家祭祖扫墓的日子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根据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这种传统来推断,清明节为了纪念介之推也是有可能的。

2.思念故人,告慰祖先的文化传承

清明节是告慰思念故人的仪式,也是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理念的传承,祭祖扫墓不仅是简单的仪式,而是生者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3.为了定期检修墓穴,祈求祖先庇佑

墓穴长期不打理,容易出现破损或者长草的现象,清明节扫墓也是为了及时清理修缮墓穴,防止因为下雨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坏,另外此传统在农耕文化中也有尽孝道,祈求祖先庇佑之意,祈求风调雨顺、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