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愿者补贴标准2020
志愿者虽然有一定的生活补助,但各地各组织的志愿者补贴是不同的。有的地方给志愿者提供上千元补贴。比如此前武汉武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招聘志愿者时,明确表示每人补贴1000元/天,免费食宿。工作内容为在疑似病人隔离点的酒店做医生、护士工作。
志愿者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助人为乐行动的人。
我国志愿者定义: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团体,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在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现有的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志愿工作是指一种具有组织性的助人及基于社会公益责任的参与行为,其发展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主义抬头导致各国政府支出崩塌,发展义务工作以解决社会上不胜负荷的需求。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人。享受乘坐公交车,地铁免费,免费进公园及旅游景点。
1、什么是志愿者补贴?
根据民政部制定发布的《志愿服务基本术语》,志愿者补贴(volunteer allowance)是指志愿服务组织或其他组织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支出的交通、通讯、食宿等费用给予的补助。
2、该不该给志愿者发补贴?
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好纠结或争吵的。能发甚好,不能发也没关系。
志愿者是自愿、无偿地向他人和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所以,志愿者不领工资这一点是无需质疑的。但为志愿者发放一定的补贴,却是可以理解的做法,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志愿者的经济负担,增强服务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毕竟志愿者服务社会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而且大部分志愿者尤其是年轻人收入并不高的情况下,长期做志愿者所要付出的各种经济成本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有条件的公益机构一般都会为志愿者提供交通费、餐费、通讯费、油费之类的补贴,以鼓励他们更持久地服务于社会;但也不是必须得发,暂时没条件的机构,也无需强求,把志愿者用好,把服务做好,才是关键。
3、志愿者拿补贴是有偿服务?
志愿者补贴,并非劳务费、工资之类的劳动报酬。把志愿者拿点补贴错当成有偿服务,或者觉得做志愿者不该谈钱、碰钱、拿钱,纯属不必要的误会。而且,如果有人真在乎那点钱,来做志愿者的可能性也不大。
二、志愿者有补贴吗
志愿者没有补助。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
法律分析:志愿者没有补助。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般来说,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服务,不是职业,因此志愿者是没有工资的。但是,没有工资并不等于志愿者就只干活儿不吃饭。所以从事志愿者工作,组织单位还是要发放补贴, 志愿者原则上是不拿酬劳的。但是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否则志愿者生活上得不到保障,是不可持续的。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愿者所从事的服务众多,当中可能包括教育、环保、倡导及福利等范畴,因此难以统一划分,故此出现了几方面划分志愿者的种类:第一种是以职权划分,可分为政策制定、直接服务及庶务类;第二种是以时间性划分,简易可分为定时性及临时性;第三种是以服务类型划分,可分类为福利类、教育类及文化类等;第四种是以服务内容划分,可分为行政性、专业性及辅助性。
法律依据:《志愿服务条例》第十三条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向志愿服务组织提出申请,并提供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说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实,并及时予以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