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热电效应?什么是热释电效应?热释电传感器能否测恒定的温度
你好,
热电效应:将两根不同金属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起来,组成一闭合回路,一端加热,另一端冷却,导线中将产生电流另外,在一段均匀导线上如果有温度差存在时,也会有电动势产生,这些现象称为热电效应。热电效应是可逆的,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与电流张度成正比,并且与两端金属的性质有关。工业上用来测量高温的热电偶,就是利用热电效应原理制成的。
热释电效应是指极化强度随温度改变而表现出的电荷释放现象,宏观上是温度的改变是在材料的两端出现电压或产生电流。
热释电效应
原理:
由于温度的变化,热释电晶体和压电陶瓷等会出现结构上的电荷中心相对位移,使它们的自发极化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在它们的两端产生异号的束缚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热释电体。压电陶瓷属于热释电体。若不考虑温度的不均匀性,热释电体一般具有一级和二级热释电效应。其中二级热释电效应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材料形变,再由压电效应产生电荷的二级效应。一般情况下,若温度变化率相同,升降温过程中产生的热释电电荷大小相等,但符号相反。
二、热释电器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热释电器件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辐射热效应,使探测元件接收到辐射能后引起温度升高,进而使探测器中依赖于温度的性能发生变化。检测其中某一性能的变化,便可探测出辐射。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热电变化来探测辐射的。当元件接收辐射,引起非电量的物理变化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变换后测量相应的电量变化。
某些晶体,例如钽酸锂、硫酸三甘肽等受热时,晶体两端会产生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1842年布鲁斯特将这种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电极化现象正式命名为“pyroelectric”,即热释电效应。
红外热释电传感器就是基于热释电效应工作的热电型红外传感器其结构简单坚固,技术性能稳定,被广泛应用于红外检测报警、红外遥控、光谱分析等领域,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红外传感器。
热释电传感器的滤光片为带通滤光片,它封装在传感器壳体的顶端,使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选择性地通过,到达热释电探测元+在其截止范围外的红外辐射则不能通过。
热释电探测元是热释电传感器的核心元件,它是在热释电晶体的两面镀上金属电极后,加电极化制成,相当于一个以热释电晶体为电介质的平板电容器。当它受到非恒定强度的红外光照射时,产生的温度变化导致其表面电极的电荷密度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热释电电流。
扩展资料
热释电对射管的驱动分为电平型和脉冲型两种驱动方式。由热释电对射管阵列组成分离型光电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创新点在于能够抵抗外界的强光干扰。
太阳光中含有对热释电接收管产生干扰的热释电,该光线能够将热释电接收二极管导通,使系统产生误判,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本传感器的优点在于能够设置多点采集,对射管阵列的间距和阵列数量可根据需求选取。
热释电技术在测速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产品已运用热释电技术能够实现车辆测速、探测等研究。热释电应用速度测量领域时,最难克服的是受强太阳光等多种含有热释电的光源干扰。外界光源的干扰成为热释电应用于野外的瓶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释电传感器
三、什么是热释电效应
要搞懂“热释电效应”,我觉得,你必须有一定的压电陶瓷及固体物理等方面相关的基础。我先将其定义告知于你,如果还有问题,请提出来。
热释电效应
pyroelectric
effect
由于温度的变化,热释电晶体和压电陶瓷等会出现结构上的电荷中心相对位移,使它们的自发极化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在它们的两端产生异号的束缚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热释电体。压电陶瓷属于热释电体。若不考虑温度的不均匀性,热释电体一般具有一级和二级热释电效应。其中二级热释电效应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材料形变,再由压电效应产生电荷的二级效应。一般情况下,若温度变化率相同,升降温过程中产生的热释电电荷大小相等,但符号相反。
对上述定义涉及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极化
polarization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束缚着的电荷发生位移或者极性按电场方向转动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2
自发极化
spontaneous
polarization
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铁电晶体或铁电陶瓷中存在着由于电偶极子的有序排列而产生的极化,称为自发极化。在垂直于极化轴的表面上,单位面积的自发极化电荷量称为自发极化强度。它是一个矢量,用p表示,其单位为c/m2。
3
压电效应
piezoelectric
effect
对某些电介质施加机械力而引起它们内部正负电荷中心相对位移,产生极化,从而导致介质两端表面内出现符号相反的束缚电荷。在一定应力范围内,机械力与电荷呈线性可逆关系,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或正压电效应。反之,如果把具有压电效应的介质置于外电场中,由于电场的作用会引起介质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位移,而这一位移又使介质发生形变。在一定电场强度范围内,电场强度与形变呈线性可逆关系,这种效应称为逆压电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