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历和阳历是什么意思?
导语:阴历和阳历这对冤家很多人都被他们混乱的关系打败了,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其实说简单也简单,阳历是就几月几号,例如2018年5月1日就是阳历,也就是公历而阴历是七月初七,这样就简单多了。但是要搞清楚阴历和阳历分别是什么意思那就有点难度了,这个要看下文详解。
公历=洋历=西历=公元纪年法
公历=地球一年绕太阳一圈365天
注:公历和农历属于两种历法系统,农历是中原地区先民记录天时,对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十分准时,是一种农业方面极其精确的历法。
洋历(公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一圈约365天的规律制定的历法,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历法,其前身是和宗教信仰有着极其渊博的关系。
农历=阴阳合历
阳历=24节气×15天=一年360天
阴历=月亮阴晴圆缺29天×12个月=一年348天
注:由于阴阳历不同步,每隔几年会设置“闰月”,使得阴阳历强制同步。
阳历(公历):
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即公历。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几种,均是人为规定),称之为太阳历,即阳历。它是西方人订制的,港台人士也称为西历,西元。
阴历(农历):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戊戌狗年(公历2018.02.16~2019.02.04),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考查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因此,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二、阳历和阴历是什么意思?
阴历,也叫农历;阳历,也叫公历。阴历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阳历是西方纪年历法。
阴历和阳历的区别:
一、历史起源不同。
1、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也叫农历,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和国历等名称。阴历起源于夏朝,以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开始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之后的商、周、秦及西汉初,月份都有所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一直沿用至今。
2、阳历,自二十世纪起为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历法,也叫公历,又叫儒略历、格里历。最初,是古埃及人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之后,经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和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共两次进行了修改,称为儒略历。十六世纪末期,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一次进行了修改。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
二、计算规则不同。
1、阴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为周期,以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一般在朔日时定为每月的初一,两个朔日之间的日期就是一个月(太阴圆缺一周),根据朔日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每个月份的时间。同时,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它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大月”为30天。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所以,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通俗的理解,就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
2、阳历,是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以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与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其中,每一年的日数和月数,都是由人来规定的。
三、时间天数不同。
1、阴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平年是12个月,全年时间为354天或355天;闰年是13个月,全年时间为384天或385天。
2、阳历,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数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四、适用意义不同。
1、阴历,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反映寒冷暑热的气候变化,以便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又叫农历。自古古代以来,是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农历安排有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事活动,被广大农村使用。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定,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
2、阳历,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冷热变更的情形。
三、阴历,阳历,农历,公历,公元都是什么意思?
阴历即农历,阳历即公历,公元也就是指公历(阳历)如今年2015年就是公元2015年,公元元年(第一年)是将耶稣出生那年定为第一年,来作为世界统一的历法纪年的。到现在已经2015年了,而在其出生前,我们把他称为公元前。希望你能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四、阳历是公历还是农历 阳历是什么意思
导读:对于日历上的阳历阴历,公历农历,很多人还是难以区分,因为出现阳历是公历还是农历这样的问题不在少数,那么阳历是属于公历还是属于农历的呢?阳历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我对这几个名词的详细解析,感兴趣的朋友里来看看吧。
阳历是公历还是农历
阳历是公历。公历称为“阳历”。
公元,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中,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B.C.)。
但是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 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的说法。
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阳历是什么意思
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这种历法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有关,与月相无关。格里高利历为西方的历法,并非中国所创,故又名西历(是相对于中历而言)。公历的标准名称为格里高利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阳历。
公历和农历的区别
旧历 = 农历 = 阴历
新历 = 公历 = 阳历
公历即阳历也叫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本周期。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农历来源于我们中国,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农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公历和农历的区别在于以什么来计算,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农历是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
阳历的来源
现行西历即格里历,又译国瑞历、儒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称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公元”产生于公元6世纪。
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几乎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耶稣出生于古罗马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284年的说法,主张以耶稣出生之年作为起算点的纪年方法,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
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中使用。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于1912年开始在中国正式采用,取代传统使用的中国历法农历(即时宪历),而中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历,西历在中文中又称阳历、西历、新历。
虽然格里历改革是以宗教原因为出发点,但改革的重头贡献是给文明社会提供了一个准确又可靠的公务与民用的日历系统。格里历改革虽然早在1582年就已制定,但还是经过了之后的几百年才被所有国家慢慢采用 – 德国在1700年开始正式采用, 而俄国一直到了红色革命后的1918年才从儒略历改到格里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