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各有什么意义,哪些措施对封建就实力冲击最大?

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

教育改革

这是维新派最重视的地方,细节包括: 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 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 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军事方面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政治方面

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迁都上海等。据康有为表示,自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绪的同意。

编辑本段变法实施及背景

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列强意图瓜分刚败于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 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新政内容主要有:裁汰冗员、废八股、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等等;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帝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正在变法的时候想要推荐使把型号特别地当作明治维新的改革前进了。 戊戌政变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特别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更是保守派的头目。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於9月18日夜访袁世凯住处,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 9月19日,慈禧太后回宫,9月21日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是为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嗣同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他数十人被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于9月28日斩于菜市口。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则发放新疆;唯一在地方彻底实施变法的地方巡抚湖南巡抚陈宝箴被革职,且永不叙用。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现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 谭嗣同英勇就义

编辑本段变法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编辑本段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

一、政治方面

1、裁减冗官和重叠机构;

2、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3、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4、更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5、解除报禁(允许民间创立报馆);

6、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二、军事方面

1、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2、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3、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4、筹设武备大学堂;

5、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6、允许私人开设军事工厂,制造军火。

三、经济建设

1、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且在各省设分局;

2、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清西各;

3、法切实开垦;

4、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5、在各地设立工厂;

6、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7、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8、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四、教育改革

1、举办京师大学堂;

2、所有书院、祠庙、义学及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3、各省设高等学堂,府城设中学,州县设小学;

4、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5、设立翻译、医学、农、商、铁路、矿、茶务及蚕桑速成学堂;

6、派遣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7、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8、设译书局;

9、颁发着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扩展资料:

一、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2、直接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变法后续:

戊戌政变,1898年6月至9月21日 (清光绪二十四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同恭亲王奕欣发动的辛酉政变,第二次是1884年4月懿旨罢斥恭亲王为首的全部军机处成员而以醇亲王代之的甲申易枢,三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光绪皇帝下诏开放言路,就连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发表意见,同时撤销了很多衙门,精简机构,在制度上效仿康熙和乾隆的旧制。

经济建设: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强调工商立国,鼓励发展民办企业、农工商总局等,并且在各省设立分局,广泛地开展农会。

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期间所有的书院、社会、祠庙等都改成了学习西方的学堂,并且在省会设立了高等学堂,把中等中学设立在郡城,有很多私人开办的学堂也在鼓励下越来越多。为了增加人才,维新派还挑选了学生到日本游学。

军事方面:把原来的军事训练方法改成了西洋军史训练,将一些没有战斗力的老兵和残兵遣散,减少军粮,同时也不再学习弓、箭、剑,改为学枪炮。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变法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直接成为五四运动的前奏,为后来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思想上的种子,同时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爆发打下了思想上的基础。

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变法尝试,其中的某些变法内容以及变法倡导者的一些做法并不是我们所认同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它的影响不在于它本身的变法,而是在于它失败后的对于中国社会,中国民众以及中国思想界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从长远来看,变法之路必然会在中国实行,但是快一步慢一步,早十年晚十年它的影响那都是巨大的,而这场变法的尝试推动了中国的大变,巨变它的历程前进了可能不只是十年,甚至更久,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更加迅速的发展,走出落后腐朽的泥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四、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很大?

1。取消八旗特权,打击满洲贵族、

2.建立新军,必然打击了旧军队的势力

3.新式教育代替科举考试

4.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五、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旧时代中国,是官本位国家,什么阶层均比不过官僚阶层,而想当官,唯有通过科举取士,学好八股为先,一套八股文把全天下绝大部分汉人精英阶层变成不识五谷杂粮,不懂科技军法,视科技为奇淫杂技,只会苦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这也是清朝以少驭多的诀窍之一。

取消八股,开展新式教育,在封建旧势力眼里,这是要开启民智,动摇国本的大事,对于掌控舆论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也是抛弃圣人道统,学习蛮夷的错乱举动,也让他们苦读一辈子的诗书礼仪全然没有了价值,而且西风东渐,新式教育里夹杂的民主、自由、革命等思想也是让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这一内容,是不仅遭到封建旧势力,而且是全天下读书人的集体反对的

六、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等等。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