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
是距今5000至4000年之间,逐步进入古国文明时代开始算起的
一、“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年表:
距今6000至5000年前后,是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进程开始时期,呈现“满天星斗”的态势。到距今5000至4000年之间,逐步进入古国文明时代,生产和经济技术进一步发展,区域文化整合明显,出现了都邑性聚落或都城。到距今4000年之后的夏商周时期,进入早期王朝文明时代。
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随着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浙江余杭良渚、辽宁牛河梁、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一项项重要考古发现让我们日益清晰地看到史前文化中透露出的文明曙光,也越来越真切地触摸到早期中华文明脉动的韵律。
1、良渚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及强大的动员能力,说明距今5200年到4500年期间,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初期的国家,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
2、5000多年前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实证,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学界共识。
3、山西陶寺遗址发掘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尧天舜日的礼乐文明。根据陶寺遗址的年代、位置和规模,许多古史和考古学者认为它有可能是文献记载中尧之都城——平阳。至少可以据此认为,陶寺文化中期已经进入到早期国家的阶段。
4、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发现了数量巨大、品类丰富的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这表明距今约4100年陕北地区也已进入文明社会,丰富了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细节。
5、此外,安徽含山凌家滩、江苏张家港东山村等遗址也获得重要发现。这些都表明距今5300年左右开始,长江、黄河及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在距今5300至4300年期间,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依照历史记忆,可称之为‘古国时代’,尽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已经步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扩展资料:
六大遗址——勾勒尧舜时代的社会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城邑,被列入研究重点,
它们是:可能与黄帝有关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与传说中尧时代时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禹都阳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和可能是夏启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还有考古学界公认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及郑州大师姑遗址。
六大遗址年代先后衔接,时间上大体从公元前2500年到前l500年,为了解这一千年间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王权发展的程度以及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
这一千年的历史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期。其“社会图景”可作如下归纳:
1、 农业生产取得长足进步。
(1)、农作物多样化,原来认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发现稻米占相当比重,小麦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2)、耕作技术的改进,为适应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的种植,有了水田、旱田,耕作技术随之发生变化。二里头遗址等都找到了小麦,甚至还找到了除猪、狗之外饲养羊的证据 [5] 。
2、 铜器冶铸技术的发展。到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代中晚期,已经能够制造鼎等青铜容器了,青铜容器的制造比制造刀子等小件物品要复杂得多;而复杂的青铜容器,如鼎在这一时代的晚期成为中国王权的象征。
3、 社会发展变化方面。
(1)、等级制强化和制度化。比如在陶寺遗址中的1000多座墓葬中,大墓约占1/10,每座墓葬能出土百余件随葬品,而小墓则占大多数, 其出土的随葬品寥寥无几;
(2)、大型城邑的出现。陶寺遗址发现了建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大型城址,它非常宏大,有280万平方米,南北1800米,东西1500米。修建这样规模的城址需要大量人力,可见当时组织人力从事工程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3)、出现反映王权的宫殿、宗庙。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城,发现了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多重院落,这个传统一直影响到到北京紫禁城的建造,开了几千年中国宫城布局的先河。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正文> > 斯土斯民:文明探源工程书写中华民族五千年“家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真有“上下五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二、中国上下五千年,是什么意思.上至何时,下至何时.
上下五千年,指的是中华文明至今有五千年历史。上至距今约5300~4300年的华夏文明,下至现今。
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前推5000年,应是8000年前。 中华文明起源时间前推5000年,不应以青铜器为标准。
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发现表明,尽管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由于地理的原因处在东亚地区,是相对独立、自己摸索向前发展的,但是在“古国时代”的晚期,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和其他外来文明有了接触 。
“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约5300~4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同处一个时代 。
扩展资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今天还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古代经书上的格言警句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在历史演化中,中华文明的中心有过多次迁移,但整个历史都上演在欧亚大陆东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
二、中华文明不曾间断,主要靠文明不断累积。
这种累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书面文献资料。
如历史文献,数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地记录在史籍中,仅正史就有25部之多,还有《通典》、《文献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书”以及野史、笔记等。
2、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
如考古资料,20世纪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使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越来越清晰和确切的实物证明,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还有口口相传的文化传统、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等等。
三、中华文明在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落中交替演进,但以统一和兴盛为常态,以分裂和衰落为变态。
即使在分裂时代,分裂政权大都不甘于偏安一隅,而是把追求统一作为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一般来说,统一与兴盛大致合拍,分裂与衰落基本同步。
同时,新的因素也在生长,周边文明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汉,我国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秦代首创了大一统模式,以后各朝代对这一模式不断进行补充、修复和完善。
汉王朝大气磅礴,实现了疆土、经济、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统,显示了朝气蓬勃的气象。从此,大一统意识在中华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中华文明的兴衰也就随着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而不断交替。
四、中华文明一经形成,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异质文明、在包容中消化异质文明、在多元融会中更新自身。
中华文明的开放是在保证自我生命机体存活基础上的适度开放,只要对自身不构成伤害,都能兼收并蓄。有所坚守而又通达,这是中华文明形态虽变而生命恒久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夏文明
三、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
中华文明其实不止五千年,一般来说五千年是从公元前2200年大禹治水那时算起的,也就是说从黄帝那时候开始的。从夏朝开始,一共经历了三十个朝代,结束于清朝。
四、上下5000年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算起
上下5000年是从公元前两千年开始算起。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 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生命之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套书中,编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
但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而是广泛涉及哲学、军事、艺术、教育等领域,使本书从一般的历史性介绍上升到对中华文化各个层面的广泛介绍。
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公元前两千年就有了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扩展资料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一直认为是3000年前,中国学者虽然存有异议,但一直无法证明这一观点的错误。
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因为这一研究成果,复旦大学人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授李辉应邀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发表了演讲。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红山文化申遗年,也是红山文化重新被全世界认识和关注的一年。
大部分红山文化出土的瑰宝都在上世纪初流散海外,它的价值在于通过红山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
按照西方对文明起源的定义,中华文明发源于3000年前。而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前推5000年,应是8000年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下五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华文明起源时间前推5000年 不应以青铜器为标准